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那天中午,我興沖沖地幫媽媽準備彩色面團。菠菜汁、紫薯泥、南瓜泥加到四個面盆里,將面粉揉成綠、紫、黃三色面團,再和白色面團一起靜靜醒發。爸爸調好蘿卜肉餡兒和韭菜雞蛋餡兒時,我的小圍裙已經沾滿面粉
包餃子時,我鬧了不少笑話。先是餡兒放少了,包出個扁扁的“小枕頭”;接著沒捏緊邊兒,餃子在盤子里散成“花朵”;第三次是餡兒太多,撐破的餃子皮像咧開的嘴巴。媽媽手把手教我:“拇指要像小貝殼一樣合攏。”當我終于包出一個昂首挺胸的餃子時,弟弟拍著小手直叫好。
最有趣的是媽媽往餃子里藏硬幣,說吃到的人會有好運。煮餃子時,我舉著磁鐵當“探測器”,果然吸到一個會動的餃子。咬到硬幣那一刻,媽媽笑著刮我的鼻子:“小機靈鬼!”窗外的煙花映著我們擺成“福”字的餃子盤,整個廚房都飄著幸福的味道。
除夕那天,我不僅學會了讓餃子餡兒乖乖待在皮里的秘訣,更記住了全家圍在案板前說笑的溫馨。爸爸的面粉胡子、媽媽的硬幣餃子,都是我最珍貴的除夕禮物。
(指導教師:王衛東)
喝彩:小作者將除夕包餃子的習俗寫得童趣盎然,細節鮮活。文字間流淌著家人圍爐的溫暖,情感真摯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