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浪潮已席卷各個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認知方式。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漢語在智能時代正經歷著深刻變革。由、、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語言學與人工智能跨學科對話》聚焦文化教育領域,系統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影響下漢語研究的變革趨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一、漢語研究的技術賦能與人文堅守
漢語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積淀與哲學智慧。書中指出,人工智能為漢語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高效解析古籍中的文化精髓,通過智能歸納與可視化呈現,大幅度降低了年輕群體理解傳統文化的門檻。同時,智能翻譯技術打破了地理隔閡,使得漢語作品能夠在國際層面充分發揮作用,如《論語》中的“仁政”思想、《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等理念在全球傳播,推動中華文化逐步走向世界。同時,作者強調,人工智能技術尚無法完全處理漢語中特有的文化意蘊與情感表達,因此需要在技術應用中保持人文關懷,堅守文化本體價值。
二、漢語與跨學科融合的教育創新
傳統漢語教育以文本解讀和寫作訓練為主。該書指出,在智能時代,漢語教育必須向跨學科融合的方向轉型。書中指出,應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漢語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運用智能工具分析語言現象的能力。例如,借助數據建模分析網絡流行語的演變規律,或利用智能寫作軟件進一步提高文字的精準性與表現力。這種教育模式有助于培養既精通漢語研究又掌握智能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此外,跨學科能力的培養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智能時代對漢語應用的新需求。在日常學習中,人工智能技術可深化學生對漢語的理解,推動漢語教育與時代同步發展,為教育創新注入活力。
三、漢語的文化傳承與傳播
在國際層面上,中國形象的塑造與漢語研究密不可分。智能時代的漢語變革,為塑造中國形象提供了助力,這也是該書的重要觀點。人工智能技術與漢語的結合,能夠使中國故事的講述更具感染力;在智能語言處理技術的輔助下,可以將中國的發展成就、價值理念轉化為國際受眾易于理解的表達方式。例如,在解讀“一帶一路”倡議時,智能翻譯系統能夠根據不同受眾的文化習慣,精準傳達“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內涵,使世界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面對國際輿論中的誤解與偏見時,人工智能技術可輔助優化漢語的表達邏輯,通過事實澄清錯誤認知,展現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例如,針對某些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曲解,智能平臺能整合多方面的信息,以條理清晰的漢語闡釋中國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現實意義,從而增強漢語的國際影響力與說服力。
該書通過對文化和教育的深刻洞察,描繪了智能時代漢語的發展圖景,不僅能夠為語言研究者提供參考,還為漢語教育工作者指明實踐方向,更能啟發所有關注漢語發展的讀者。此外,通過對該書的深入探究,讀者能夠在技術與人文的碰撞中,探索漢語傳承與傳播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讓這門語言在智能時代成為展現中華魅力的重要窗口。
(國防科技大學 王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