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云蒸,柱礎潤。 當山中云霧升騰之時,柱礎表面就會有水珠凝結,這便是中國古代典籍中關于柱礎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公元前139年左右成書的《淮南子》,而柱礎這一建筑構件的歷史,則在更早之前就已發端。從廟底溝樸實無華的礫石墊塊,到圓明園中西合壁的漢白玉柱礎,它在不同時代的建筑中煥發出各異光彩。柱礎,這一位于立柱之下的石質構件,同沉靜的大地一起,默默承托起龐大木構的千鈞之重。它既是木柱與地基之間的過渡部分,具有隔絕地氣、分散壓力的作用,又是無言的史書,以自身的形制和紋飾記錄著文明變遷的歷程
從隱于地到顯于形:柱礎的起源與發展
柱礎的出現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在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廟底溝遺址的仰韶文化遺存中,考古學者發現,兩處半地穴式房屋屋基上遺留下的四個柱洞底部墊有扁平石塊,這些石塊便是柱礎的早期形態。它們的面積略大于木柱底面的面積,能夠有效分散壓力,是先民為減緩屋柱下沉而做出的最初嘗試。
至殷商時期,柱礎已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底部,但大多仍是未經雕琢的天然石塊。考古發現表明,這一時期既存在埋于地面之下,功能與早期柱礎近似的暗柱礎,也出現了顯露在地面上,具有隔絕水汽以防止柱腳受潮作用的明柱礎。這一時期兩種形式的柱礎并存,或許正體現出柱礎位置由地下向地上發展的過程,而柱礎承重與防潮兩大基本功能,也于此時得到了基本確立。
進入周代以后,出于彰顯王權的需要,加之生產力水平有所提升,建筑體量逐步增大,這對柱礎的穩固性和防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隱于地下的柱礎既不能阻隔水汽,又因埋于地基以下而不夠穩固,已難以滿足當時建筑的需求,于是漸漸被外露于地表之上的柱礎所取代。與此同時,柱礎表面開始出現紋飾,成為禮樂文化的一種表達載體,柱礎本身也逐漸由天然石塊向按照固定形制雕琢的石制構件演變。
天然石塊柱礎

漢代以降,柱礎的形制及紋飾日益豐富,在不同歷史時期展現出各具特色的風貌。到宋代時,柱礎藝術臻于成熟。北宋建筑學家李誡在《營造法式》中對柱礎的各類形制與紋飾進行了總結梳理,形成一套章法嚴謹、風格多樣的體系。而在清代中后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傳統柱礎受到歐洲藝術風格的影響,發生了新的變化。圓明園遺址中的漢白玉柱礎,便帶有鮮明的西方巴洛克藝術的色彩,成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見證。
圓明園遺址漢白玉柱礎(圖源:圓明園遺址公園官方網站)

千姿百態:柱礎的形制
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柱礎發展出多種多樣的形制,以下幾種或頗具代表性,或時代特色鮮明,尤為引人注目。
覆盆式
形如倒扣的盆,上小下大,輪廓圓潤飽滿。這一形制起源于漢代,是最基礎、應用最廣泛的柱礎樣式,奠定了柱礎的美學基調。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覆盆式柱礎融合了蓮花造型,衍生出蓮花覆盆式這一形制,成為魏晉至唐代柱礎的主流樣式。
蓮花覆盆式柱礎(圖源:簡書)

鼓式柱礎(圖源:古建家園)

鼓式
又稱鼓磴式、算盤珠式,顧名思義,形如一面飽滿的大鼓或一顆平放的算盤珠子。這一形制的柱礎自明代開始流行,多見于民間殷實之家的居所,在官式建筑中則較為少見。其中部鼓脹而上下收斂的敦實樣貌,給人一種穩定有力的暗示,符合人們潛意識里對柱礎形象的期待,因而廣受喜愛。
古鏡式
頂部平整如鏡,從頂部向下徐徐外擴至底部邊緣,形成微向內凹的側面曲線,可視為覆盆式的一種變體。古鏡式柱礎外形簡約,通常不加雕飾。明初崇尚簡樸,在官方建筑的營建中也強調樸素,這一形制因此得到廣泛應用。
故宮古鏡式柱礎

獸形柱礎(圖源:簡書)

獸形
顧名思義,整體呈現為獸的造型,所用形象以獅獸為多,另有臥象、臥羊、龜、蟾蜍等。其造型模式大致可分為立獸以頭頂柱和臥獸以背馱柱兩類。獸形柱礎不僅在外觀上給人以新奇之感,也承載著鎮守房屋、護佑主人平安等方面的象征意義。
四方、六面、八角形
外形大致類似于四棱、六棱或八棱柱,每個側面分別雕刻紋飾。此類柱礎常做束腰處理,即中部向內凹進,以強調造型上的層次感,營造視覺上的變化,避免單調和呆板。
四方形柱礎(圖源:簡書)

復合式
山西運城稷山稷王廟復合式柱礎

經由多種基本形制組合而成,其中上圓下方(如上部為鼓式,下部為四方或八角)的造型最為常見,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種相互組合的模式,賦予柱礎更多造型上的自由度。
石上華章:柱礎的紋飾
除了形制的多樣,柱礎上雕刻的各種紋飾也為其增添了不同的美感。這些紋飾種類繁多,寓意豐富,是柱礎文化內涵與古人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概括來說,可分為三個大類。
其一為植物類。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為多見的當數蓮花紋。除蓮花外,象征富貴的牡丹花、寶相花,寓意多子的海石榴花,線條流暢卷曲的蕙草也經常成為柱礎紋飾的主題。
蕙草紋柱礎(藏于大同市博物館,圖源:土木在線)

動物紋柱礎(供圖:小紅書“虎子哥”

云紋柱礎(圖源:網易)

其二為動物類。從龍、鳳、麒麟等人們想象出來的神獸,到牛、馬、虎、羊、鹿、喜鵲、蝙蝠、鶴等現實中存在的動物,都曾在柱礎的紋飾中留下過身影。前者通常象征皇權的尊貴和威嚴,后者則多帶有吉祥的寓意。
其三為幾何類。這類紋飾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對自然形態的模擬,如云紋形似舒卷的游云,水紋形似波濤或旋渦;另一種則是裝飾性的抽象圖案,如連珠紋、萬字紋、回字紋等。
除以上類別,人物形象、民間故事等也是柱礎紋飾的常見主題,各種類型的紋飾還常常被搭配使用。豐富的雕刻紋飾,展現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也賦予柱礎更高的審美價值。
拓展鏈接
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柱礎
在西方古典建筑中,同樣存在柱礎這一構件,但由于建筑結構體系與文化土壤的不同,西式柱礎與中式柱礎在許多方面存在鮮明的差異。
西方古典建筑以石構體系為主,其立柱是一個包含柱礎、柱身和柱頭的整體構件,各部分之間有嚴格的比例關系,柱礎的造型也有一定之規。以最具代表性的阿提卡式柱礎為例,其結構由下至上可分為三層:底部為下圓凸座盤,高度占整個柱礎的八分之三,作為基座,視覺上給人以穩固之感;中部由上下兩個帶飾和一個圓凹座盤組成,以營造更加豐富的視覺層次,高度上,兩個帶飾各占整體的十六分之一,圓凹座盤占四分之一;頂部為上圓凸座盤,占整體的四分之一,作為柱礎與柱身之間的過渡。這種凹凸有致的結構在陽光照射下會自然形成陰影,構成明暗對比,從而呈現出富有視覺張力的光影效果。同時,各個部分的高度、曲率以及相互間的比例關系都經過精心設計,以達到視覺上的均衡、和諧與優雅。
阿提卡式柱礎

阿提卡式柱礎結構圖(圖源:克洛德·佩羅著,包志禹譯《古典建筑的柱式規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年版)

與中式柱礎通體可雕的裝飾性不同,西方古典建筑中立柱的主要裝飾焦點在柱頭上,柱礎的樣式則相對簡潔,其美感主要體現在比例精確的幾何輪廓、石材本身的質感和光影效果上,強調整體的和諧與秩序感。
適用話題
器以載道、實用與審美的統一、文化交融
片段寫作
近現代以來,隨著建筑工業化的推進,鋼筋混凝土的框架建筑逐步取代了木結構建筑,柱礎也因此逐漸失去了其在建筑構造體系中的原有地位。然而,柱礎上積淀的技藝與文化,已然成為中華民族建筑藝術長河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柱礎自地下悄然升至地表,從樸素的天然石材演變為雕飾華美的建筑構件,由實用出發,逐漸承載起豐富的審美與文化意義,正暗合了中國傳統中“道與器”并重的哲學理念。
(編輯:鄭習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