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十八中兩江實驗中學2027屆8班彭茹涵
晨霧還沒散盡,集市上的人不算多,水泥地濕漉漉地反射著清冷的光。靠東邊的攤位上還蒙著塑料布,只有街頭的幾個蔬果攤支了起來,稀稀落落的人影在灰藍色的晨光里晃悠。張老伯拎著個褪了色的布袋子,慢悠悠跛到李老頭的蔬果攤邊上。
“喲,老張,今兒可早。”李老頭笑著招呼
“睡不著,骨頭縫兒里發僵。”張老伯把布袋擱在鄰近的攤子上,發出悶悶一聲響。他從袋子里取出蔬菜水果,碼放整齊,瞇眼瞅著李老頭攤上應季的李子說:“這季的李子甜的嘞。”
‘那可不?”李老頭用濕抹布擦了擦手,“天兒沒亮就摘的,沾著露水哩。\"
張老伯嘿嘿笑著,又轉頭招呼路過的客人。李老頭看著那紅紅的李子,等著下一波人聲,或者下一陣裹著寒意的風。集市正一點一點地從清冷的晨夢中蘇醒。
(指導老師:王婷婷)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學高三(7)班 鄭林
說到趕集,那已經是我小時候的事了。對集市中的具體場景,我并沒有太多的印象。但每當提到趕集,我心中總是泛起一種熟悉的感覺,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提到的小街:“那兒更像是一個喧鬧的世界的開端。那兒交叉著另一條小街,那街上有酒館,有雜貨鋪,有油坊、糧店和小吃攤;因為有小吃攤,那兒成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處。那兒還有從城外走來的駱駝隊…”我想,趕集對我而言,就像是史鐵生文中描寫的那樣,蘊含著濃濃的鄉土味,代表著某種童年的向往,它在我的回憶中煥發出無限的生機。
(指導老師:王淑賢)


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高一(2)班馮科程
照片定格了鄉村集市的一隅,冬日的陽光灑向大地,為畫面覆上一層暖黃的濾鏡。身著厚實外套、戴紅色絨帽的老人,正低頭專注地整理塑料袋,袋中物品隱約可見,老人的動作緩慢卻鄭重,似在撫平生活的褶皺。一旁的攤位上,苦蕎片、紅薯片等特產堆成小山,金黃的脆片在陽光下泛著誘人的光澤,呈現鄉土物產的本真模樣。
老人身后,是傳統中式建筑的飛檐翹角,與坡上的“福”字標語遙相呼應,零散的行人或挑選,或仁立,勾勒出集市貿易的日常。集市作為鄉村經濟與社交活動的微型舞臺,串聯起物產的流通與人情的往來,是連接人與土地、人與社群的情感紐帶。在城市化的浪潮里,這一幕是對慢節奏、有人情味生活的挽留,消逝與存續、喧囂與靜謐的對照,在光影里悄然發酵。
(指導老師:張素芬)(編輯:王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