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27日,創作的長篇小說《泥潭》榮獲第二屆漓江文學獎虛構類獎。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深情追憶了自己病故的初戀女友,令臺下不少觀眾感動落淚,也打動了眾多網友。
小說《泥潭》的故事主要發生在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的荊州城,以武昌起義為背景,聚焦于被黏稠如泥潭的歷史洪流裹挾的無名眾生。小說采用三條線索相交織的敘事結構:開篇通過一個亡靈的獨白回溯那個時代的殘酷與無奈;第二部分通過一名編輯對一部殘缺的小說手稿的整理過程,拼湊出一個不為人知的真相;終章則以一位時隔多年重返故土的“奇人”的視角展開,完成對往事的追憶與對逝者的祭奠。小說不僅展現了時代的風云變幻,更反映了人性的光輝與黑暗。
劉楚昕1991年出生于湖北荊州,本碩就讀于,博士畢業于,現為助理研究員。少年時代,劉楚昕便展現出文藝氣質。他的日記寫得與眾不同,初中語文老師從中發現了他的文學天賦,有意識地引導他閱讀名著。13歲那年,劉楚昕心中便萌生了作家夢,但他真正開始創作的契機則是父親的逝世。那時,才20歲左右的他,面對至親的離世深感人生之短促與命運之無常,下定決心開始小說創作。之后的十幾年,他始終堅持寫作,雖屢遭退稿,一篇文章都沒有得到發表,卻屢敗屢戰,終于在今年得到了認可。
劉楚昕說,書名“泥潭”有著三重寓意:一是致敬李劫人的《死水微瀾》,二者均采取從小人物的視角切入大時代的敘事模式;二是暗喻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沉浮;三是其自身狀態的寫照一“寫作時,常感深陷泥潭,愈用力,愈深陷。”這部小說劉楚昕從2013年開始構思、動筆,到2016年完成50萬字初稿,后又不斷打磨,反復刪改至13萬字,直到2024年才完成終稿,過程艱辛無比,如同在泥潭中跋涉。但相比于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劉楚昕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因為無論是寫作還是人生,他都重新站了起來,而正是他在獲獎感言中含淚回憶的女友,支撐著他走出了泥潭。
2017年,劉楚昕和初戀女友相識,那時候他身邊大部分人都不支持他走文學道路,只有女友一直鼓勵、支持他,認真閱讀他的作品,并且寫了很多評論稱贊他。戀愛期間,每次和女友一起散步,走著走著,劉楚昕就對女友說,“我要回去寫作了”。女友雖有不舍,卻總是理解他。劉楚昕說,女友在生活中和精神上都給了他很多支持,如果沒有女友,他在創作上就不會有今天的成績。然而命運無常,女友因胃癌不幸于2021年離世。“越過山丘,卻發現無人等候。”一女友生前愛聽的歌的歌詞竟成了劉楚昕的讖語。整理遺物時,劉楚昕發現了她留下的信:“希望你在痛苦中寫出一部偉大的作品!”帶著這份愛與痛,劉楚昕在寫作的困境中堅持了下來,最終讓《泥潭》綻放光彩。他也將女友的話分享給所有人一“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痛苦,但回頭想想,都是傳奇。\"
廣大網友被劉楚昕的故事打動,紛紛給他留言。對此,劉楚昕表示,看到網友的留言,倍感溫暖,卻也壓力巨大。國內還有許多默默在文學沃土上耕耘的青年作家,他們才應該獲得社會的更多關注。他真誠地說:“此刻我最緊迫的事是回到書桌前,專注文字。謝謝你們對一名平凡寫作者的理解和寬容,請允許我暫時沉默。待新書上市時,書頁里的每一個字,都是我最誠摯的答復。”
適用話題面對痛苦的姿態、走出人生的泥潭、堅守與沉淀、在無常的命運中自持
素材運用
1.面對痛苦的姿態
人生中的痛苦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命題,重要的是選擇以何種姿態與之共處。面對屢遭退稿的挫敗和死別的創痛,劉楚昕沒有屈服,而是以寫作的方式與它們對抗,于失落中重新站起來—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我們無法消弭全部痛苦,卻能選擇以不屈的姿態回應命運,走出痛苦的泥潭,越過人生的山丘。
2.堅守與沉淀
偉大的成就往往誕生于長期的堅守與深厚的沉淀之中。堅持寫作的十多載歲月里,劉楚昕在孤獨靜默中深耕文字,反復打磨作品;因為獲獎感言受到廣泛關注后,他也沒有在流量熱潮中迷失,而是選擇回歸寫作。他在無聲的耕耘中沉淀思考的重量,在漫長的堅守中積累生命的厚度,最終突破自我,綻放光彩。“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泥潭》正是劉楚昕在經歷長久的沉默歲月后唱出的嘹亮歌聲。所謂傳奇,是在命運的泥潭中奮力泗渡,在無人守候的山丘那頭繼續前行,于困厄中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軌跡。
(編輯:汪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