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24-0139-03
一、開封非遺文化IP資源的內涵與特征
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語境下,開封作為黃河文化的璀璨明珠,正依托深厚的非遺底蘊探索IP設計新路徑,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動能。開封地處黃河南岸,千年文脈在此沉淀,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盤鼓等非遺項目,與龍亭、鐵塔等歷史遺跡交相輝映,構成極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體系。從顯性符號層面看,開封以科技賦能非遺活化。例如,朱仙鎮木版年畫博物館借助虛擬現實(AR)技術,讓游客通過手機掃描年畫即可觀看動態故事,使這項始于北宋的古老技藝煥發新生]。汴繡工坊推出“繡出宋韻”體驗項目,游客可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親手繡制《清明上河圖》局部,沉浸式感受針尖上的藝術魅力。此外,以開封城墻、大相國寺為原型開發的非遺文創產品,如木版年畫風格的建筑模型、汴繡紋樣的絲巾等,將城市地標與非遺技藝結合,打造特色文旅消費場景。
在隱性符號挖掘上,開封注重非遺文化精神的現代轉譯。以開封盤鼓為例,這項融合了黃河船夫號子與中原民間鼓樂的藝術,通過創編《黃河魂》主題實景演出,將其激昂奮進的精神內核轉化為視聽盛宴。夜市文化中,杏仁茶、炒涼粉等非遺美食與民俗表演相結合,讓游客在煙火氣中感受“東京夢華”的獨特韻味。同時,依托社交媒體發起“非遺開封”話題挑戰,鼓勵游客拍攝非遺體驗短視頻,借助UGC模式擴大傳播聲量。
然而,開封非遺IP設計仍面臨多重挑戰。部分非遺文創產品停留在簡單復刻層面,如部分木版年畫衍生品僅以印刷品形式呈現,未能深入挖掘文化故事。年輕群體對傳統非遺的認知多停留在“觀賞性”層面,如何通過國潮設計、數字藝術等形式提升吸引力亟待解決。非遺IP的市場推廣仍依賴線下展會、景區宣傳等傳統渠道,線上虛擬展廳、元宇宙非遺體驗等創新模式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未來,開封需深化非遺內涵研究,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構建“非遺 + 科技 + 營銷”的立體開發體系,讓千年非遺在文旅融合中煥發時代光彩。
二、開封非遺文化IP設計現狀分析
(一)開封非遺文化IP發展現狀
在文旅融合浪潮下,開封非遺IP設計雖已起步,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以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盤鼓等為代表的非遺資源,尚未充分轉化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IP。與西安等城市相比,開封對非遺文化獨特性的挖掘與多元文化融合研究不足,限制了其非遺IP在全國文旅市場的競爭力。
開封非遺資源的開發利用存在碎片化問題。大量非遺項目如朱仙鎮木版年畫,雖有歷史底蘊,卻因缺乏系統整合,僅停留在傳統展示層面,未能形成規模化、品牌化的IP產品矩陣2。部分非遺工坊仍以手工售賣初級產品為主,未能通過現代設計與科技手段實現價值升級,導致文化資源的經濟潛力難以釋放。開封尚未形成官方主導的非遺IP形象體系。盡管民間機構曾嘗試推出相關設計,但缺乏統一規劃與政策支持,難以形成品牌合力。如開封盤鼓雖常在節慶活動中亮相,卻未打造出具有辨識度的IP符號,削弱了其在文旅傳播中的影響力。構建官方認可、兼具文化深度與市場活力的非遺IP體系,成為開封文旅融合發展的迫切需求。
(二)國內城市文化IP設計案例分析
一是深耕非遺文化資源是根基。以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盤鼓等非遺為核心,建立專項研究基地,系統梳理其歷史淵源、技藝特色與文化內涵。通過舉辦非遺學術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挖掘文化價值,形成理論成果,為非遺IP設計提供學術支撐,提升文化高度,塑造特色品牌。推動跨界融合創新是關鍵。二是提煉非遺核心元素,如將汴繡針法融入現代時尚設計,開發刺繡主題文創。以朱仙鎮木版年畫形象為藍本,打造動畫短片或互動游戲。聯動旅游產業,設計非遺主題游線,如“木版年畫制作體驗 + 汴繡工坊參觀”線路,實現非遺與旅游、科技深度融合,豐富產品體系。三是創新營銷拓寬渠道是保障。線下舉辦“開封非遺文化節”,開展盤鼓表演、年畫展等活動。線上利用短視頻平臺發起#非遺開封#話題,鼓勵用戶分享體驗。聯合文創企業推出汴繡絲巾、年畫盲盒等衍生產品,借助電商平臺銷售,通過多元營銷提升開封非遺IP影響力與市場價值。
三、開封非遺文化IP設計分析
(一)開封非遺文化資源的IP設計價值分析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開封非遺IP設計蘊含巨大價值潛力。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盤鼓等非遺資源,是開封文化的璀璨明珠,對其進行IP設計,既能提升開封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在國內外市場打響知名度。
從戰略層面看,整合非遺資源,創新設計,加強推廣,能夠構建文旅產業鏈,推動開封成為文化創意與旅游勝地,實現文化與經濟共贏。在文化價值方面,非遺承載著千年文明,通過IP設計將汴繡的精致、木版年畫的古樸轉化為文化符號,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在情感價值方面,塑造生動的非遺IP形象,如賦予開封盤鼓靈動的IP角色,能引發游客的情感共鳴,提升旅游體驗,促進口碑傳播,為開封文旅可持續發展筑牢情感根基。
(二)開封非遺文化資源的IP設計原則分析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開封非遺IP設計可遵循三大核心原則。獨特識別性上,需以汴繡的絲線紋理、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古樸紋樣、開封盤鼓的激昂形態為靈感,融合黃河文化元素,設計極具辨識度的IP形象,如將汴繡針法融入黃河浪花紋樣,塑造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感的視覺符號。深厚文化性方面,深挖非遺技藝背后的歷史故事,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傳播汴繡大師創作過程、木版年畫制作工藝,同時跨界聯動影視、游戲產業,開發非遺主題動畫、手游,拓展文化傳播邊界。情感共鳴性上,提煉非遺文化中蘊含的匠心精神、民俗情懷,在IP形象設計中融入溫暖色彩與靈動造型,如賦予開封盤鼓IP擬人化的堅毅表情與躍動姿態。打造沉浸式非遺體驗場景,讓游客親手制作木版年畫、嘗試汴繡針法,在互動中激發對開封非遺文化的情感認同,增強文旅品牌黏性。
(三)開封非遺文化資源的IP設計分析
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語境下,開封非遺IP設計是釋放文化經濟價值的關鍵。從設計實踐出發,可通過三大策略構建具有吸引力的非遺IP形象。其一,深化文旅文創融合。以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盤鼓等非遺為核心,將汴繡的絲線紋理、木版年畫的古樸紋樣融入IP視覺設計,結合現代審美塑造兼具傳統韻味與時尚感的形象,并開發系列文創產品,如汴繡絲巾、年畫主題文具,拓寬傳播渠道。其二,推動非遺創新傳承。從開封非遺技藝中汲取靈感,如借鑒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雕刻技法、色彩搭配,賦予IP形象歷史厚重感與現代活力,讓傳統非遺煥發新生。其三,強化社區參與與多方協作。邀請非遺傳承人社區居民參與設計,確保IP的地域文化深度;聯合政府、旅游企業舉辦“非遺文化節”,開展汴繡體驗、盤鼓表演等活動,提升IP影響力。問卷調查顯示,超七成受眾了解開封非遺文化,美食文化、傳統工藝最受歡迎。據此,設計應聚焦受眾偏好,融人互動體驗元素,增強情感共鳴,同時挖掘商業潛力,開發多元化衍生產品,推動開封非遺IP可持續發展。
四、開封非遺文化資源的IP設計實踐
(一)IP形象的創意構思與設計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以清明上河園《菊美人》表演為創意靈感的IP形象設計(如圖1所示),為開封非遺文化活化提供了典型案例。該設計深度挖掘宋代文化精髓,通過元素提取、符號轉譯與現代創新,構建兼具傳統韻味與傳播力的文旅IP體系。
IP形象創意源于清明上河園大型歌舞《菊美人》,以“菊花仙子”為原型,融合宋代女性風貌與開封地域特色。視覺元素提取聚焦三大維度:其一,服飾借鑒宋代襦裙、衫裙的寬袖、束腰、長裙特征,刺繡紋樣融人開封市花菊花的形態,既體現“菊美人”主題,又呼應北宋“菊花甲天下”的文化記憶;其二,妝容與發飾取材宋代民俗,以菊花圖案的額飾(花鈿)、高髻發型搭配菊花頭飾,還原《東京夢華錄》中“簪花仕女”的雅致風情;其三,建筑符號隱性融入,IP裙擺褶皺借鑒虹橋的弧形線條,發飾細節暗合上善門的飛檐輪廓,實現標志性建筑與人物形象的有機聯結。
色彩體系遵循宋代審美特質,以淡紅、珠白、淡藍、淺黃為主色調。這些取自清明上河園建筑與宋代服飾的色彩,既展現“素雅為本”的時代風尚,又通過柔和對比增強視覺親和力,避免傳統非遺IP的厚重感,更貼合現代游客審美。
設計秉持三大策略:一是地域文化深度植人,將宋代服飾工藝、菊花民俗、建筑形制等元素轉化為可識別的視覺符號,讓IP成為宋代文化的“移動載體”,游客在接觸IP時能直觀感知“東京夢華”的歷史底蘊;二是傳統與現代融合,在保留高髻、花鈿等傳統符號的同時,通過扁平化插畫風格、動態動作延展(如舞姿定格、場景互動造型)賦予IP潮流感,契合年輕群體對“國潮”的偏好;三是文旅價值延伸,IP不僅作為文創核心形象,更通過貼紙、鑰匙扣、書簽等便攜衍生品實現場景滲透,結合插畫傳播擴大景區影響力,既滿足游客“文化紀念”需求,又以情感共鳴增強對開封非遺文化的認同感
該IP設計通過精準的文化解碼與創新表達,成功將宋代生活美學轉化為可體驗、可傳播的文旅符號,為開封非遺IP開發提供了范本一—以具象化形象承載抽象文化,以實用化衍生激活消費場景,最終實現文化傳承與文旅經濟的雙向賦能。

(二)IP形象在文創產品中的應用
以《菊美人》表演為核心的宋代文化IP形象,融合開封地域特色與宋代美學,其文創產品開發緊扣文旅融合需求,兼顧文化傳播與市場適配,形成掛畫、抱枕、書簽等8類特色產品矩陣(如圖2所示)。年輕群體(Z世代)偏好潮流化表達,貼紙、搖搖樂(亞克力異型設計)以IP表情包元素傳遞社交屬性,手機支架通過高頻使用實現潛移默化的品牌傳播,契合其個性化需求。文化愛好者注重深度體驗,掛畫融合IP形象與上善門建筑,以淡雅色調彰顯宋代雅致,書簽結合建筑元素與文字,成為收藏級文化載體;旅游消費者側重便攜紀念,鑰匙扣(亞克力異型)明信片濃縮IP與地域特色,抱枕(環保面料)兼具實用性與文化氛圍感,輕松融入旅行場景。
視覺上,產品延續宋代淡紅、珠白、淡藍等色調,掛畫的IP與建筑融合、貼紙的菊花紋樣,均傳遞古典美學;實用層面,抱枕的環保材質、手機支架的高頻使用,踐行“綠色文創”理念。情感上,明信片的地域色彩與圖案、書簽的文化內涵,讓游客在使用中感受宋代文化底蘊。這些產品通過IP串聯,既成為宋代文化的“移動載體”,又以分層設計滿足多元需求,深化游客對開封文旅的認同。
圖2“菊美人”文創作品展示

五、結束語
文旅融合背景下,開封非遺IP設計策略及實踐探索出從“非遺資源”到“文旅IP”的系統性轉譯路徑,結合現代文旅需求助力文化傳播3。以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盤鼓等為根基的IP設計,既彰顯技藝特色與文化精髓,賦予文創深厚內涵,亦提升市場辨識度。針對資源碎片化、傳播單一、對年輕群體吸引力不足等問題,通過《菊美人》IP融合宋韻與潮流、AR活化年畫、構建“非遺 + 科技 + 營銷”體系等創新,有效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注人新活力,為文旅融合下非遺可持續發展拓開路徑
參考文獻:
[1]西北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非遺聯合課題組.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播研究報告[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4.
[2]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匯編開封市類別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2.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4]張松.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胡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