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4日,建筑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花落中國建筑師劉家琨。他是歷史上第五十四位普利茲克獎得主,也是第二位獲得這一殊榮的中國人。這不僅是建筑師個人的榮譽,更是中國建筑界的又一里程碑。
1956年,劉家琨出生于四川成都。他的父母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劉家琨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母親工作的醫院里度過,但他并沒有因此走上醫學之路,而是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興趣。填報高考志愿時,他聽說建筑學也要學畫畫,于是選擇了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后更名為重慶大學)的建筑專業。入學后,劉家琨發現建筑專業所要學習的繪畫與他心中的繪畫截然不同,也因此,在整個大學期間乃至畢業后多年,他都對建筑設計不感興趣,真正讓他著迷的仍是繪畫與文學,他自嘲是“自由散漫的文藝青年”。1982年畢業后,劉家琨被分配到成都建筑設計研究院。由于工作氛圍沉悶,他主動報名參與外派項目,前往西藏那曲,后來又去了新疆。在研究院工作的十幾年里,他在業余時間專注于寫作,創作了《高地》《明月構想》等作品,中途甚至還被借調至四川省文學院。1993年,一度打算離開建筑行業的劉家琨參加了大學同窗湯樺的建筑個展,受到極大震撼,他第一次意識到建筑原來可以成為“個人表達的媒介”,從此將目光拉回建筑設計。
1999年,劉家琨在成都成立家琨建筑設計事務所。二十多年來,他帶領團隊設計建造了三十多個項目,涵蓋學術和文化機構、市民空間和商業建筑等多個領域,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人文關懷”與“在地性”是劉家琨建筑理念的核心,他認為建筑應“概括、凝練和展示地方的內在品質”,承載培養社區意識、引發情感共鳴的功能。
劉家琨主張“建筑應服務于普通人”,堅持“為人而建”。與許多知名建筑師不同,劉家琨并不追求固定的建筑風格,而是希望讓建筑適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曾說:“建筑師不要只想著做一個自我欣賞的漂亮物體,而是要和使用者的生活和情感密切相關。”西村大院便是在這一理念主導下建造的,其設計靈感來源于川西傳統院落。這個五層的建筑群三面圍合,一面設置了兩條立體跑道,形成個半開放的巨型院落。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外立面與周圍的老舊居民樓融為一體,仿若從社區中自然生長而出;院內,竹林、燈光足球場、天井水渠等多種功能設施相互交織,儼然一個“市井烏托邦”。作為集商業辦公、娛樂休閑、文化活動等功能業態于一體的綜合性場所,西村大院滿足了多元化的現實需求,為普通民眾打造出別具一格的生活空間。正如普利茲克獎頒獎辭中所言:“面對快速演變的社會和環境挑戰劉家琨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他的答案頌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彰顯著他們的集體身份認同和精神追求。‘
劉家琨的建筑設計不僅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也注重“在地性”。他在設計四川美術學院(位于重慶)雕塑系教學樓時,保留重慶傳統砂漿抹灰工藝形成的旋渦紋理,大量運用本土廉價資源,同時在外立面采用與環境色調相一致的銹紅色;又在建筑占地面積受限的情況下,通過向外懸挑來增加頂層面積,為雕塑系師生提供更多的天光教室。在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的設計中,他大量使用當地的傳統材料一一金磚,并與當地工匠合作,將傳統燒制技藝與現代技術結合,創造出一種既古樸又現代的視覺效果。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則強調建筑與自然的融會共生,觀者能夠在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中自由穿梭,它通體無窗,通過建筑體塊之間的縫隙讓光線自然照進館內的開敞空間。恰如劉家琨在普利茲克獎獲獎詞中所說:“無論在哪里,建筑總要落在一個具體的地方,‘因地制宜’是可以用于不同地方的方法論。\"
劉家琨堅持為人而建,因地而筑,成為中國建筑領域的另類敘事者。他“擺脫了各種美學或風格上的束縛”,“基于每個項目的具體特征和需求”進行建筑設計,“除了知識和技術之外,他為建筑師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強大的工具是常識和智慧”。
1.以人為本
劉家琨相信“人”的力量,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利民為出發點,他始終思考建筑如何更好地服務大眾。他認為建筑“有能力塑造人類行為和營造氛圍,提供寧靜和詩意的感覺,喚起同情心和仁愛,培養休戚與共的社區意識”。西村大院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劉家琨的這一建筑理念,這個綜合性建筑群的功能顛覆了傳統的商業綜合體模式,貼近日常生活,滿足民眾廣泛而多樣的需求,人們可以于其中跑步、打球、下棋、喝茶、跳舞…它充滿了“市井煙火氣”,實現了“密度與開放性的共生”。
2.扎根本土
劉家琨不盲從主流審美,也不追求固定的風格,而是尊重本土文化,因地制宜地打造建筑,讓當地特色融入建筑本身,為每一座建筑增添各異的美感。從對建筑周邊環境的尊重和呼應,到對當地傳統建筑材料和工藝的使用,劉家琨總是依據建筑所在地的具體條件進行建筑設計,這種做法不僅挖掘出本土建筑的更多可能性,更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成就了一座又一座獨一無二的特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