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24-0016-03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視覺傳達設計逐漸由傳統平面靜態語境跨越至交互性、沉浸感、跨界性較強的新媒體藝術場景。近年來,新媒體藝術憑借創造性應用和感官體驗技術的優勢,為視覺傳達設計創造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不單純豐富設計的多元化形式,還能重新定義信息傳遞、人和設計之間的關系。因此,如何在新媒體藝術下搭建視覺傳達設計的多元化創作途徑,則是當下有關人員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以期形成新的創作邏輯和實踐方法。
一、基于新媒體藝術下視覺傳達多元化創作的重要意義
(一)拓展設計邊界
首先,在新媒體藝術的賦能下,促進設計逐漸由二維平面拓展到三維場域和虛擬空間下,使視覺符號在實體和虛擬交織的環境下,逐漸形成立體化的虛實結構,以重新界定信息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其次,在數據可視化設計環節,依據實時數據后,能動態更新信息圖表,形成持續變化的視覺形態,幫助傳統設計擺脫對時間凝固性的依賴。最后,用戶的操作、行為、情緒等因素,會對視覺符號的呈現造成影響,受眾群體也將從被動接收者轉型成為設計的共同創造者,從而推動設計逐漸由工具理性拓展到人文交互的空間
(二)增強受眾互動
視覺傳達設計在新媒體藝術的支持下,全方位創新了信息傳播的形式,以增強受眾群體之間的互動效果。其一,互動性設計方式要求部署反饋機制,便于受眾群體在操作、選擇、參與環節后,自主搭建完善的信息認知體系,切實提升接收信息的深度并增強記憶。其二,依托多感官聯動的效能,搭建沉浸式體驗場域,使得情感互動更為深化,促進視覺傳達突破功能層次信息傳遞的局限,逐步上升至情感共鳴的精神層面。其三,受眾群體之間互動性的強化,可以作為共創角色,將其行為數據用于持續演化的過程,不僅能延長設計的生命周期,還能將視覺傳達作為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連接橋梁。
(三)順應時代要求
在現代化語境中,強調以數字技術為核心,契合時代發展的需求,推動設計產業和時代精神協同進步。一是新媒體藝術創造性運用了數字媒介,搭建了涵蓋技術、媒介、內容的協同體系,提供適配視覺傳達設計的多元媒介環境和創作邏輯,進而保證信息的一致性和體驗的獨特性。二是新媒體藝術強調以參與式創作和定制化體驗為核心,而視覺傳達設計在多元化創作后,可以將標準化的信息轉變為可定制、可參與、可生長的動態系統,進而適配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三是新媒體藝術和視覺傳達設計的深度融合,可創造性轉化技術的可能性,真正實現表達時代技術精神的目標,充分展現數字時代的連接性、流動性、復雜性特征,從而保證設計和時代發展的耦合深度[2]
二、基于新媒體藝術下視覺傳達多元化創作的現實困境
(一)技術和藝術失衡
在視覺傳達中新媒體藝術的滲透,陷人了失衡的困境,阻礙了多元化創作的發展進程。一方面,當下一些設計實踐活動中,側重于技術參數的表現,完全忽略了傳遞信息的準確性和情感共鳴的真實性,使視覺符號的藝術性成為技術功能的附屬品,信息虛實邏輯逐漸碎片化,完全背棄了視覺傳達設計的最初目標。另一方面,多數創作人員始終秉承著藝術表達的主體性,對于新媒體藝術的特性沒有更深入的認知,導致新媒體設計成為動態化復刻的平面圖形,不僅不能適配數字時代下的媒介生態,還無法滿足受眾群體在沉浸式體驗中的需求,使多元化創作陷入形式空轉、理念懸浮的困境。
(二)創作成本較高
首先,現有視覺傳達設計過于依賴專業數字工具和硬件設備,需要大量資金才能更新設備和技術,面向一些中小型設計團隊和獨立創作人員,無法承擔高額的采購和維護技術工具的成本,造成多元化創作過于表面化,很難成功創作出實際作品。其次,一個完善的新媒體設計項目中,往往會涉及設計師、程序員、技術工程師、用戶體驗研究院等主體之間的協作,無形中提高創作的整體成本,一些設計方案即便擁有創新潛能,也會因為人才配置不充足被簡化甚至是暫停。最后,在新媒體設計的多元化創作環節,會涉及技術測試、交互邏輯調試、多媒介適配等復雜環節,相較于以往傳統設計過程會耗費大量的時間,既增加了整體成本,還會削弱應對市場動態變化的靈活性,進而增加在市場環境中貫徹多元化創作的難度3]
(三)受眾接受差異大
目前,受眾群體接受度之間的差異性,嚴重阻礙了新媒體藝術和視覺傳達設計融合實踐的推進,甚至影響設計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和價值的實現。一是很少接觸數字技術的受眾群體,其自身操作能力較差和認知深度不足,單純地將視覺符號動態變化理解為傳遞信息的干擾因素,導致設計傳播面臨脫節問題,無法保證多元創作傳播形式的普適性,極易陷入“精準觸達小眾而疏離大眾”的困境。二是長期接受傳統視覺傳達設計培養的群體,已經習慣了靜態符號的解讀邏輯,很有可能在新媒體藝術中語言設計時產生適應障礙問題,甚至對多元化設計形成負面認知,影響了接受創新形式的意愿。三是新媒體藝術中的視覺語言擁有先鋒性和實驗性的特征,很有可能和一些受眾群體的審美期待產生沖突,若設計的多元化探索領域超越群體自身文化認知范圍,就會削弱信息傳遞的有效性,限制多元化創作中社會價值的發揮。
(四)版權保護難界定
當下,新媒體藝術和視覺傳達設計融合創作實踐活動中,版權保護界定難度較高,使該行業陷入了發展困境,嚴重影響創作人員創新意識和市場發展的穩定。一方面。在新媒體藝術語境下,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數字形態擁有動態化、交互性特征,版權界定相較于傳統靜態作品不是非常清晰,使作品保護整個過程極為復雜化。另一方面,針對一些動態圖形、交互程序等數字作品,通常可以采用截圖、錄屏、代碼解析等形式,這些作品很容易被復制或是被改變,無法利用傳統版權鑒定方法,判斷作品的侵權程度。特別是在數據可視化設計環節,其原始數據和視覺邏輯被利用后,還會因為缺少量化判斷的依據,造成整個維權過程面臨證據不足的難題4]。
三、基于新媒體藝術下視覺傳達多元化創作的方法(一)以技術和藝術為基礎,實現雙輪驅動
在雙輪驅動下,強調以技術和藝術為核心,突破視覺傳達設計多元化創作中技術至上、藝術懸浮的失衡狀態,且將技術作為表達藝術的一種工具,藝術則是技術應用中的價值錨點,兩者融合后形成完整的創作思維邏輯,進而實現“形式服務于內容,技術支撐于理念”的多元化創作目標。
以《花與人的森林》交互裝置設計為例,強調以“自然與人類的共生關系”為藝術核心,期間引進了數字投影、傳感器技術、實時渲染算法等技術手段,進而形成“觀眾行為影響視覺符號,視覺符號傳遞生態理念”的創作邏輯。一方面,設計團隊強調以表達自然美學和生命哲學為核心,在植物符號中提取了更具現代感的抽象視覺語言,再采取藝術化設計手法后,不僅保留了自然的生命力,還在單一線條和飽和色調中,呈現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另一方面,設計團隊引進精度較高的動作捕捉傳感器,實時采集觀眾的位置和移動軌跡,并且上傳到中央處理器,再加上自主研發的“無界投影技術”,使不同投影儀設備之間完全沒有拼接痕跡,營造出無縫銜接且沉浸式的空間,保證視覺反饋的實時性和自然性。整個作品的表現手法完全突破了傳統繪畫中靜態的局限性,主要在于雙輪驅動創作方法的利用,使視覺傳達效果不再單一,營造出了多元化體驗,充分展現了“技術支撐藝術表達,藝術引導技術應用”的協同邏輯。
(二)輕量化創作路徑,降低實踐門檻
為高效應對新媒體藝術和視覺傳達設計融合中成本較高的困境,采用了輕量化創作途徑,強調以簡化技術流程、優化工具選擇、側重核心創意等為核心,不僅能控制成本和難度,還能實現多元化表達目標,推動創新實踐活動由“精英化嘗試”上升至“大眾化應用”層面
以《城市情緒地圖》動態數據可視化項目為例,設計師秉承了輕量化的創作理念,整個過程表現了怎樣降低成本和技術標準后實現多元化表達。數據采集:采用了社交媒體平臺所開放的API接口,借助可視化工具提取含有地理坐標和情緒標簽的數據。視覺轉化:利用了Figma插件功能,將數據和城市地圖模板進行銜接,自動生成粒子分布圖形,并且對色彩參數進行手動調整,限制增強情緒層面的視覺分區效果。動態呈現:引進擁有表達式功能的輕量化動畫形式。此外,設計人員為了表現出核心創意,去除了數據清洗、跨平臺適配、動態效果聚焦等一些沒有意義的環節,顯著降低了該項目的創作難度,并且在短時間內就實現了數據、視覺、動態的多元化表達效果,傳遞有關城市情緒分布信息的同時,顯著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因此,輕量化創作路徑的實施,僅是借助基礎軟件功能和低成本資源,就能完成涵蓋可視化、動態圖形、交互體驗的新媒體視覺傳達作品。
(三)分層設計策略,適配受眾差異性
在新媒體藝術語境下,為提升視覺傳達設計傳播的有效性,應該采取分層設計策略,以契合受眾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具體來說,分層設計策略的實施,能突破統一化設計形式中固定思維的局限性,在了解受眾群體技術認知、媒介習慣、文化背景后,搭建擁有多層次特征的視覺符號系統和交互邏輯,便于不同群體均能擁有相適配的體驗。
以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的分層視覺傳達設計為例,創建多層次的視覺效果和交互邏輯。首先,面向接受技術能力不足的中老年群體和青少年,項目中創設了“基礎層”體驗,交互邏輯也簡化為點擊、查看的流程,用戶只需點擊文圖圖標,就能呈現有關文物的高清圖片和有價值的信息。其次,在一些擁有使用數字媒介經驗的普通游客,項目中增設了“進階式”體驗,在視覺符號中融入動態元素,支持用戶無死角查看問題的突變,當點擊文物細節位置后,就會生成放大圖片和詳細的講解。尤其是關聯推薦功能的增設,能在分析用戶以往瀏覽記錄后,推送相關聯的文物。最后,針對偏好數字藝術的研究者和愛好者,項目中部署了“創新層”體驗,采用了先鋒性表達方式呈現視覺符號,信息則利用了數據可視化形式,支持用戶利用數字技術隨意設定文物虛擬展示的場景。尤其是API接口的開放后,可方便研究者提取有關文物的元數據,甚至支持用戶上傳文物后自主進行創作。因此,在增強視覺復雜度和交互深度分層性后,便于不同受眾群體均能擁有適配自身的使用路徑,使多元化表達形式更加豐富。
(四)前置版權規劃,構建保護機制
針對新媒體藝術語境下視覺傳達設計版權的問題,采用了前置版權規劃的策略,搭建了完善的保護機制,在整個創作過程中貫徹了版權意識,憑借明確權利歸屬、預設使用邊界、引進技術保護方式,在多元化創作中提供了法律和技術支持,盡可能減少版權糾紛問題,顯著增強創作人員在創新領域的安全感
以《節氣律動》動態圖形系列版權保護實踐活動為例,設計團隊第一時間就實施了前置版權規劃方案,特別是整個過程中的保護機制,嚴格避免了后期傳播中的版權爭議問題,進而保證多元化作品應用邊界的清晰性。其一,團隊在項目啟動前簽訂了《共創協議》,其中設計師擁有視覺符號原始版權,程序員擁有交互算法的著作權,音效師擁有音頻版權,團隊則享有作品匯編權和整體傳播權,規避將來在多方共創時產生權力不清晰的問題。其二,在創作實施環節,設計師提出動態圖形源文件后,會利用專業工具增加“隱形數字水印”;程序員編寫交互算法時,在代碼注釋中增加了版權聲明;團隊將有關作品的創作時間、核心元素、權利信息同步到了“螞蟻鏈”版權存證平臺,以保證將來能精準判斷侵權的時間。其三,團隊在傳播和授權環節,制定了分級授權方案,且推出了公開版權的聲明,依據不同應用場景后,分別將授權劃分為非商業免費授權、商業基礎授權、商業衍生授權。特別是還為用戶二次創作開放了授權通道,不僅能激勵用戶積極參與其中,還能憑借技術形式規避對原作者權利造成侵權,全方位維護創作者的核心權益。
四、結束語
新媒體藝術在和視覺傳達設計深度融合后,既能推動技術和形式持續創新的進程,又促進設計思維趨向跨媒介、交互性、共創性目標發展。展望未來,數字技術和設計理念會逐步滲透,在新媒體藝術語境下,還應該持續探索平衡視覺傳達設計中技術賦能、人文關懷的途徑,從而搭建極具包容性和生命力的全新設計生態體系。
參考文獻:
[1]崔.新媒體視域下視覺傳達設計創作的多元化研究[J].上海包裝,2023,(01):111-113.
[2]胡毅,翟君建.基于新媒體藝術視域下視覺傳達設計創作的多元化探究[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2,(05):51-54.
[3]孫修文.新媒體藝術視角下當代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趨勢研究[J].文化產業,2022,(14):159-161.
[4]王彤.新媒體藝術視角下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05):42-44.
[5]魏容.新媒體藝術沖擊下的視覺傳達設計與創新—評《當代藝術設計與視覺傳達》[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04):1229.
[6]賽佳瑩,胡榮.新媒體藝術語言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教育,2021,(04):202-205.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