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24-0097-03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音樂相融合的產物,既體現了古詩詞的意境美,又展現了現代作曲技法的藝術魅力。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越來越多優秀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得以問世,其中李白的《秋風詞》就是一首廣為傳唱的佳作。作為演唱者,深入分析《秋風詞》的藝術特點,掌握科學的演唱技巧,對于更好地詮釋作品、傳承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秋風詞》概述
(一)詞作者李白及創作背景
唐代詩歌創作異彩紛呈,眾多詩人在這一時期得以涌現,李白無疑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代表。他的詩歌氣勢磅礴,想象瑰麗,體現了盛唐時期文人雄心壯志與惜時傷逝的復雜心緒。《秋風詞》創作于唐肅宗至德年間,是李白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此時李白仕途坎坷,漂泊天涯,對人生際遇感慨萬千。他以“秋”為題,將蕭瑟孤寂的心境寄托于景,抒發羈旅思鄉之苦。全詩以三言、五言、七言句式交織,節奏鏗鏘有力,富于變化,形成獨特的音韻美。詞中大量使用比興手法,落葉與寒鴉成為詩人羈旅愁思的象征,而相思之苦更是字里行間傳達的主題。李白在《秋風詞》中將盛唐時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晚年的失意感傷巧妙融合,字字珠璣,發人深省,彰顯了詩歌大家的非凡才情與藝術感染力。正是得益于季白的精心創作,這首詩歌才廣為傳誦,經久不衰。
(二)曲作風格與創作特色
歌曲創作融合了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體現了當代民族聲樂創作的重要特點。作品音樂語言豐富多彩,既保留了古詩詞的韻律美,又賦予其現代音樂的表現力。曲調設計巧妙地捕捉了原詩的意境,通過精心構思的旋律線條、和聲進行與節奏變化,將詩中蕭瑟孤寂的秋景與深沉的離愁別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創作手法來看,本曲采用了清樂調式與現代和聲相結合的方式,既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質,又具有當代音樂的審美風格。旋律設計上注重對詩詞平仄格律的尊重,使音樂與文學在節奏韻律上達到高度統一。伴奏部分則充分發揮鋼琴的表現力,時而模擬秋風蕭瑟,時而描繪思念涵涌,與人聲渾然一體,極大豐富了作品的音樂層次。在結構安排上,本曲通過引子一主部一副歌一高潮一尾聲的層層遞進,形成情感表達的波瀾起伏,既符合西方音樂的形式美,又保留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抒情特質。
(三)《秋風詞》的傳唱現狀
《秋風詞》這首作品歌詞優美、旋律動聽,既體現了詩歌原有的意境美,又富于現代音樂語言的表現力,成為眾多歌唱家競相演繹的曲目。各大音樂院校也把《秋風詞》作為聲樂教學的重要曲目,師生在教學實踐中對其進行深入的藝術分析和演唱技巧探索,促進了作品藝術內涵的傳承與發展。近年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弘揚,古詩詞藝術歌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各類聲樂比賽和音樂會經常將《秋風詞》作為參賽曲目或演出曲目,使其影響力持續擴大[2。歌唱愛好者也紛紛嘗試演唱這首作品,在各類短視頻平臺上傳播,形成了“秋風詞熱”的文化現象。當前,《秋風詞》不僅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聲樂作品,更成為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在弘揚民族音樂、傳承優秀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秋風詞》的藝術特征分析
(一)詞曲結合的音樂表現力
《秋風詞》之所以成為傳唱至今的經典之作,詞曲完美結合的音樂表現力功不可沒。在曲調創作中充分把握了原詩的意境,用現代音樂語言巧妙地詮釋了詩歌內涵。歌曲開篇即以g羽清樂七聲調式奠定了凄清孤寂的基調,與詩歌“秋風清,秋月明”的意境相得益彰。作曲家運用四拍子行板,再現了落葉飄零、寒鴉棲息的蕭索景象。副歌部分通過級進和弦的推進,表現了思念如潮水般洶涌而來,“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將詩人的內心苦楚發揮到了極致。高潮部分旋律大幅跳進,配以激昂的和弦進行,將“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的感情宣泄得淋漓盡致。尾聲再現主題,以“秋風清,秋月明”收束全曲,與開篇首尾呼應,在回味中將離愁別緒、無盡相思推向極致。全曲旋律線條優美,音樂語匯豐富,充分展現了原詩意蘊,體現了作曲家的功力。而鋼琴伴奏與人聲渾然一體,時而輕柔如嘆,時而洶涌澎湃,極大地豐富了歌曲的音樂表現力。正是憑借詞曲的巧妙結合,《秋風詞》才得以引領聽眾進人詩人離愁惆帳的心境,感受到情感的震撼力量。
(二)聲調格律與旋律關系
《秋風詞》的旋律創作與古詩詞的聲調格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國古典詩詞講究平仄相間、抑揚頓挫,形成獨特的音韻美。作曲家在譜曲時充分借鑒了這一特點,根據原詩的平仄起伏,設計出與之相適應的旋律線條。如歌曲開篇,“秋風清”三字皆為平聲,旋律也以三個相同音高的四分音符進行,平和中略帶憂傷;而“秋月明”的“明”為仄聲,音高隨之上揚,與詞意相符。“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仄聲韻腳交錯,旋律也跟隨詞句的起伏呈現出曲折流動之感,將蕭瑟冷清的意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高潮部分,“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大量疊詞和三言入句的結構,伴以跌宕起伏的旋律,一波三折,充分體現了思念之情的涵涌澎湃。可見,作曲家對原詩的平仄格律有著深刻理解,以西方現代作曲手法,創造性地將其融入旋律創作中,使歌曲旋律與古詩詞的韻律美高度統一。這種創作理念為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值得當代作曲家學習借鑒。
(三)情感表達的層次性
《秋風詞》以豐富的音樂語匯,多層次地刻畫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歌曲分為三個樂段,抒情主題依次展開、深入,感情也隨之波瀾起伏、急轉直下。第一樂段以敘述的口吻描繪了蕭瑟寒涼的秋景,為詩人的孤寂心境埋下伏筆。作曲家以簡潔的音符、舒緩的旋律,烘托出一種淡淡的憂傷。第二樂段由弱漸強,訴說相思之苦。從“相思相見知何日”開始,旋律逐步攀升,和聲也隨之豐富起來,表達思念與日俱增、無處排遣的痛苦。“此時此夜難為情”更是將無奈與苦楚推向高潮。第三樂段抒情最為激越。“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相思無絕期,旋律線條也愈發曲折。這種大幅度的跳進表現了思念壓抑到極點后的爆發。而尾聲部分重現開篇主題,卻以極弱的音量緩緩訴說,恰似詩人傾訴完滿腹愁緒后的無力與虛脫,在回味中將凄清孤寂的意境再次渲染。可見,《秋風詞》善于運用對比手法,通過聲音的強弱、速度的緩急、旋律的起伏,層層推進,將詩人的思想感情刻畫得細膩入微、引人入勝,堪稱中國藝術歌曲情感表達的典范。
三、《秋風詞》的演唱技巧探微
(一)咬字吐字的規范性
咬字吐字是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基本功,對作品意境的準確傳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秋風詞》以簡短、精練、典雅的詞匯塑造了蕭瑟冷清的意境,歌者在演唱時需要特別注重咬字吐字的規范性。首先,要把握好字音的發聲部位,要吐清字頭,延長字腹,字尾歸韻。如“思”“知”“日”“此”“時”,還有“清”“明”“驚”“情”“心”等字,全曲大多是閉口音或半閉口音。字頭的清晰要用氣息把聲母吐清,延長字腹“i”。“i”是閉口音,咬字時口腔空間不能過大,但也絕對不能縮小,要橫字豎咬,窄音寬唱,讓聲音在元音的基礎上通過氣息的流動,把聲音送入共鳴腔體內,最后進行歸韻,歸韻要圓潤,使得字與字之間有韻味4。其次,要根據歌詞的節奏和情感需要,合理安排字的長短輕重。如“秋風清,秋月明”,“清”和“明”作為句尾字,要略作停頓,體現詩歌的韻律美。“相思”一詞在歌曲中多次出現,既有輕聲吟唱,又有力度加強,要根據音樂處理靈活咬字。最后,要注意字的連接。《秋風詞》中大量使用疊詞,如“長相思兮長相憶”,歌者要在保持咬字清晰度的同時,做到連貫流暢,不能咬字過于刻意而破壞歌曲的線條感。尤其是副歌部分,隨著音樂的推進,咬字也要隨之出現明顯的變化,體現思念的急切與洶涌。除此之外,演唱者還要把握好吐字的技巧。優美的歌曲語言需要通過精準的吐字傳遞出來,歌者要在明確字音的基礎上,賦予其一定的情感色彩。如“長相思兮長相憶”中的“憶”字,要用帶著悵惘和無奈的語氣吐出,讓聽眾感受到詩人情感的真摯動人。可見,規范的咬字吐字是《秋風詞》演唱的必備技能,需要歌者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用心揣摩、反復練習,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才能更好地展現歌曲的藝術魅力。
(二)氣息運用的連貫性
氣息是聲樂演唱的動力源泉,對歌曲的情感表達和藝術塑造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秋風詞》這樣的抒情作品演唱中,歌者更需要重視氣息運用的連貫性。首先,氣息的支撐要均勻有力。《秋風詞》旋律優美、音域寬廣,歌者在演唱時要注意氣息的調節,使其像一條絲線般連貫不斷。開篇的“秋風清,秋月明”要用柔和的氣息娓娓道來,營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而副歌部分節奏緊湊、聲部多變,歌者要加強氣息的支持力度,保證聲音的穿透力和延展性。其次,要注意氣息的分割與連接。《秋風詞》中有許多長短句的交替和反復,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時靈活調配氣息。如“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兩句之間要略作停頓,但氣息不能完全中斷,要做到無聲換氣,維持情感的連貫性。“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音區跨度大,更需要氣息的有效支撐,確保過渡圓滑、音色統一。這就要求歌者在換氣的同時,還要關注聲帶的放松和喉嚨的打開,做到氣息、發聲與共鳴的協調統一。最后,氣息的強弱變化要與情感表達相吻合。如高潮部分的“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要用充沛的氣息表現思念的洶涌澎湃,而尾聲部分的“秋風清,秋月明”則要用若有若無的氣息表現詩人的心力交瘁、黯然神傷。氣息的起伏跌宕,正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真實寫照。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時要有意識地控制氣息,根據歌曲的情緒變化來調節氣息的強弱、快慢和聲音的大小、明暗,做到氣隨情動、聲隨意轉。此外,氣息運用的連貫性還體現在歌曲整體的完整性上。《秋風詞》雖然分為幾個樂段,但在情感上是一以貫之的。歌者要通過氣息的連貫性,將這種情感的一致性表現出來。前后呼應的樂句要在氣息上做到承接自如,不同樂段之間的情感變化也要通過氣息的調節來實現平穩過渡。這就要求歌者要全面把握歌曲的結構布局,統籌安排氣息的使用,做到氣聚則神聚,氣散則神散。
(三)情感處理的細膩性
藝術歌曲演唱的生命力在于歌者對作品情感的把握和表達,這對《秋風詞》的演繹尤為重要。作為一首抒情性極強的作品,《秋風詞》蘊含了詩人李白晚年懷才不遇、惆悵惋惜的復雜心緒。歌者在演唱時需要以細膩的情感去體味、去表達。首先,要準確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調。“秋風清,秋月明”一開篇就將全曲的感情色彩定了下來。歌者要用悲涼幽咽的聲線,表現詩人面對蕭索秋景的孤寂落寞之情。而隨著副歌的展開,愁緒愈發濃重,歌者的聲音也要隨之變得低沉渾厚,透出陣陣悲戚之感。其次,要注意情感處理的層次變化。《秋風詞》并非單一的憂傷情緒,而是有著跌宕起伏的情感脈絡[5]。如“相思相見知何日”是惆帳,“此時此夜難為情”是無奈,“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則是苦痛,歌者要根據歌詞語意,用聲音的輕重緩急、明暗虛實等變化,來刻畫詩人細膩的內心世界。尤其是高潮部分,思念、惆帳、無奈、悲戚交織,歌者要集中全部的情感去飽滿地演繹,讓聽眾如臨其境、感同身受。最后,要做到聲情并茂,以情帶聲。歌者要在準確理解歌詞的基礎上,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用最真摯的情感去歌唱。如尾聲“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要飽含帳惘和遺憾去演繹,聲音也要醞釀許久,直至嘆息般地消散,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可見,情感處理的細膩性是將《秋風詞》演唱到位的關鍵。這不僅需要歌者扎實的演唱技巧,更需要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作為支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讀懂詩人字里行間的惆帳與無奈,用心靈的聲音打動聽眾,傳遞歌曲的藝術魅力。這對每一位演唱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不斷的學習、體驗和練習中砥礪前行。
四、結束語
古詩詞藝術歌曲《秋風詞》以其精妙的詞曲結合、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深邃的情感內涵,成為廣受歡迎的聲樂作品。作為演唱者,應該在深入研究作品內涵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演唱技巧,用心體會并真情表達,方能更好地展現《秋風詞》的藝術魅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光彩。唯有如此,才對得起先賢創作的初心,對得起聽眾欣賞的期待。讓我們攜手呵護并光大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譚文娟.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秋風詞》的美學特征與演唱處理[J].黃河之聲,2024,(17):166-169.
[2]邱清波.古詩詞藝術歌曲《秋風詞》的音樂特征與演唱分析[D].成都大學,2024.
[3]張芬源.古詩詞藝術歌曲《秋風詞》中合轍押韻的演唱實踐分析[D].信陽師范學院,2023.
[4]王麗媛.古詩詞歌曲《秋風詞》的藝術特征與演唱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23.
[5]王銘.古詩詞藝術歌曲與當代藝術歌曲的演唱特征分析——以碩士音樂會六首作品為例[D].河南大學,2023.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