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青年涌入鄉鎮大集,在熱氣騰騰的煎餅攤前駐足,于非遺竹編攤位前流連,傳統集市正悄然蛻變為鄉鎮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讓年輕人心中的“詩與遠方”在現實中落地。在社交平臺上,“趕集穿搭”“集市尋寶”等內容成為流量密碼,年輕人用鏡頭記錄鄉鎮大集上的鮮活瞬間,甚至加入擺攤行列…這場城市與鄉鎮之間的“雙向奔赴”,讓人不禁思考:年輕人愛上趕集的背后,反映了怎樣的經濟發展趨勢,又折射出當代城市青年的何種心態?

視線聚焦一時代變遷下回歸的趕集熱潮
[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局部)》

素材鏈接1 鄉鎮大集的 “前世今生”
鄉鎮大集作為中國鄉土社會延續千年的重要經濟與文化紐帶,其發展歷程深刻反映了文明的變遷。《易經·系辭》中“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敘述,是我國古代典籍中關于集市的最早記載,生動描繪了中華文明發展早期人們定時定點進行物物交換的場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商貿活動更加頻繁和活躍,出現了按照時間進行的早市、大市、夕市。唐宋時期集市形式更為成熟,作為鄉村定期集市的草市得到了長足發展。北宋汴京的相國寺廟會“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各種雜技表演也融入其中,集市成為更加熱鬧的生活化社交空間。明清時期,集市進一步興盛,集場的數量增多,場期縮短,開始出現“幾日開市”的規矩。近代以來,集市不僅保持著經濟功能,還成了信息傳播中心和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動場所。計劃經濟時期,集市因“統購統銷政策而式微。直到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可供交易的剩余農產品大量產生,集市得以逐步復興,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迎來更為迅猛的發展,功能亦不斷升級,從純粹的經濟場域變為某種新的文化景觀。
素材鏈接2 走向回歸的趕集熱潮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傳統集市的生存空間曾一度受到標準化商超與電商平臺的擠壓,其原先承載農村日常消費的功能被大幅替代,活力也被大大削弱。2010年至2020年間,全國鄉鎮集市數量銳減。然而近年來,這個“被遺忘的角落”煥發出新的生機,展現出強勁的回歸勢頭,而年輕人則成為這股復興熱潮的重要參與者。
數據顯示,2025年,山東多個傳統大集日均客流量突破萬人,年交易額達到億元。有著300年歷史的泊里大集,作為青島地區最古老、規模最大的集市,年交易額達3億元,已轉型為集農、文、旅于一體的區域名片。
泊里大集(圖源:新華網)

在短視頻平臺上,“趕集熱”呈現年輕化態勢。據某短視頻平臺統計,年輕用戶不僅是近年來播放量激增的趕集相關視頻的主要觀眾,更是內容創作的主力軍。那些從城市遠道而來加入趕集行列的“90后”“00后”,通過鏡頭讓趕集的煙火氣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年輕人的深度參與,正為古老的鄉鎮大集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其成為連接城鄉、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新興文化消費場所。
適用話題:傳統與現代,社會變遷、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生活方式的轉變
素材點撥 趕集變遷里的時代影子
鄉鎮大集的變遷過程,直觀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軌跡。農耕文明時期,集市作為重要的物資交換、信息傳播和文化活動場所,其繁榮興盛是自然經濟形態下的必然趨勢。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現代商業形態的普及,傳統集市的核心經濟功能受到沖擊,一度面臨被邊緣化的困境,這與鄉鎮人口外流和社會結構變動有關。而當下鄉鎮大集復興,本質上是歷史基因與當代需求共振的結果。近年來“趕集熱”的興起,尤其是年輕群體的積極參與,表明盡管現代經濟構建了更有效率的流通體系,但集市所承載的地方特色、煙火氣息、文化傳統以及社群聯結等多重價值,依然具有獨特的吸引力。縱觀歷史,從《易經》中記載的原始的物物交換,到今天網絡平臺上趕集話題的火爆,鄉鎮大集的內核始終未變:它既是一個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也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維系社區情感的空間。集市的興衰,不僅映照出中國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歷程,也揭示了在物質條件改善后,人們對地方文化認同和情感歸屬的持久需求。
視線聚焦二年輕人如何激活鄉鎮大集的“潮流基因”?
素材鏈接1 回到鄉鎮大集的年輕人
近年來,鄉鎮大集里的年輕面孔明顯增多。清晨,隨處可見舉著手機拍攝的年輕人,他們流連于各式各樣的小吃和傳統手工藝攤位之前,用鏡頭記錄下油條在鍋中翻滾的畫面,或各種精巧的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甚至直播自己與攤主砍價的過程。這些行為背后,是年輕人內心深處被悄然喚醒的鄉土記憶。
適用話題:鄉士情懷、文化根脈、地方歸屬感、都市壓力與心靈治愈、松弛感
“在集市買醬料的時候,攤主阿婆額外送給我一把自家種的香菜,并叮囑‘配著吃才香’,這份人情味瞬間觸動了我,讓我聯想到童年時鄰里間的溫情。”

“小時候我經常跟著長輩去趕集,油條的香味、竹編的氣息、此起彼伏的吆喝,深刻地留存在我的記憶中,就算長大后離鄉求學,依然時時想起這些。”

“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中,看著人們買賣物品的互動場景,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城市生活的焦慮似乎被這種煙火氣驅散了。”
素材點撥 趕集何以俘獲年輕人的心?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都市生活中,當代年輕人對鄉鎮大集的熱衷,本質上是對精神出口與情感寄托的渴望的具象化表達。一方面,鄉鎮大集獨特的煙火氣息與鮮活場景,為年輕人提供了逃離標準化的、冰冷的現代消費環境的契機。他們將鄉鎮大集視為展現地方風土人情的窗口,渴望在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所中感受真實的人情味。那些充滿生活質感的場景,構建起治愈心靈的溫暖場域,有效緩解了都市生活帶來的焦慮與疲憊,讓年輕人在充滿溫度的人際互動中,獲得社群歸屬感。另一方面,趕集行為也成為年輕人喚醒鄉土記憶、確認文化身份的重要儀式。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食物香氣,聽到四處回蕩的吆喝聲,就如同按下了記憶的開關,記憶深處的童年印象與鄉土情懷瞬間被喚醒。
年輕人懷著追尋過往的熱情回到鄉鎮大集,用鏡頭記錄那些承載回憶的場景,既是對歲月的溫情回望,更是主動尋求與故土情感連接的有力實踐。這種源于個人經歷的記錄與分享,經由社交媒體的傳播,使私人化的鄉土記憶突破個體范疇,成為引發群體共鳴的集體文化體驗,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加入。這股由記憶驅動、由分享擴大的風潮,正推動著古老的鄉鎮大集走向更廣闊的大眾視野。
素材鏈接2 年輕力量賦予鄉鎮大集新變化
如今,越來越多的都市青年以攤主的身份進入鄉鎮大集,令其發生顯著變化,新元素與舊業態呈現融合趨勢。有辭去工作的年輕人,在集市上售賣手工果醬;也有城市設計師利用周末,將扎染布藝、手作陶器等文創產品帶入集市,現場演示制作過程。這些年輕攤主們更加注重互動體驗,他們中的部分人不僅銷售自己的商品,還主動幫助傳統攤主優化經營方式,例如:為當地攤主的手工制品制作附帶二維碼的說明書,方便顧客了解工藝背景;教老年攤主使用智能手機拍攝產品照片,進行簡單直播。作為回饋,部分傳統手藝人也會將自己掌握的手工技藝傳授給這些年輕人,代與代之間的雙向互動,正成為鄉鎮大集中的一道新景觀。這些變化不僅豐富了鄉鎮大集的業態,也讓傳統手工藝借助年輕化的表達,獲得新的傳播路徑和受眾群體。
適用話題:青年力量,文化創新、代際互動、傳統與現代
素材點撥從“場景改造”到“價值共生
鄉鎮大集正在將“土特產”轉化為一種“文化符號”,而被其吸引的年輕人,早已不再只是單純的消費者,更成為文化的轉譯者。這種轉變并非對傳統的顛覆,而是在以年輕化的表達重構鄉土記憶。“轉譯”背后,是年輕人重建身份認同的探索。年輕人通過進入鄉鎮大集,既擁抱了鄉土文化,又為其賦予了現代化的審美表達。與此同時,年輕人也正從鄉鎮大集的體驗者,逐漸轉變為鄉鎮大集生態的共建者。他們以攤主身份扎根鄉土,幫助老攤主將傳統商品包裝為更易網絡傳播的文化符號與數字內容,構建起跨代際的知識共享平臺。這種實踐既是年輕人突破標準化職業路徑、實現個人價值多元化的選擇,也是他們反哺鄉鎮,為傳統手工藝找到現代化的表達方式的嘗試。年輕人這樣的身份轉變,不僅讓集市繼續作為承載鄉土記憶、促進城鄉文化交融的活態空間而存在,而且在雙向賦能中,推動了傳統鄉鎮大集在時代轉型中的存續與發展。

視線聚焦三于文化傳承中答好鄉鎮大集發展的時代問卷
素材鏈接1 在鄉鎮大集場景煥發新生的非遺“侗布”
在廣西三江侗族大集上,傳統非遺技藝正通過集市場景煥發新生。靛藍絲線穿梭在非遺傳承人的手指與織布機之間,織就獨特的侗布紋樣,吸引年輕人駐足學習。他們俯身觀察經緯交織的技法,親手染色,嘗試將古老圖案以刺繡的方式呈現在布匹之上。傳統的織造技藝,借由鄉鎮大集中的開放式展示,如今已成為人人皆可獲得的文化體驗。更為可貴的是,年輕人積極地將侗布織造技藝融入現代生活場景:有人把親手織就的侗布制成茶桌裝飾,讓那抹幽深的靛藍在茶香中延續美感;有人把帶有傳統紋樣的侗布用作露營帳篷的掛毯,使山野露營地成為流動的文化展示空間;更有人將侗布制作為現代家居藝術品,讓古老的民族紋樣與當代室內設計碰撞出獨特的火花。這些富有創意的生活化應用,讓侗布從一項侗族傳統的手工技藝,轉變為可被更多人感知、使用的日常性的文化元素。
侗布制作(圖源:“貴州畫報”微信公眾號)

這種雙向互動不僅有力推動了非遺文化的傳承,也彰顯出鄉鎮大集作為文化橋梁的重要意義一一它既讓年輕人近距離接觸非遺技藝,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傳播熱情,又推動非遺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讓非遺文化在實踐與創新中實現了真正的“活態傳承”。
適用話題:非遺創新,文化傳承,文化體驗、傳統手工藝活化
素材點撥 非遺文化的現代傳承與創新轉化
通過鄉鎮大集的開放式展示與沉浸式體驗,侗布從民族服飾與裝飾的載體轉變為觸手可及、融入日常的活態文化符號。織布機前的互動教學打破了文化傳承的壁壘,讓年輕人能夠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古老技藝的魅力。當侗布循著年輕人的生活軌跡走向更廣闊的空間,非遺文化便在代際對話與城鄉互動中實現了從相對封閉的“地域技藝”到“可傳播文化符號”的跨越,印證了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開放中發展”的核心邏輯。唯有讓非遺走出封閉的空間,在日常生活場景中與時代對話,才能使其真正“活”在當下,走向未來。
素材鏈接2 制度化改造與 “特色引擎”
在傳統鄉鎮大集成為區域經濟新引擎的轉型過程中,傳統模式與現代需求的碰撞也帶來不少挑戰。除了食品安全等基本問題,部分鄉鎮大集還存在硬件設施老舊、停車混亂、商品同質化等痛點。腌菜攤位的防塵罩形同虛設,一些貨物被隨意堆放在泥地上,高峰期游客的車輛堵塞交通…這些現象在部分鄉鎮大集中時有出現。針對這些問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應政策,如:202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提出建設改造一批鄉鎮商貿中心、集貿市場、農村新型便民商店,提振和激活鄉村市場;2025年市場監管總局通過《集貿市場計量監督管理辦法》,加強集貿市場計量監督管理,維護集貿市場經營秩序。在一系列政策推動和試點實踐下,部分鄉鎮大集已經初見變化:非遺竹編的攤位用上了帶玻璃柜的展示臺,能有效防潮防塵;銷售土特產的區域配備冷柜保存食材,以保障食品安全、衛生;集市周邊的停車場安裝智能管理系統,方便車輛進出。然而,改造不僅在于基礎設施的更新,更在于“留特色、添新意”。許多鄉鎮大集在規范化的基礎上,鼓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攤位與產品,通過保護與激活傳統文化資源,拓展發展空間。以前雜亂無序的鄉鎮大集,現在變成了既能獲得良好的旅游體驗,又能體會當地風俗文化、購買本地特產的地方。
適用話題:挑戰與發展、留存自身特色、技術與文化、鄉土文明與城市文明
素材點拔 鄉土文明與城市文明
現代化改造并非以標準化取代傳統模式,而是通過規范管理與特色挖掘,讓傳統與現代互補共生。借助高新技術提升鄉鎮大集的管理水平與便利程度,人們才能更好地體驗鄉鎮文化帶來的溫度與情懷。鄉鎮大集升級改造的本質,是讓其在現代化進程中既守住“煙火氣”,又擁抱“新活力”。老手藝沒有因陳舊被淘汰,反而能借助鄉鎮大集這個開放、流動的空間,成為吸引游客與流量的文化符號;新技術也不再只是冰冷的效率工具,而成為激活鄉土價值的重要媒介。當篾匠的竹編從鄉鎮大集走向文旅市場,當智能系統的數據屏閃爍在攤位邊,鄉鎮大集便成為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樞紐。城市居民能夠在這里尋得文化根脈與生活本真,鄉鎮居民也能于此收獲經濟效益與個人發展。這種“傳統不丟、新意更濃”的發展路徑證明:真正的鄉村振興,不是用一種生活邏輯覆蓋另一種,而是讓鄉土文明與城市文明在相互尊重中攜手前行,在鄉鎮大集的方寸空間里,書寫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中國故事。
素材拓展1 路遙小說《人生》中的趕集
吃過早飯不久,在大馬河川道通往縣城的簡易公路上,已經開始出現了熙熙攘攘去趕集的莊稼人。
當高加林挽著一籃子蒸饃加入這個洪流的時候,他立刻后悔起來。他感到自己突然變成一個真正的鄉巴佬了。他覺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的心難受得像無數蟲子在咬著。
他提著蒸饃籃子,頭盡量低著,什么也不看,只瞅著腳下的路,匆匆向縣城走。路上,他想起父親臨走時安咐他,叫他賣饃時要吆喝。他的臉立刻感到火辣棘地發燒。天啊,他怎能喊出聲來!
走到一個小溝岔的時候,高加林突然想:干脆讓我先跑到這沒人的拐溝里試驗喊叫一下,到城里好習慣一些嘛!
他站住,口張了一下,但沒勇氣喊出聲來,又張了一下口,還是不行。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閉,張開嘴怪叫一聲:“白蒸饃哎-
他聽見四山里都在回蕩著他那一聲演戲般的、悲哀的喊叫聲。他牙咬住嘴唇,強忍著沒讓眼里的淚花子溢出來。
他已經完全無心賣饃了。他決定離開這個他無能為力的場所,到一個稍微清靜的地方待一會兒。至于饃賣不了怎么辦,現在他也不想考慮了。
他來到已經久違的縣文化館閱覽室。他把幾種大報好多天的重要內容幾乎通通看完以后,渾身感到一種十分熨帖舒服的疲倦。
直到閱覽室的工作人員來關門的時候,他慌忙提起蒸饃籃子,出了閱覽室。
他在閱覽室待的時間太長了!現在怎么辦呢?莊稼人大部分都已經像潮水一樣退出了城市,這時候他要是再出現在街上,很容易碰見熟悉的同學。
想來想去,沒有什么辦法了。他站在閱覽室的門口躊躇了半天,最后只好決定提著籃子回家去。
(摘編自路遙《人生》,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有刪改)
素材點撥從“逃離鄉土”到“主動擁抱”
在路遙的小說《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提著一籃子蒸饃去縣城趕集的場景,成為刻畫城鄉關系的經典文本。集市上,他想兜售母親蒸的白饃,卻在知識青年與農民兩重身份的撕裂中倍感煎熬,小說中的一系列細節折射出改革開放初期城鄉鴻溝對個體心態的影響。高加林在縣城讀書時,認定了自己將靠讀書改變命運、走出農村,在城市中大展身手,卻又被迫回到農村,離自已的夢想越來越遠,因此感到痛苦。
而今日年輕人涌入鄉鎮大集的行為,恰似對文學敘事的現實回應—一當“高加林們”的后代不再執著于逃離鄉土,反而主動回歸集市時,曾經的羞慚轉化為一種文化認同。過往的文學經典與當代的趕集熱潮形成對照,揭示了集市作為文化記憶載體的功能,它既是歷史褶皺中的生活場景,也是新時代城鄉關系變化的見證者。
適用話題:身分認同,文化自信、時代記憶,文化尋根
素材拓展2 敬梓里1920復古市集: “體驗經濟”下的集市創新
不同于鄉鎮大集,主題集市通常出現在城市,如今已成為一種新興的城市文化景觀,在無形中融入了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主題集市一般圍繞創意美食、生活方式、文創社交等特定主題,融商品交易、文化展示、社交互動等多種功能于一體。
廣州敬梓里文創社區舉辦的“敬梓里1920復古市集”,便是以復古文化為主題的集市。在這里,超過100個攤位陳列著中古首飾、服裝、原創手作等藏品,火漆耳環的復古紋路、特調香氛的懷舊氣息、軟陶娃娃的獨特設計,皆成為跨越時空的對話媒介,將百年前的華麗舊時光復刻為可觸摸的現實場景。攤主們興奮地講述著部分藏品從歐洲小鎮“漂洋過海”來到集市上的故事,讓每一件舊物都成為鮮活人文記憶的載體。集市的空間設計也頗具巧思:二樓與三樓開辟出藝術專區,60幅16世紀版畫微噴與1:1高清復刻的《清明上河圖》并置,復古膠片相機與文藝電影營造出沉浸式的時空交錯感;數百枚涵蓋食物、地標、植物等主題的免費印章,吸引年輕人在打卡本上留下專屬的“時光印記”。這里不僅是消費場所,更成為年輕人用鏡頭構建的“文化劇場”。
素材點撥對“標準化生活”的創造性反叛
主題集市以豐富多樣的主題,構建起以物品作為敘事載體的消費新邏輯,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自己的故事。這種將“購物”轉化為“尋寶”、將“趕集”轉化為“感受文化”的體驗重塑,本質上是用人文內涵消解效率至上的現代性焦慮。年輕人在主題集市中不僅是消費者,更是文化敘事的參與者。對于他們而言,主題集市早已超越了買賣的場所,而成為個性表達的平臺,能夠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幫助他們建構自我認同。

適用話題:主題集市,青年亞文化,體驗經濟,情感價值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近年來,各種鄉鎮大集逐漸復興,城市青年紛紛涌入鄉鎮大集,加入趕集、擺攤的行列,并拍攝短視頻發到社交媒體平臺,引起持續的反響。
有人認為,這體現了年輕人對算法化生活的反叛,他們試圖在鄉鎮大集中追尋一種鄉土性與在地性;也有人認為,鄉鎮大集因為年輕人的加入,變得愈發現代化,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風味。
對此,你有何看法?請寫一篇文章,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找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點撥
這是一道聚焦城鄉文化碰撞與青年價值選擇的作文題。材料以“鄉鎮大集復興”為切口,展現城市青年涌入鄉鎮趕集、擺攤的現象,并引出兩種針對這一現象的對立觀點。題目引導寫作者跳出“守舊與革新”非此即彼的思維窠白,在對現象的描述與對觀點的辨析中,深入了解鄉鎮大集,并從中挖掘時代變遷下的文化肌理與社會心態
立意上,可從多維度展開。首先,論述社交媒體上年輕人對“趕集穿搭”“集市尋寶”的熱衷,是如何促使其轉向鄉鎮大集,尋找“非標準化”體驗的。無論是與攤主討價還價、親手挑選非遺手作制品,還是圍觀傳統技藝的現場演示,都是對工具理性主導生活的反抗。據此,可將文章論點設立在鄉鎮大集如何通過真實觸感與人際溫度,重構數字時代的人與物、人與人的連接等方面。
其次,針對“失去原有風味”的質疑,可辯證分析傳統存續的本質:真正的“鄉土味”不應是凍結在時光中的標本,而應是隨時代生長的活態文化。城市青年帶來的創意資本,如品牌運營、數字傳播等,與鄉鎮的傳統技藝與地方特色形成互補:前者激活鄉鎮經濟活力,后者療愈城市精神焦慮。在寫作時,可揭示兩者共享的精神內核,即城市在鄉鎮大集中尋找失落的人情味,鄉鎮在創新表達中重獲文化自信,最終在鄉鎮大集的煙火氣中,完成城鄉文明的平等對話與互哺共生。
市井煙火續傳統,時代洪流煥新生重慶市第十八中學高二(20)班廖博釔指導老師:徐世友
作者透過現象看本質,認為鄉鎮大集的復興是一次個體對數字異化的反抗,下文又提到這也是一次傳統文化的重生。觀點清晰,論述有條理。
在飛速向前的時代洪流中,一場“逆行”般的精神遷徙正在悄然發生。當城市青年帶著自拍桿涌入鄉鎮大集,當懷舊的濾鏡為普通的市井生活鍍上暖金色調,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城鄉文化的碰撞,更是某種新的價值追求的投射。人類學家項飆曾警示,現代社會發展的個趨勢,是“附近”的消失。而鄉鎮大集的復興,正是當代青年重構“附近”的嘗試,他們的行動,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錯中,醞釀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新生。
從河北石家莊南佐大集單日客流量達數萬人,到寧夏銀川金貴大集年交易額超1億元,這些數據無不印證著鄉鎮大集對都市人的吸引力。近觀其細節,我們也可以看到,鄉鎮大集的復興絕非簡單的對過往場景的復刻,而是年輕人以身體力行的“在場”,對數字異化的反抗。集市里攤主擺攤叫賣時的手勢與吆喝,討價還價時的方言俚語,甚至空氣中氤氬的泥土氣息,都能讓人們感受到某種在地性與煙火氣。當人們置身其中時,那些真實的體驗便能幫助他們在標準化、同質化的現代生活中打撈起失落的個體感知力。當信息時代的各類媒介消解了即時即地的獨特性,鄉鎮大集似乎仍存留著本雅明筆下具有原真性和距離感的“靈光”,讓年輕人在喧囂中觸摸到生活的肌理
作者對比喻修辭的運用駕輕就熟,使行文生動有趣。把鄉鎮大集中現代元素的注入比作石子投入池塘;把文化傳承比作種子破土…喻體鮮明,帶有鄉土氣息,符合本文論證的語境。
注入的現代元素像投入池塘的石子,在鄉鎮大集素來沉寂的水面上激蕩起層層漣漪。當移動支付取代現金支付,網紅攤位與傳統手藝攤位緊鄰,人們不禁擔憂“趕集”將變成可供消費的文化符號,鄉土記憶的純粹性將因此蒙塵。但這種現代化的轉變不應被簡單視為傳統的消亡,而應視作傳統的文化基因在當代的創新延續。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曾揭示,鄉土社會從來不是靜止的標本,而是處于流動生長之中的有機體。正如吉林省萬良鎮“人參姑娘”馬曉彤回鄉創業,將人參銷售與電商平臺結合,讓長白山特產乘著電商快車走出大山。真正的文化傳承永遠不能依靠原封不動的靜態保護,而應如種子破土般,在時代的土壤中尋找生長的可能,讓傳統在與現代的碰撞中拓展自我的闡釋空間
真正值得我們警惕的,是消費主義對文化記憶的扁平化侵襲。當鄉鎮大集淪為短視頻流水線制作的素材庫,當在地性體驗異化為都市人的獵奇游戲,我們便失去了與土地對話的真誠姿態。若僅僅將“趕集”視為博取眼球的流量密碼或跟風模仿的“打卡”方式,等到熱度降低,便不再關注,才是對鄉鎮大集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記憶真正的傷害
在現代性編織的巨網中,鄉鎮大集的爆火像一扇突然開啟的窗,讓都市青年得以從中窺見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他們之間的相遇不是誰征服誰的較量,而是不同生命節奏的交響當千篇一律的懷舊濾鏡被關閉,當流量的浪潮慢慢退去,那些沉淀在市集褶皺里的文化碎片,或許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組,在流動中煥發新生。這恰似中國鄉村的命運縮影一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融合中,始終保持著生生不息的韌性。正如齊格蒙特·鮑曼在《流動的現代性》中所言,我們正身處一個“液態社會”里,但或許正是這種流動性,為鄉土記憶的重生提供了可能
(編輯:王一朵)
文章一直在強調“流動”,這種“流動”指的不僅是年輕人從都市趕赴鄉鎮大集的一種人群的“逆向流動”,更是一種文化的流動,體現的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碰撞。
行文至此,作者又宕開一筆,思考從感性回歸理性,甚至帶有一絲審慎和警惕。強調參與鄉鎮大集不應成為蹭流量、博眼球的獵奇體驗,而應成為真誠的對話。如果只是為了流量前來,那么等喧囂過后,留給鄉鎮大集的恐怕也只是一地狼藉。
這里分別反映了對鄉鎮大集的火熱在個體和社會兩個維度上的考察:個體聚焦生命體驗和價值追求,社會則聚焦文化重組和新生。這與前文的第二段、第三段也是相互對應的。
文章一開頭引用了人類學家項飆“附近的消失”的觀點,第三段又引用了費孝通《鄉土中國》中的觀點,這里又提到了齊格蒙特·鮑曼“液態社會”的概念。這些理論都服務于“當代青年在液態現代性中重構‘附近’”這一主題,使得論證有理有據,更有說服力。
(點評:丁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