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24-0091-03
一、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時代語境
(一)鄉村振興戰略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二十字方針為總體要求。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著力化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矛盾。從本質而言是對鄉村發展邏輯的深度重構,旨在讓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重煥生機,成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點,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筑牢堅實基礎。
(二)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核心要義
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義在于借助文化激活、情感鏈接與創新驅動,推動鄉村經濟、社會與文化領域的協同共進。首先,藝術可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助推器,讓沉睡的地方文化資源重煥生機。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傳統民歌、民間舞蹈等通過現代化的舞臺改編,既能守住文化本源,又能賦予時代內涵,進而打造成鄉村旅游特色品牌,如貴州“侗族大歌”探索的文旅融合模式1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印象劉三姐”。其次,藝術的情感聚合效應能夠強化村民的文化認同與家園歸屬感。比如,集體音樂創作、鄉村音樂節等活動,既調動村民的社區參與熱情,又通過共同的藝術實踐喚醒“鄉愁”記憶,為鄉村振興注入內生動力。最后,藝術創新為鄉村發展開辟新路徑,數字技術為鄉村藝術發展打開新空間。短視頻平臺上,通過直播演唱吸引粉絲,傳統曲目搭配現代編曲,這些創新嘗試,讓鄉村文化產業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綜上所述,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以文化傳承夯實鄉村發展根基,以藝術創新激活產業發展動能,以情感共鳴凝聚多方振興力量,最終達成“美育滋養”與“經濟富育”的雙重目標。
(三)鄉村振興與文化振興的內在關聯
鄉村振興戰略確立的“產業繁榮、生態和諧、文明鄉風、治理高效、生活富足”總體目標,與文化振興的傳承創新愿景內在統一。貴州黔西南州通過搬遷安置、產業升級來提升整體生活質量,將個體家庭“遷入新居、邁向美好”的期盼,匯聚升華為“全國同步小康”的共同目標。
鄉村振興與文化振興之間存在深層互構賦能關系:在文化維度,鄉村是民族文化活態傳承的實踐場域。如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符輝作曲的表演唱《布依小康情》,曾人選2024年全國少數民族優秀聲樂作品展演。作為融合鄉村振興內涵與音樂藝術的表演唱作品,其藝術創作將“八音彈唱”等非遺資源轉化為彰顯共同體精神的審美載體。在情感層面,東西部協作等集體實踐強化了各民族情感紐帶。這一作品以“同昂秧”(布依語:同歡樂)的勞動韻律等藝術符號凝聚成驅動鄉村發展的內生動能。在實踐場域,鄉村文化創新與鄉村振興實踐形成閉環。在價值向度,鄉村振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黨的恩情”等政治認同轉化為藝術符號,在搬遷政策等實踐中鞏固發展共識。這種文化鑄魂、情感聚力、實踐聯動、價值引領的多維互構,既讓鄉村成為共同體精神的孕育沃土,更使文化振興成為鄉村振興的深層引擎。
二、音樂藝術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音樂藝術以獨特的情感滲透力、文化承載力和審美感染力,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與有效路徑。二者存在深刻的互構關系,共同服務于文化繁榮、鄉村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時代命題。
(一)文化基因傳承的音樂載體
各民族音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瑰寶,鐫刻著各民族的歷史記憶,凝聚著世代相傳的生活智慧,承載著跨越時空的情感密碼。宛如流動的基因庫,保存并傳遞著地域文化的血脈。在鄉村振興中,對民族音樂的挖掘、保護與創新性發展,既是對地域性文化資源的激活,更是對中華民族共享文化符號的強化與認同的深化。例如,《布依小康情》在創作中,融合布依族“八音彈唱”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旋律、節奏、唱腔本身就蘊含著布依族文化特質與審美取向,成為民族成員情感歸屬的天然紐帶。同時,通過現代藝術手段的轉譯與升華,地域性的民族音樂元素能夠突破族際邊界,被更廣泛的多民族受眾所理解和欣賞,為鄉村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提供了堅實基礎2]
(二)藝術表達的情感凝聚功能
音樂藝術具有超越語言和地域的獨特情感統合力。其旋律起伏、節奏張弛、和聲色彩及集體表演形式,能直抵情感中樞,喚起共同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共鳴。在鄉村振興的集體實踐中,音樂活動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情感黏合劑。它能夠將個體參與鄉村振興的奮斗感、獲得感、幸福感,升華為集體的自豪感與歸屬感。《布依小康情》中,“同昂秧”(布依語:同歡樂)的號召性歌詞配合具有勞動協作感的快板節奏,以及“阿伊嘞”(襯詞)合唱段落,都生動地實踐了這一點。這種基于共同藝術體驗的情感共振,有效彌合了地域、民族差異,強化了鄉村社群的凝聚力,讓“共建美好家園”的理念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情感現實,成為聯結各民族心靈的堅韌紐帶。
(三)藝術審美實踐傳遞鄉村振興價值
音樂藝術不僅是情感的載體,更是價值觀傳遞的重要媒介。通過歌詞、音樂隱喻以及表演儀式,將鄉村振興的發展理念、奮斗精神、生態觀念等,以審美化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植入受眾心靈。《布依小康情》清晰地展現了這一功能:“永遠不忘共產黨”的歌詞直白抒發了對黨的認同;“山越來越青/水越來越凈”的生態意象傳遞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家越搬越好/路越走越寬”的生活場景敘事則生動詮釋了“奮斗創造幸福”的核心價值觀,并將“易地搬遷”等國家政策轉化為具象的生活圖景。這種藝術化的價值傳導,避免了生硬的說教,在審美體驗中強化了鄉村振興核心主張。
(四)鄉村振興為音樂藝術提供實踐舞臺
鄉村振興戰略為音樂藝術賦能鄉村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和時代素材。鄉村作為中華文明的根系發源地與文化多樣性基因庫,其振興本質上是一場重塑肌理、激活動能、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其間涌現的感人事跡、發展成就、精神風貌(如黔西南州克服“全國搬遷難度第一”實現發展突破),為音樂藝術創作提供了鮮活厚重的敘事內容。反之,音樂藝術以獨特的表達方式,將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具象化、情感化、審美化,使其易于傳播、深入人心,從而凝聚社會對鄉村振興事業的共識,并將地域性的發展成就(如“布依小康”)轉化為廣泛的社會認同。因此,音樂藝術成為連接個體奮斗與鄉村發展、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審美樞紐,實現了鄉村振興實踐與音樂藝術創作的深度互構與相互賦能。

三、音樂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理路
(一)生態與人文的審美建構
1.生態審美藝術表達
作品《布依小康情》通過旋律與歌詞的互文,將黔西南的自然生態與布依族人文傳統熔鑄為共同體精神的審美載體。“山越來越青/水越來越凈”的歌詞與山歌旋律的空靈音色相結合,構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審美意象。黔西南州“中國四季康養之都”的生態優勢,通過藝術化表達轉化為可聽、可視的審美對象,引導受眾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倫理觀2]
2.勞動美學的當代詮釋
“田越來越肥”“人越來越美”將人民勞動實踐成果與身體美學相結合,突破了傳統民歌對田園生活的靜態描繪(見譜例1)。小快板段落密集的節奏,模擬勞動場景中的協作律動,使聽眾在律動體驗中感受勞動創造美的哲學內涵,契合新時代“勞動光榮”的美育導向。
(二)鄉村發展的情感敘事
作品簡介中提及“貴州黔西南州搬遷難度全國第一”,這些現實背景為音樂敘事提供了厚重底色。當“吃水不忘挖井人/永遠不忘共產黨”的歌詞與旋律相結合,“黨的領導”這一概念便轉化為可聽可感的旋律符號,使鄉村振興的時代征程成為聯結各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見譜例2)。
1.苦難記憶的消解與希望建構
歌曲規避了對貧困狀態的直接描摹,轉而以“田越來越肥/米越吃越香”“米越賣越遠/店越做越旺”等正向意象,展現發展后的生活質變(見譜例3)。這種“以成就敘事替代苦難敘事”的策略,既符合藝術審美的情感導向,更通過對比隱喻傳遞“中國共產黨領導是脫貧攻堅根本保證”的思政內核。


2.政策話語的藝術轉化
將“易地搬遷”“產業振興”等政策術語轉化為“家越搬越好”“店越做越旺”的生活場景,使抽象政策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日常敘事。黔西南州“全國搬遷難度第一”的實踐挑戰,通過“人越來越美/路越走越寬”的歌詞升華為“奮斗創造幸福”的價值理念,實現了政策宣傳與情感共鳴的統一(見譜例4)。

(三)民族團結的沉浸式傳播
在傳播實踐中,作品入選“2024年全國少數民族優秀聲樂作品展演活動”,通過國家級平臺將黔西南的發展故事推向全國,使得觀眾能夠在作品中感受到“國越來越強/家越來越旺”的共同愿景,充分體現了“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的摯深情懷。地域性生活敘事便升華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集體想象,實現了從“布依小康”到“全國小康”的意義跨越。
1.多民族共創的創作機制
作品由布依族黔順峰作詞、漢族符輝作曲,體現了“各民族共同參與文化創造”的實踐路徑。表演形式上,通過表演唱、合唱,強化“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直觀體驗。在音樂結構上,作品采用“民族調式 + 現代曲式”并融入多聲語匯,使“聲音的民族性”與“表達的現代性”達成統一。
2.文化傳承的責任敘事
作品簡介“把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直接點明文化使命,而“彈唱布依八音”的音樂實踐則將非遺保護融入藝術表達。這種“傳承一創新”的雙重敘事,使思政教育從“單向灌輸”轉向“文化自覺”,引導受眾在欣賞民族藝術中樹立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四、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音樂藝術憑借其獨特的文化承載性、情感共鳴性、表達創新性與價值傳遞性,已然成為聯結鄉村振興實踐的重要紐帶。從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時代語境審視,音樂藝術通過文化基因傳承、情感凝聚、審美實踐形塑與現實賦能,推動鄉村文化、經濟與社會的協同發展。本文以作品《布依小康情》為例,生動詮釋了音樂藝術在構建生態與人文審美、鄉村情感敘事,以及推動鄉村文化沉浸式傳播中的實踐理路。該作品充分印證了音樂藝術通過激活文化、凝聚情感、創新驅動,助力鄉村振興的可行性。
未來發展中,需進一步強化民族藝術與文化數字化、鄉村治理等國家戰略的協同機制,推動其在跨學科融合中形成“審美賦能一價值凝聚一實踐轉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具生命力的文化支撐與情感聯結。循著藝術賦能的路徑,若能持續以音樂藝術深挖鄉村文化資源、凝聚各民族情感、創新表達時代精神,必將進一步筑牢鄉村振興的文化根基,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書寫文化繁榮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馬盛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路徑[J].民族藝術,2021,(03):10-16.
[2]楊民康.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生態人類學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