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座“祭祀坑”開始,有著“三星堆文物修復泰斗”之稱的楊曉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到發掘現場轉轉。已經70多歲的他參與并主持了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修復工作,經他之手修復的青銅器文物高達數千件。一輩子幾乎都在與出土文物打交道的楊曉鄔,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每件文物的碎片粘連點在哪兒。他說:“用幾十年來修復三星堆文物,看到它們由若干碎片變為一件件國寶,那種成就感是一個文物修復工作者一輩子的榮耀。”
師從高人學習文物修復
1947年8月,楊曉鄔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新華書店的會計,母親是縫紉店的縫紉工。初中畢業后,楊曉鄔響應“上山下鄉”號召,到西昌農村插隊當了知青。8年后,楊曉鄔返城回到成都,被分配到四川省博物館(現四川省博物院),跟隨民間銅匠黃師傅學習青銅器文物修復。
最初,楊曉鄔對文物修復的理解就是“把一些銹跡斑斑的破銅爛鐵補起來”。但隨著學習不斷深入,楊曉鄔漸漸喜歡上了文物修復的工作,也逐漸明白了文物修復的重要性。1976年,國家文物局在上海博物館舉辦全國青銅器文物修復培訓班,楊曉鄔被派到上海博物館,師從上海博物館的王榮達(北京“榮寶齋”青銅器文物修復專家)和顧友楚(上海博物館青銅器文物修復專家),學習青銅器文物修復技藝。
當時沒有教材,王榮達和顧友楚兩位師傅采用手把手教的方式,主要是實際操作,不懂的地方隨時講解。由于當時上海博物館文物有限,培訓班規定學員必須“自帶文物”實踐操作,楊曉鄔當時帶的是一件“完全是碎片”的漢代銅釜。
在上海培訓班,楊曉鄔學到了比四川更為先進的修復技藝——焊接、做舊、著色等。比如青銅器做舊和著色,四川當時采用的方法是將青銅碎片黏結在一起,然后用鹽酸捂住,這樣文物表面慢慢地會腐蝕成綠色。而上海的方法則更先進一些,用蟲膠漆著色,通過顏色調和來呈現文物紅斑、綠銹、藍銹等著色效果。蟲膠漆做出來更加美觀,色彩更豐富。
課余,楊曉鄔還從圖書館借閱不同領域的書籍和雜志,學習美學、色彩、雕塑、建筑等知識。楊曉鄔說:“文物修復是由多門學科組成的復合型學科。文物不是千篇一律的,它的形態、色彩以及風格都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潛心研究,不斷地加以積累和總結,才能讓文物‘活’起來。”
半年后,楊曉鄔拿著修復完整的漢代銅釜回到四川省博物館,成為當時四川唯一經過正規培訓的文物修復技師,也為他日后主持三星堆文物修復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耗時10年修復國寶“青銅神樹”
在楊曉鄔修復的所有文物中,三星堆青銅文物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三星堆出土的成百上千件青銅器中,有一大半是楊曉鄔親手修復的。其中最令楊曉鄔自豪的,是用時最長的、修復最難的國寶級文物——“青銅神樹”。
1986年10月,從三星堆2號坑出土的殘破神樹,被一車車運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除了嚴重變形的底座,看不出任何“樹”的形態。一箱箱夾雜著泥土的青銅碎片擺在楊曉鄔的面前,他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把這些殘破的青銅碎片修復完整。
最棘手的問題是,這些文物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記載,更沒有任何器物借鑒,要把文物恢復成幾千年前的原貌,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楊曉鄔迎難而上,使用最笨的方法修復“青銅神樹”:先把所有神樹碎片都收集起來,然后再把可能是一棵神樹的碎片一塊一塊地放在一起。先把所有神樹碎片分好類,找出結構最簡單的碎片,根據碎片和碎片之間斷裂的縫隙結構,像玩拼圖游戲一樣把它們拼起來。
考慮到神樹的承重情況,楊曉鄔放棄了焊接,而是在神樹空心主干里,添加一根新銅管,然后在神樹與銅管之間灌注環氧樹脂和范土。之后,他又給神樹打上鉚釘,把各個部件用鉚接的方法接起來。鉚接中間也有一根銅管,銅管插進去后,最外面用螺絲擰起。“但觀眾看不到,因為凸出的螺帽都已被打磨平整,又涂上顏色做舊了。”
等到“青銅神樹”部件都修復完畢,楊曉鄔和徒弟郭漢中才發現,神樹還有很多殘缺的部分,鳥不應該只有3只,果實、圓環的數量也遠遠不夠……根據真實參照物和古人講究對稱性的原則,楊曉鄔復制了14個果實、15個圓環和6只鳥。按照古蜀人二次鑄造的方法,鉚鑄在樹干上。為了能與原部件“融合為一體”,所有新制作的神樹部件被刻上同樣的花紋,描上同樣的顏色,做出逼真的銅銹。
修復“青銅神樹”工作從1986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了1996年,用了整整10年時間。修復完成的“青銅神樹”,高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青銅器。
收服95后UP主
2021年3月,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又有新發現,6座“祭祀坑”挖掘出的500余件重要文物中,僅有“半張臉”的金面具殘片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眾多網友通過各種方式為金面具補齊另外的“半張臉”。
對于只有“半張臉”的金面具,楊曉鄔也給出了他的合理猜想:“可能是祭祀活動完成后,把它撕成了兩半。從金面具的背面看,已經燒成半熔化狀了,在它下面有一些金珠子,我們猜測是另一半面具的……另外的‘半張臉’雖然不得見,卻給了文物研究很大的想象空間。”
同年4月,一位年僅25歲的UP主“才疏學淺的才淺”在視頻平臺上傳了一條名為《15天花20萬元用500克黃金敲數萬錘純手工復原三星堆黃金面具》的視頻,詳細記錄了自己手工制作金面具的全過程。短短幾天時間,這條視頻走紅網絡,連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也在其朋友圈分享了這條視頻,并喊話:“來我們修復館上班吧。”
“才疏學淺的才淺”帶著親手制作的黃金面具專程來到三星堆博物館,與三星堆文物修復大師楊曉鄔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才疏學淺的才淺”制作的金面具在外行人看來“有模有樣”,但在有著幾十年三星堆文物修復經驗的楊曉鄔眼里,它缺少了三星堆文物的風格、內涵和靈魂。
在交流過程中,楊曉鄔指出了幾個重要細節:“首先眉毛短了,眉眼間距窄了,眼角的弧度也沒有做出三星堆青銅像的風格;再看鼻子,三星堆5號坑中出土的金面具是有鼻孔的,而你的這件鼻子下面是平的;再看下面的嘴巴,三星堆青銅像的嘴角都有其獨特的風格,還有耳朵上的兩層洞……這些都是三星堆文物不可或缺的部分。”楊曉鄔的專業功力讓這位95后UP主佩服得五體投地,頻頻點頭。
有人問他多年做文物修復工作的心得體會,楊曉鄔自豪地說:“修復文物是個有樂趣又很艱苦的過程,修復成一件完整的文物是很有成就感的。”
(摘自《青年博覽》202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