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要上得一清如水。語文課最不可“糊”,也最容易“糊”,似乎字、詞、句、篇、修辭方法、寫作方法、文學知識等等什么都有,又好像都未能落到實處。一堂課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教師心中須一清二楚。跟著教材轉,跟著教學參考“飄”,必“糊”無疑。教材里有什么,就要學生學什么,一股腦兒搬出來,嘮嘮叨叨,目的不明,內容多而雜,學生學起來如墮五里霧中。
課要上得一清如水,首先教師要沉到文本之中,認真鉆研,正確解讀。從語言表達形式到課文的思想內容,從思想內容到表達形式,反反復復推敲。鉆研教材鉆研到文字站立在紙上,自已能跨越時空和作者對話,與編者交流,才真正洞悉文章的來龍去脈,體會語言表達情意的獨特個性。對所教文章洞若觀火,心中就會透亮。
其次,要反復推敲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不能停留在教案上,教學過程中所有教學行為均應為教學目的的實現而選擇而組織而展開。要準確把握住課文獨特的個性,自己須深入課文底里,有真切的感受,胸中有書還不夠,須目中有人,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明確的教學目的。這堂課究竟讓學生學到什么須十分明確,并要根據教學目的對教學內容精心剪裁,處理詳略,突出重點。根是根,枝是枝,葉是葉,千萬不能攪和在一起。一攪和,面目必不清。
再者,教學思路要清晰,教學線索要分明。抓一把芝麻滿地撒,東一榔頭西一捧,學生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圍繞教學目的,拎起教學線索,教學思路逐步展開:或層層推進,或步步深入,或由具體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具體,或淺者深之,或深者淺之,軌跡清晰,輪廓分明。思路清晰是教課的基本要求,教學流程清晰,學生學起來心中才明白。當然,教師的教學語言也要清楚明白,不顛三倒四,不拖泥帶水,不語病叢生。須在要言不煩、一語中的上下功夫。教師語言規范、準確、生動,不含糊其辭,學生聽起來聲聲入耳,清晰可辨,就容易入心。
課由“糊\"到\"清”,看似教學的技能技巧,深思一番,就可知曉其中蘊含的豐富。
——于漪
(節選自于漪《語文教師的使命》,《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4期)
特約主持:潘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