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能力不僅是聽說讀寫的技能,更是文化品格的塑造與文化情懷的培育。遼海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學與文化素養》一書,將語文教學置于文化素養的廣闊視域中進行探討:從理論奠基到實踐設計,最終聚焦語文素養在教學中的轉化。該書的價值不僅在于回應了素養時代對語文教育的期待,更在于闡釋了文化素養作為語文能力提升的核心支點,并為其實現提供了可行路徑。
其一,語文能力的培養根植于文化沃土。書中指出,語文知識絕非冰冷的符號系統。漢語是民族思維與文化精神的結晶,經典文本承載著歷史精神與情感價值。脫離文化語境的“能力培養”必然是貧瘠而蒼白的。唯有當教師引領學生體悟文言中的禮樂風骨、感受詩詞內蘊的天地情懷、思考經典中的生存哲思時,語言才能獲得穿透紙背的力量。基于此,閱讀才能超越信息獲取,實現深度理解;寫作才能跨越技巧堆砌,達到真誠表達與思想創造的境界。
其二,以學生為主體的文化對話是實現轉化的關鍵。該書強調語文教學不是單向灌輸,而是師生間的深度文化對話與建構。這要求教師從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平等對話者與文化啟蒙者,以自身文化修養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須設計情境浸潤、經典重讀、項目探究等高階活動,引導學生從文化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探索者。只有當學生在對話中產生真實質疑、共鳴與思辨時,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度、文本的分析力、思想的批判性等高階能力才能得到淬煉與升華。
其三,素養必須在“學用相長、知行合一”中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作者旗幟鮮明地反對素養與能力割裂,指出二者猶如鳥之雙翼,相輔相成。文化素養的提升,最終必須融入學生的實踐活動中。作者主張打破課堂與生活的界限,如通過方言采風感悟語言魅力、在社區服務中磨煉實用寫作、以文化主題探究整合讀寫實踐等。這些“行”的過程本身就是語文能力的運用場域,更是將抽象文化認知內化、滋養并反哺能力的必由之路。當學生運用語言文化知識參與真實的文化傳播與創造時,素養就轉化為流淌在語文能力血脈中的生命力。
其四,教師的文化自覺與專業素養是推動變革的關鍵。書中強調,教師要成為自覺的“文化轉譯者”,既要精通學科知識,又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深刻理解,并能將其精髓“活化”于教學中。這要求教師持續更新知識結構,提升文化敏感度和審美品位。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在教學中精準捕捉文化切入點,以豐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成為學生親近文化、熱愛母語的引路人。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與文化素養》一書以其深邃的見解與務實的路徑,深刻揭示了文化素養與語文能力同生共長的內在聯系。其價值不僅在于指明了方向,更在于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路徑,啟發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將文化傳承的使命與生命涵養的追求,真正熔鑄于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過程之中。
(邢臺市特殊教育學校郭香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