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美國福克斯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Just Imagine上映。影片由大衛·巴特勒執導,展現了五十年后(1980)的世界:紐約城中,摩天大樓鱗次櫛比,私人飛行器穿梭不絕,生活高度科技化,吃飯飲酒只需藥丸,自動售賣機提供新生兒,姓名由字母和編號組成,婚姻由法院指定。男主角J-21因戀人被裁定婚配他人,苦悶之際接受了科學家Z-4的邀請,前往火星探險并成功返回地球,證明了自己更加“優秀”,終于贏得美人歸。
片中的未來景觀由二百零五名工程師與工匠用五個月建成,耗資不菲。為便于觀眾理解,影片設置了一個因雷擊死于1930年的男性角色,他被科學家復活,對未來世界品頭論足,以插科打諢的方式制造喜劇效果。同時,自《爵士歌王》(1927)大獲成功后,大量有聲電影被制作出來,該片也依托愛情故事插入了若干歌唱的段落。此外,作為《海斯法典》1嚴格執行(1934)前的影片,Just Imagine有意通過暴露的女性服裝以及火星人富有淫邪氣息的舞蹈段落來撩撥觀眾。
該片被認為是“第一部科幻音樂劇”,盡管其中的“音樂元素是地地道道的20世紀20年代風格,而不可能屬于1980年”。(約翰斯頓:《科幻電影導論》,夏彤譯)同時,它還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最佳藝術指導)的科幻電影。
影片上映后不久,美國科幻雜志《奇妙故事》(Wonder Stories)發表評論,將其“真誠地推薦給那些不認真對待科幻小說的人”,因其“展示了我們的科幻作家一直在寫的許多神奇景象”。作者特別稱贊片中實驗室場景是“最棒的部分之一”,“閃閃發光的儀器、蒸餾器、巨大的線圈、力量感與神秘感,會讓每一個科幻迷感到愉悅”,同時又對音樂段落表示不滿:
飛往火星的旅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逼真感,盡管那艘“配有重力中和器”的火箭飛船看起來又小又不結實。可惜的是,沒有提供更多從飛船上看到的太空場景。幾首愚蠢、無關緊要的歌曲演唱所花費的時間,本可以用于更生動地描繪星際旅行的危險。(1931年2月刊)
實際上,不論是未來的大都會布景,還是太空之旅、外星景觀,該片較之于此前德國導演弗里茨·朗執導的《大都會》(1927)與《月里嫦娥》(1929)都大為遜色。不過,筆者多少能夠理解這位英文評論者的心情,畢竟,在電影《流浪地球》出現之前,中國科幻迷對稀缺的國產科幻電影也是非常寬容的。
這部融合科幻、喜劇、愛情、歌舞等元素的巨制,很快也被引進到中國。

1931年3月4日,上海《申報》預告“卡爾登影戲院、大光明大戲院破題兒第一遭兩院聯合開映《五十年后之新世界》”,指出片中“衣、食、住、行,完全科學化”,以及“男女服裝,澈底革新,女子衣裳,尤其特別。……脂香粉膩艷絕人寰,離奇幻秘不可究詰。情歌艷舞遠勝《蝶戀花醉》”。
同日,上海的英文報紙《大陸報》(The China Press)在第十一版稱:卡爾登影戲院管理層已接管大光明大戲院的運營,原因之一是該片轟動全球,管理層認為單家戲院無法妥善應對觀影熱潮,故決定啟用兩院共營模式,該片即為新模式下放映的首部電影。該片的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次日,《大陸報》的廣告稱片中未來景觀是“有史以來有聲電影的最偉大嘗試”。其他在華出版的英文報刊,如《字林西報》(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等,亦予以宣傳。

影片于3月7日(周六)在滬開映。次日,正在上海生活的聶耳便跑去觀看:
宣傳了這久的《五十年后之新世界》,從昨天起開始映放了,我覺得這東西是非看一看不可。
到“卡爾登”,在大門外早擺出客滿的大牌,急忙趕到“大光明”,也同樣地發現這種字樣。在這兩戲院相隔的途中,只見中外男女小跑著,他們都以為不致兩個都滿座的,也如我在先所想——時間是一點整。
……餓著肚子看電影,結果也還值得。(《聶耳日記》,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
4月10日,《影戲生活》第一卷第十三期發表的《看了〈五十年后之新世界〉》提到有人認為該片是“神怪的”“荒謬的”,作者徐志光為之辯護:
但是我們知道,大多的影片是著重在表面的,描寫的,只此一片,是著重在理想的,是含有哲學意味的,所以我認為也許能成為事實,在不久的將來。富于表情的影片,只能感動人的心弦,這種含有哲理的影片,還能啟發我們的智理。
次日,上海《生活》周刊登載主編鄒韜奮的《日新月異的奇妙世界》,也贊許影片“很有趣而能激人思想”,并感慨:“諸如此類的日常生活之科學化與理想化,在現今的科學上都有了根據,不過在應用上尚未完全與普遍罷了。……世界上最有益于人類者殆莫過于科學發明家;而科學發明家之最足令人感動與興起者,則在他們的創造及勇進的精神——不知世間有所謂不可能。”
6月30日,上海《銀彈》第二十一期用整版“專頁”介紹該片,署名“飛”的《未來的世界》稱:“這理想的紐約的建筑地在荷蘭塢二十里外一個巨大飛行場,用七十四個五百萬燭光燈懸在空中,街市上用了一萬五千個燈散布著。” “少佐”的《雜談福克斯兩片之感想》稱:“布景一項的費用超過薪金百倍”,觀看此片“可以知道進步的無窮”。

繼上海之后,該片又在蘇州、天津、北京、南京、長沙、無錫、廈門等地上演,掀起了一輪輪觀影浪潮。
美國歷史上一部限制電影表現內容的審查性法規,于1930年3月31日公布,1966年被正式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