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將美育融入學科教學活動各環節。語文學科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陣地,美育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開展美育工作,不僅需要豐富的美育資源,還需要在學科層面實現美育的目標和價值追求,更需要教師增強美育意識,提高美育素養。為此,本期組織了三篇文章。
從表達內容和呈現形式兩個方面,系統梳理了語文教科書中的美育資源。基于學科特質、學生認知特點和審美教育規律,探討了小學語文美育的教學實現與境界追求。剖析了小學語文美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強調教師應當增強美育意識,提高美育素養。希望這三篇文章對語文教師理解美育和開展教學有所幫助。
我羅有句言美是美,是的現。”語文教科書是專門為語文教學編寫的教學材料,它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主要目標,涵蓋語言文字知識、文學作品、寫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內容,具有語言培養、思維發展、品德教育、審美教育、文化傳承等功能。語文教科書中的美育資源,主要來自課文系統。每一篇課文,都包括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內容通過形式來表達,形式呈現內容。所謂文質兼美的課文,便是指表達內容與呈現形式俱美的課文。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文主要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梳理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美育資源。
一、側重內容的分類
從表達的內容方面來看,可以將語文教科書中的美育資源分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技術美等類型。
1.自然美
自然美指自然領域的美。自然事物(如山川、河流、動植物、天象等)因其自身屬性(形態、色彩、聲音、生機等)而呈現的未經人類加工的原始美,是自然萬物生命力的直觀顯現。自然美包括形態美和生態美。
形態美指通過視覺直接感知的自然物或現象的外在美,如山川的雄偉、河流的蜿蜒、云霧的變幻等。《黃山奇石》通過描述黃山奇石各種奇特的形狀,如“仙桃石\"\"猴子觀海\"等,展示了自然景觀的奇妙與美麗。《觀潮》通過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展現了錢塘江大潮奔涌的壯闊形態與震撼聲響。
生態美強調自然系統的整體性、動態平衡及生物間的協同關系,如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濕地對水循環的調節功能。《父親、樹林和鳥》通過父親對鳥的習性、棲息地的熟悉,傳遞\"知鳥、愛鳥、護鳥\"的生態倫理。《草原》中老舍以“一碧千里”的草原為背景,通過羊群“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等比喻,展現了草原的遼闊與生機,塑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
2.社會美
社會美指人類社會生活的美。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2社會美包括道德美、勞動美和生活美。
道德美是指個體或群體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的高尚品德和倫理行為。它體現在誠實守信、助人為樂、公正無私等方面。道德美是社會和諧與進步的重要基石。它不僅提升了個人的精神境界,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寫周恩來目睹中國同胞受欺后確定的讀書志向,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相結合的責任擔當意識。《橋》通過描述一位老支書在洪水來臨時舍己救人的故事,弘揚無私奉獻和舍己為人的精神。
勞動美是指人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展現出的創造力和智慧。它體現在技術創新、工藝精湛、勞動成果的實用性等方面。“勞動生產了美。”3勞動美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也是精神財富的積累。它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鄧小平爺爺植樹》通過具象化勞動場景傳遞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樸素價值觀。
生活美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舒適、愉悅和滿足。它體現在居住環境的優美、飲食的健康美味、休閑娛樂的豐富多樣等方面。生活美是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具體體現。它不僅提高了個人的生活質量,也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幸福感。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當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如美感和自我實現。荷爾德林\"人詩意地棲居”[4,強調日常生活的本真狀態就是審美狀態。《端午粽》《臘八粥》等課文通過描述生活中的傳統習俗和美食,展現生活的溫馨與美好。
道德美、勞動美和生活美這三種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道德美為社會提供了精神支柱,使人們在互動中更加和諧。勞動美為社會創造了物質財富,使人們能夠享受更好的生活。生活美則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滿足。
3.藝術美
藝術美指藝術創作成果的美。藝術家通過語言、色彩、線條、聲音等媒介,對現實或想象進行加工創造,形成具有典型性、情感性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之美,是對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提煉與升華。藝術美包括文學美、音樂美、造型美。
文學美主要體現在語言藝術中,是文學作品通過語言藝術塑造形象、表達情感和思想所呈現的審美價值。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兒童文學等呈現的美。詩歌美是指詩歌通過凝練的語言、鮮明的意象、和諧的韻律和深刻的情感所展現的藝術魅力。《靜夜思》“光”“霜”\"鄉\"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過月光和霜的比喻,營造出寧靜的夜晚景象。四行兩句,每句五個字,結構簡潔而對稱。《繁星(七一)》用破折號制造語義停頓,“月明”“藤蘿”母親\"三組意象形成視覺、觸覺、情感的三維空間,短句排列強化記憶留存感。散文美是指散文通過自由靈活的結構、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所呈現的文學魅力。《白鷺》形容白鷺雪白的蓑毛、流線型結構、鐵色的長喙、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駢散結合的句式,通過“增之\"“減之\"的對稱結構,將生物特征轉化為審美標準,體現東方美學中的“中和\"理念。小說美是指小說通過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環境描寫和主題表達所展現的敘事藝術。《巨人的花園》中巨人從自私到善良的轉變過程,情節富有戲劇性。巨人的形象從冷漠到溫暖,性格轉變鮮明。通過巨人的轉變,文章傳達了分享和愛的主題。戲劇美是指戲劇通過對話、沖突、舞臺提示和人物動作所展現的表演藝術。《京劇趣談》介紹了京劇的表演藝術,包括馬鞭、亮相等,展現了京劇的獨特魅力。兒童文學美是指兒童文學作品通過富有童趣的語言、生動的想象、簡單的結構和積極的主題所呈現的文學魅力。《小馬過河》通過小馬過河的經歷,講述了勇敢嘗試的重要性。通過小馬的成長,傳遞了勇敢和自信的價值觀。
音樂美主要體現在聲音藝術中,通過旋律、節奏、和聲等元素來傳達情感、營造氛圍。音樂美的核心在于聲音的和諧、節奏與韻律以及情感的共鳴。《月光曲》通過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故事,描繪了音樂對人情感的影響,讓學生理解音樂的藝術魅力。
造型美主要體現在視覺藝術中,通過繪畫、雕塑、建筑等形式來傳達美感。造型美的核心在于形式的完美、色彩的和諧以及空間的張力。《圓明園的毀滅》詳細描述了圓明園的建筑布局和裝飾藝術,如“金碧輝煌的殿堂”“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展現了皇家園林的造型美。對比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與毀滅后的殘破,學生能夠理解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樹立對美珍惜和保護的意識。
4.科學美
科學美指科學認知活動的美。科學美是科學研究或科學成果中,因規律的簡潔性、結構的對稱性、邏輯的嚴密性等呈現出的理性之美,體現人類對自然本質的認知深度與創造力。“科學家研究自然,并非因為它有用處;他研究它,是因為他喜歡它,他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它是美的。\"[5科學美包括理論美和發現美。
理論美指科學理論體系通過邏輯結構、數學形式及概念框架展現的簡潔性、對稱性、統一性等審美特質。它體現為理論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揭示與形式表達的完美融合,如公式的普適性、模型的對稱性、理論體系的自洽性。《只有一個地球》通過科學數據(如地球資源有限)與邏輯論證(如人類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構建了保護地球生態的理論框架。從“地球渺小\"到“資源有限\"再到\"無法移居”,層層遞進,體現了邏輯的嚴謹性。用“只有一個地球”的簡潔結論概括復雜生態問題,體現了科學理論的凝練之美。
發現美指科學家在揭示自然規律或解決科學難題時,因認知突破而產生的審美愉悅。它體現為實驗現象的意外性、理論預言的驗證性、科學發現的顛覆性,以及科學家在探索中的執著精神與人文情懷。《海底世界》通過描繪海底世界的奇妙景象,如各種奇特的生物、神秘的地形等,展現了科學發現帶來的新奇與震撼。《夜間飛行的秘密》展現了仿生學智慧,描述科學家如何從自然現象中提煉科學原理,體現了觀察與邏輯推理的和諧統一。
5.技術美
技術美指技術應用于實踐的美。技術美是技術產品或技術實踐滿足實用需求的同時帶來的審美愉悅。技術美包括功能美和工藝美。
功能美指技術產品在滿足用戶需求和使用體驗方面所展現的美感。這種美體現在產品的功能性、人性化設計、易用性以及用戶體驗的優化上。《呼風喚雨的世紀》講述了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如電視、電話、互聯網等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些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極大地提高了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展現了技術在功能上的美學價值。
工藝美指技術產品在制作過程中所體現的精湛工藝和精致細節。這種美體現在材料選擇、加工技藝、裝飾藝術等方面,強調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介紹了《清明上河圖》,這幅畫不僅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象,還展示了當時的各種手工藝和市井生活。畫中的細節如船只、建筑、人物等,都體現了高超的繪畫技藝。
二、側重形式的分類
從呈現的形式方面來看,可以將語文教科書中的美育資源分為語音美、語形美、語體美、語用美等類型。
1.語音美
語音美指語言在聲音層面的美,是文本在發音、韻律、節奏等方面所呈現出的美感,它能使讀者在朗讀或聆聽時獲得聽覺上的享受,激發情感共鳴。包括音韻美和節奏美。
音韻美是指語言在平仄、押韻、疊字、諧音等方面產生的美感。例如,《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仄起平收,每句的平仄都符合七言絕句的標準,詩中第二句和第四句的韻腳\"柔\"和\"頭\"符合七言絕句的押韻規則。
節奏美是指語言在音節長短、停頓、輕重、快慢等方面產生的美感。《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便采用七言絕句 2+2+3的結構:“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語形美
語形美指語言在結構層面的美,主要體現在文字的形態、結構以及篇章的布局上,包括漢字的書寫美感、標點符號的巧妙運用以及段落的合理安排等,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感受。包括字形美、辭采美和句式美。
字形美是指漢字的結構美。漢字是一種形象性非常強的文字符號。古人傳述倉頡造字,“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象形字如“日”“月”,分別畫出太陽和月亮的形象。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不少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漢字還講究間架結構的比例、對稱、均衡。字的結構,又稱布白,因字由點畫連貫穿插而成,點畫的空白處也是字的組成部分,虛實相生,才完成一個藝術品。\"7《日月水火》展示了漢字的形態美、結構美和文化內涵的美,也展現了象形文字的特點和先民的造字智慧。
辭采美是指漢語詞語的結構美。既包含詞語內部的結構藝術(如“地震”的主謂式、“雪白”的偏正式構詞方式),也體現為詞語選擇與搭配的意象創造(如“嬌艷欲滴”形容花朵,“波瀾壯闊”形容大海)。《示兒》“家祭無忘告乃翁”,不用“父親”用“乃翁”更具歷史滄桑感,使臨終托付更顯沉郁
句式美是指漢語句子的結構美。如對仗、排比、長短句搭配之美。《登鸛雀樓》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對仗結構,使詩歌在形式上顯得對稱和諧。《少年中國說(節選)》“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使用排比句,結構整齊,形式對稱,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強調了內容表達的進取精神
3.語體美
語體美指語言風格層面的美。不同的語言體裁具有不同的風格和美感,不同的語體在詞匯、句式、表達方式等方面各有特點,在滿足不同的交際和表達需求的同時,展現出多樣的語言魅力。
從歷時的維度可分為文言語體美與白話語體美。《伯牙鼓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文言虛詞“乎\"延長語氣,配合“太山”“流水”意象,展現了古雅莊重的對話情境。《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中的對話:“師傅,把我那夾祅的袖子剪去一截兒,改成夏天能穿的短袖襯衫吧,我實在等不及了。”顧客用急促的語氣說。“剪袖子,只要咔察咔察兩剪子,好辦得很,沒問題。\"裁縫慢條斯理地回應。通過對比鮮明的語速和語氣,展現出人物性格的差異,使對話充滿戲劇性。
從共時的維度可分為口語語體美與書面語體美。口語語體美表現為親切、自然、生動。《我變成了一棵樹》\"‘小饞貓,肚子餓了,對吧?英英!'媽媽說話了,對我眨了眨眼睛”,對話自然親切,貼近日常生活,易于學生模仿。書面語語體美表現為嚴謹、規范、典雅。書面語體又可分為實用語體和文學語體。實用語體美,如科學語體的精確、公文語體的莊重、新聞語體的真實、政論語體的邏輯。《夏天里的成長》將科學小品文的精準描述(“生物從小到大,本來是天天長的”與文學筆法(“草長,樹木長,山是一天一天地變豐滿”)熔鑄成復合語體,讀來趣味十足。文學語體美,涉及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劇本的語言特點:詩歌語言具有凝練性、音樂性、跳躍性、抒情性的特點;散文語言具有自由性、真實性、靈活性、哲理性的特點;小說語言具有敘事性、形象性、多樣性、社會性的特點;戲劇劇本語言具有動作性、個性化、口語化、沖突性的特點;童話作品則以奇幻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教育意義、優美的語言和美好的結局,深受兒童喜愛。《雪孩子》使用了大量生動形象的詞語和簡單易懂的句式,“雪,下個不停,一連下了好幾天。這天早上,天晴了,兔媽媽要出門去。小白兔噻起來:媽媽,媽媽,我也要去!\"語言活潑、富有童趣,充滿了想象力,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審美需求,能激發學生對童話世界的向往。
4.語用美
語用美指語言在功能層面的美。強調語言在實際運用中的恰當性和巧妙性,包括在對話、演講、寫作等不同情境下語言的得體表達、交際技巧的展現等,能使語言在特定的語境中發揮最佳效果,實現有效的溝通和良好的表達。包括得體美和效果美。
得體美強調語言在實際運用中的得體性,能根據不同的場合、對象和目的使用合適的語言。《坐井觀天》中,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通過它們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角色的語言特點,青蛙因為見識有限,說話固執;小鳥則見多識廣,耐心地解釋。這啟示學生在不同的交際情境中,要根據自己的身份和對象選擇合適的語言進行交流,體現了語言運用的得體性。
效果美強調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有效性,能根據表達的需要,恰當使用幽默、諷刺、雙關、含蓄等表達技巧。《將相和》中廉頗“負荊請罪\"代替直接道歉,采用了委婉策略,兼具尊嚴維護與誠意表達。《秋天的雨》中,“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把秋天的雨比作鑰匙,形象地寫出了秋雨是秋天到來的標志,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生動和奇妙。
三、教科書美育資源的整合
以上對教科書中美育資源的分類,只是就審美對象的主要方面而言的,事實上各種美的類型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在實際教學中,應當整合課文中的美育資源,力求獲得最佳的美育效果。
1.偏重內容美的整合
同一篇課文,往往具有多重審美意義。《搭石》中融入了自然美(溪流石塊的天然形態)勞動美(村民擺放搭石的實踐智慧)、生活美(人影綽綽的日常美學)道德美(謙讓互助的倫理意蘊)技術美(石塊力學結構的精妙設計)。《趙州橋》橋身“拱形大橋洞 + 小橋洞\"的結構,體現了科學美(減輕橋身重量且增強防洪能力)與藝術美(弧形橋洞與倒影形成的完美圓環)的和諧,橋面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的設計,石欄板雕刻的龍,又顯示了功能美與工藝美的統一,展現了古代橋梁建筑的美。
2.偏重形式美的整合
語音美、語形美、語體美、語用美從不同的角度對語言的美感進行了描述和闡釋,是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概念。語音美關注語言聲音,語形美關注語言結構,語體美關注語言風格,語用美關注語言表達效果。它們分別從不同的層面來呈現語言的美感。《鄉下人家》不僅通過瓜架、雞群、院落等鄉村元素,展現田園生活的質樸與悠然,而且表達形式也美,文本中短句排列如竹籬錯落,是語形美;白描手法與擬人化表達交織使用,是語體美;通過樸素場景觸發讀者對田園的想象,是語用美,共同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3.內容美與形式美的整合
本文從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對語文教科書中美育資源分類,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典范的課文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就文學作品而言,內容美與形式美統一給人帶來的審美體驗與精神愉悅,我們也稱為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
意象美是指文學作品通過具體可感的物象(景物、人物、事件等)傳達抽象情感或思想,形成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審美符號。《江南》描寫蓮葉茂盛,層層疊疊,覆蓋水面,形成一片綠色的世界。蓮葉的茂盛象征著生命力和繁榮,同時也為魚兒提供了庇護和游樂的空間,體現了自然界的和諧共生。魚在水中自由游動,穿梭于蓮葉之間,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魚戲蓮葉間”,不僅展現了自然的和諧美,也象征著一種愜意的生活狀態。詩中“魚”“蓮葉\"等意象讓讀者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美好。
意境美是指文學作品通過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融合,營造出超越意象、富有韻味的審美時空。王維《山居秋暝》通過雨后的山、月、松、泉等意象共同構成了澄澈隱逸之境。
情感美是指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真摯、深沉、動人的情感所引發的美感。《慈母情深》中,母親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辛苦勞作,卻毫不猶豫地給“我\"錢買書,文中對母親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生動地表達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使讀者感受到親情之美。
哲理美是指文學作品對存在本質、人生意義等深層次問題的思辨和探討所具有的美感。《落花生》將花生與桃子、石榴、蘋果進行對比,揭示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哲理。《匆匆》通過對時間流逝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光陰易逝的感慨。這種對時間的哲理性思考,引發了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
意象美是基礎,通過具體的物象傳達情感和思想。意境美是意象美的升華,通過意象的組合和環境的營造,形成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情感美是意象美和意境美的內核,通過真摯的情感打動讀者。哲理美是情感美的升華,通過深刻的哲理提高讀者的精神境界。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將四者融合起來。以《梅花魂》為例,意象層:梅花作為核心意象,激活“歲寒三友”的文化基因;意境層:通過外祖父教我讀唐詩宋詞、贈墨梅圖等場景,構建文化傳承的時空場域;情感層:將海外游子的思鄉之情編碼為“梅花魂”的情感符號;哲理層:揭示“梅花精神\"的民族性本質,形成“個體記憶 $$ 集體無意識”的認知升華。
4.跨學科美育資源的整合
例如,教學《故宮博物院》,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豐富的語文知識,提高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而且可以進行跨學科美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與建筑學科整合:通過課文對故宮中軸線布局的說明,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古代建筑對稱均衡、莊嚴恢宏的形式美。與美術學科整合:讓學生繪制故宮的平面圖或立體模型,進一步加深對故宮建筑結構的理解,感受故宮建筑的藝術美。與音樂學科整合:引入與故宮相關的音樂作品,如《故宮的記憶》等,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想象故宮的壯麗景象,增強對課文內容的情感體驗。與歷史學科整合: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故宮的歷史變遷及其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與地理學科整合:了解故宮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周圍環境,如金水河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持生態平衡。與信息技術整合:利用故宮博物院官網資源,開展“虛擬導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空間重構中感受說明文的邏輯美與建筑的空間美。課文的豐富內涵與多重價值,使得語文教學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和思維能力的同時,提升審美素養、創新能力和文化自信,實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標。
語文教科書中的美育資源,主要存在于教科書的課文系統中,也散見于教科書的知識系統、助讀系統和練習系統中。語文教科書中的美育資源,還涉及教科書裝幀設計的美,如封面設計、版式設計、圖文編排(教科書中的插圖配合課文通過視覺藝術的形式展現美)等方面。限于篇幅,這里就不詳細闡述了。
參考文獻
[1]羅丹,口述.羅丹藝術論[M].葛賽爾,記.沈琪,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58.
[2][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3,49.
[4]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5.
[5]昂利·彭加勒.科學與方法[M].李醒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2.
[6]張懷璀.書斷[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23.
[7]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71.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基于國家事權的語文教材編制理論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BHA22013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