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洛陽博物館的一對“牽手女俑”意外走紅。這對北魏時期的女性彩繪陶俑,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她們身高不過17厘米,梳著同樣的雙髻,身穿交領寬袖褶服。褶服整體剪裁修身貼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服飾的特色,而袖口、褲口處的“喇叭形”寬松設計,則又體現出漢服的儒雅風格。她們執手并肩而立,儼然一對跨越千年的“閨蜜”。
這對陶俑并非新展品,而是因一位網友和閨蜜身著古裝在展柜前與其合影留念,并將照片發布至社交平臺,才引起廣泛關注。網友們紛紛效仿,與閨蜜結伴前往博物館,爭相拍照“打卡”。一時之間,“牽手女俑”從展廳一隅被推至話題中心,過去冷清的角落如今人頭攢動。然而,文物“出圈”的背后也伴隨著“小煩惱”:陶俑展柜前排起了長隊,拍照“打卡”的熱情觀眾堵塞了參觀路線,影響了其他觀眾的觀覽體驗。為此,洛陽博物館緊急進行調整,將陶俑移至尾廳獨立展柜,以期在博物館的“火爆流量”與游客的“觀展體驗”之間找到平衡。
適用話題 文化傳播、文物的活化、流量的雙刃劍、情感與文化的載體
1.流量對文物的活化
洛陽博物館“牽手女俑”的爆紅,或許是古老文化與當代表達的一次深情對視。千年前陶土塑像的魅力,被當代人以“打卡”合影的方式重新發掘。這種“出圈”,不是歷史對現代性的讓步,而是媒介技術為傳統文化搭建了新的舞臺。在流量的活化下,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再只是學術研究者的工作,而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精神實踐。真正有效的文化傳播,不應拒絕流量,而應善用流量。同時,隨著流量而來的種種現實問題也提醒我們,文化傳播不應止步于“出圈”的喧嘩與表象,我們需要在把握流量與傳播文化中找到平衡,把短暫關注轉化為持久理解,從而將文化的核心價值真正傳遞到每個人心中。
2.情感與文化的載體
在擁擠的展廳里,人們排著長隊,只為和“牽手女俑”合個影。“牽手女俑”不再是靜默的出土文物,而成為現代人情感的映射。在現代的喧囂中,人們從她們的姿態里,讀出陪伴的溫柔、友誼的綿長。文物從來都不只是冷冰冰的物件與展柜中凝固的美,它們承載著情感、記憶與身份,在一次又一次重新被理解和共情的回眸中展現出歷史真正的動人之處。
(編輯:王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