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不僅代表了中國敘事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更蘊含著中華文明特有的思維方式與價值理念。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編排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內容,這一安排契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求。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與鑒賞古典名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以《猴王出世》為研究對象,通過教材分析與文本解讀,探索經典名著的教學路徑。
一、整體觀照:單元編排的特征
教材作為課程實施的核心載體,其編排體系體現了素養導向的教學邏輯。本單元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包括《草船借箭》《景陽岡》兩篇精讀課文與《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兩篇略讀課文。教師應當立足單元整體,在共性認知框架中實現個性化教學的突破。
1.版本學視域下的歷時性時序排列
本單元選文均源自四大名著經典版本。鑒于古典名著版本流變的復雜性,為突出核心教學價值,本文以學界公認的作者歸屬及成書年代作為分析依據。具體而言,《草船借箭》改寫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景陽岡》選自施耐庵的《水滸傳》,二者同屬元末明初的文學作品。《猴王出世》選自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紅樓春趣》則選自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四篇課文按照從元末明初至清代的時序編排,暗合中國文學發展脈絡,有助于學生建立歷時性文學認知框架。
2.語言學框架中的語體差異
本單元選文呈現出清晰的語體差異:《草船借箭》作為現代白話改寫文本,敘事流暢且語言通俗易懂;《景陽岡》雖經刪節,但仍保留古代白話特征,適合作為五年級學生接觸古代白話的入門材料;《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均為原著節選,文言色彩較濃,后者除文言表達外,還涉及復雜的人物關系及社交禮儀描寫。這種現代改寫、古代白話與原著節選共現的編排方式,符合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原則。教師應當結合不同文本語言特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教學支持策略。
3.文化學維度下的系統性母題闡釋
“母題不僅積淀著人類的價值理念,也隱含著人類的思維密碼。”本單元通過四大名著相關內容,系統呈現了多元文化母題:《草船借箭》中諸葛亮借大霧天氣巧化難題,展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景陽岡》通過武松打虎的傳奇故事,詮釋了“英雄氣概”的精神內涵;《猴王出世》以“石猴探洞”為敘事主線,彰顯了“冒險精神”的文化意義;《紅樓春趣》則通過“放風箏”這一民俗活動,展現了傳統社會的文化生活圖景。從哲學思想到精神品格,從行為方式到社會風貌,這種多維度的文化呈現,既能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又能促進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內涵的理解。
二、文本特質:單篇課文的深度解讀
孫紹振先生指出“每一篇作品的特殊性才是我們應該解讀的目標”2]。四大名著雖都是章回體長篇小說,但在文體特征、語言風格和藝術個性上各具特色。因此,教師應緊扣《猴王出世》的文本特質,通過深入解析其敘事結構、語言藝術與文化內涵,彰顯文本的獨特價值,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1.結構邏輯:神話敘事的內在合理性
《猴王出世》雖為節選文本,但情節結構完整。開篇以石猴生命起源的神話敘事,奠定了奇幻瑰麗的敘事基調。這一敘事可以從三個維度加以解析。首先,在空間維度上,石猴誕生的花果山,被描述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3],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4],具有本源性與神圣性。其次,在物質維度上,石猴的本體經歷了“仙石一仙胞一石卵一石猴”的形態演變。作為本源的\"仙石”位于山巔,“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特殊的物質構成與生長環境為其后來的蛻變埋下伏筆。最后,在時間維度上,仙石自宇宙初分時便吸收天地日月精華,歷經漫長歲月孕育,最終完成生命形態的轉化。
這種“神圣空間一特殊物質一漫長時序”的三維敘事結構,構成了完整的神話發生學體系,為后文情節的傳奇發展提供了內在的合理性依據。
2.語言藝術:古典韻味與生動描寫的融合
《猴王出世》的語言藝術展現了古代白話小說的典型特征。首先,鮮明的文白交融語言風格,既有“鐫”“石竅”\"石碣\"等典雅文言詞匯,又有\"頑耍”等通俗白話表達,形成雅俗共賞的語言風貌。其次,文中“欠身”“拱伏無違”“序齒排班”等用語精準呈現了傳統規范,特別是“拱伏無違\"既體現了契約精神,又彰顯了禮儀文化的莊重性。最后,“沖貫于石竅之間”“內育仙胞\"等特殊句式既增強了古典韻味,又保持了敘事的流暢性,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韻律。
在修辭手法方面,文本善用排比與對偶。“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構成三字排比,節奏鮮明;“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等四字排比展現了石猴的生活環境;“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等對仗工整。此外,文中的細節描寫尤為精彩,如“瞑目蹲身”“一縱\"“徑跳人\"等動作描寫生動刻畫了石猴的靈動形象,稱王時的語言更展現了其契約精神與領導才能。這些語言不僅營造了生動的場景,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共同成就了文本獨特的藝術價值。
3.文化內涵:誠信契約與冒險精神
從儒家倫理維度來看,《猴王出世》生動詮釋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誠信準則。石猴與群猴達成的“進入水簾洞且能不傷身體者,方可稱王”的約定,以及群猴最終“拱伏無違”的臣服場景,生動展現了傳統社會對口頭契約的敬畏。這種以誠信為基礎的契約精神,既是儒家文化中“信\"這一重要修身內容的具體體現,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藝術呈現。
從民族精神特質來看,文本呈現了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冒險精神。面對未知的山澗瀑布,石猴率先“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的舉動,既彰顯了勇于探索的膽識,又體現了敢為人先的氣魄。石猴發現水簾洞后并未獨占這一方洞天福地,而是主動帶領眾猴共同人住。這一情節設計頗具深意:一方面展現了石猴慷慨無私的胸襟,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處世哲學。這種個體成就與群體福祉的和諧統一,正是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平衡的追求。
三、教學探索:《猴王出世》的實踐路徑
基于單元整體教學要求和文本特質,《猴王出世》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掌握互文猜讀、圖文對照、影視輔助等文本理解方法;運用思維導圖梳理情節,復述石猴由出世到稱王的過程;分析石猴神性、猴性、人性相統一的形象特征;通過撰寫讀后感,深化文本理解,激發閱讀《西游記》整本書的興趣。圍繞以上目標,可以構建“基礎理解一深度解讀一創意表達”的教學路徑,引導學生感悟經典的魅力。
1.基礎理解:猜讀釋義與導圖理脈
針對選文的文言特點,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讓學生具備自主還原語境、讀懂古典名著的能力。比如,當學生因對《猴王出世》的開篇理解困難而產生畏難情緒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猜測語句的意思,借助前文對“仙石”位置與環境的描寫,推測下文是在寫“仙石”吸取天地精華,最后化作石猴。對于“瞑目蹲身\"“拱伏無違”“序齒排班\"等較難理解的詞語,教師可借助插圖和影視片段,以圖文結合、影視導讀的方式消除學生與文本間的隔膜。
敘事邏輯梳理是閱讀古典小說的關鍵能力,更是理解文化內涵的前提。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草船借箭》與《景陽岡》的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課后習題,讓學生認識“起承轉合”的結構。但《猴王出世》文言色彩相對濃厚,在教學中則須借助“石猴降世一勇探秘境一萬猴朝王\"的思維導圖,破解閱讀難點。這種可視化工具能有效促進碎片化信息向結構化圖式的轉化,從而實現深度閱讀。(見圖1)
圖1《猴王出世》思維導圖

2.深度解讀:體悟“神猴人”三性統一
《猴王出世》看似情節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石猴形象融合了神性、猴性與人性的三重特質,這種復合型的人物塑造展現了中國古典小說獨特的審美智慧。教師應當把握好這一文本特征,引導學生從不同維度理解人物形象。
在神性維度上,文本通過花果山“仙靈之源,自然之根”的環境描寫,以及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的孕育過程,建構了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敘事空間。教師可以適當援引《西游記》原著中對花果山的詩意描寫,如“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5]等語句,幫助學生感受這一神圣空間的獨特。同時,通過對仙石孕育過程的細讀,引導學生體會石猴生命起源的非凡特質,理解神話敘事蘊含的傳統文化智慧。
就猴性特征而言,文本通過一系列生動傳神的描寫,如“行走跳躍”“采摘覓食\"等,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的猴子形象。這些描寫不僅符合動物的習性,更通過“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等細節,展現了石猴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始狀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細節描寫,體會作者對動物習性觀察的細致與表現的生動。
在人性層面上,隨著情節的發展,石猴逐漸展現出豐富的人性內涵。“勇探秘境”的情節展現了其不畏艱險的探索精神,“美猴稱王”的過程則體現了其卓越的領導才能。石猴發現水簾洞后帶領群猴共同入住的舉動,更彰顯了其超越個體利益、造福群體的責任意識。這些特質共同展現了石猴形象的人性光輝,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人格的文學投射。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對比分析法,引導學生比較石猴在不同情境中表現的形象特征;通過文本細讀,品味關鍵語句的表現力;設計角色體驗活動,深化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將“靜態知識”真正轉化為探究學習的工具或媒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復雜性,更能培養其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3.創意表達:從單篇到整本書的閱讀延伸
教師應當以單篇文本為起點和橋梁,通過整本書閱讀幫助學生在持久而深入的實踐活動中實現語文素養的綜合發展。作為《西游記》的開篇,《猴王出世》的教學價值不僅體現在單篇文本的價值上,更在于引導學生走向整本書的閱讀。《西游記》在四大名著中具有較強的情節性和趣味性,特別適合作為五年級學生接觸古典長篇小說的啟蒙讀物。
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創設“組建取經團隊\"這一主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世界。具體而言,可以組織學生選取“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經典情節進行劇本的創編和角色扮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三個層面的學習任務:首先是通過改編劇本深入理解原著內容,其次是通過分析角色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最后是通過表演體驗實現情感共鳴。這種立體化的學習,既能幫助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又能促進其對文本內涵的深入理解。書面表達是深化閱讀體驗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圍繞孫悟空的成長軌跡設計讀后感寫作任務,引導學生思考三個維度的轉變:從“石猴”到“斗戰勝佛”的身份轉變,從“妖性”到“人性”的成長過程,從“外力約束”到“內心覺悟”的心路歷程。在寫作指導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建立文本與現實的聯系,啟發學生從取經故事中汲取人生智慧,
綜上所述,通過對《猴王出世》所在單元編排特點和單篇文本特質的深入分析,構建了“基礎理解一深度解讀一創意表達”的教學路徑。這一設計將豐富的文本價值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策略,這一過程使古典名著的學習變得生動可感,既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又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余黨緒.母題閱讀:大概念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語文學習,2021(9).
[2]孫紹振,孫彥君.文學文本解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8
[3][4][5]吳承恩.西游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2,3,2.
[6]趙曉霞.小說“辨體”及其教學啟示一以四大名著為例[J].語文建設,2024(19).
[7]李煜暉,鄭國民.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理念探索與創新實踐[J].中學語文教學,2025(1)
【本文系教育部職業院校教育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25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語言文字教學路徑研究”(課題批準號:2025JGZD0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