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游學”,我們跟隨兩位成都小朋友的腳步丈量歷史。探秘李人故居的青瓦紅柱,觸摸作家伏案疾書的溫度,在麻婆豆腐的香氣中品味文學與生活的交融;漫步望江公園崇麗閣,欣賞薛濤井的荷葉井蓋映照著的唐代才女的詩情,感受望江樓在千年絕聯中定格的悠閑時光…以兒童的視角,領略杜甫草堂的典籍、人民南路的車流、竹影婆娑的望江樓,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心田悄然生根。
今天,我來到李劫(jié)人故居,探訪一段悠遠的時光
在前往故居前,我先到小雅菜館。據說李喆人曾經營此處,他做的麻婆豆腐、厚皮菜燉豬蹄在當時遠近聞名。在古樸的菜館中暢游一番,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這些拿手好菜,似乎聞到了撲鼻的香味,我情不自禁地吞咽了一下口水。
來到了李人故居大門前,只見紅色立柱與黑色飛檐交相輝映。門匾上的“菱窠”二字古樸雅致,意為菱角堰旁的簡陋居所。雖然,眼前的故居已被修整得整潔而典雅,但它的名字還是讓我感受到了一份蒼涼,仿佛看到了主人在戰亂時顛沛流離的生活。門兩邊的對聯“極盡四時之所樂,自成一家以立言”,仿佛訴說著李劫人先生恬淡的生活志趣與文學追求。
進入故居內部,由劉開渠塑造的一尊漢白玉石像映人眼簾。石像上有些凹孔,為其增添了幾分歲月的痕跡。繞過石像,便是主樓,對聯上書:“歷劫易翻滄海水,波春難謝碧桃春。”這讓我不禁猜測,李人書寫此聯時或許正值春天。



最后,我來到展廳,這里陳列著李人的“大河三部曲”(《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在這里,我了解到,李人不僅是一位美食家和杰出的文學家,還是活躍的社會活動家。他在城市建設方面貢獻頗豐,在他主持下,成都的人民南路呈現出當今四通八達的樣貌;在古籍整理方面成績斐然,在他嘔心瀝血的收集與整理下,杜甫草堂保留了那么多珍貴古籍和歷史藏品,讓全世界的游客可以借此追溯杜甫偉大的一生。
在李人的故居,處處充滿故事與神秘。那些有趣的文字、詩詞,還有他傳奇的人生經歷,都深深吸引著我,讓我久久回味。
(指導教師:羅愛華)
喝彩:小作者在行走中翻閱歷史,也在游覽中積累寫作素材,更在了解歷史的過程中收獲中國文化帶給自己的自信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