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摘要:以文化治理理論為指引,對江蘇省檔案文化精品獎高校獲獎項目的剖析表明,高校檔案文化編研存在明顯的發展瓶頸:成果傳播局限于學術圈層,社會影響力亟待提升;不同層次的高校資源配置失衡,導致層級發展分化顯著;校內外協同開發不足,“孤島效應”阻礙資源整合;技術應用滯后,制約編研創新能力。破解上述困局,需從五個方面探索創新路徑:通過戰略重構明確發展定位,實施“內培外引”強化人才培育,構建開放平臺推動資源整合,借助數字技術實現賦能升級,健全激勵機制促進協同治理。旨在推動高校檔案文化編研從傳統模式向多元協同治理轉型,充分發揮其文化育人功能,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扎根中華文明,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此背景下,文化治理理論倡導的多元協同模式,與我國文化建設需求高度契合。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其檔案文化編研工作意義重大。目前,學界圍繞高校檔案文化編研開展了諸多研究,但在文化治理理論視角下,對高校檔案編研現存困境的剖析及創新路徑的探索仍顯不足。將文化治理理論引入檔案文化編研,能打破高校內部部門壁壘,促進高校與外部機構的資源共享。江蘇省檔案文化精品獎評選活動為研究提供了豐富案例,本文基于文化治理理論,剖析2023年獲獎數據,探討高校檔案文化編研現存的問題,并提出優化路徑。
一、數據解碼:2023年江蘇省檔案文化精品獎評選透視
江蘇省檔案文化精品獎由江蘇省檔案局、江蘇省檔案館主辦,是檔案文化領域的重要獎項。江蘇省檔案信息網公開了2013年、2015年、2017年及2023年的獲獎數據,且2015年出臺《江蘇省檔案文化精品獎評選辦法》(修訂稿),這些數據為研究提供了權威樣本,以下著重針對2023年數據展開分析。
1.全景掃描:整體獲獎格局與標桿案例剖析
2023年,江蘇省檔案文化精品獎204個獲獎項目,在編研作品、史料匯編、音視頻(活動)以及展陳(畫冊)四大類別中各占 25% ,彰顯檔案文化建設的多元繁榮。從獲獎單位看(圖1),檔案部門以109項(占比53% )占據主導,凸顯其資源、人才及協調優勢;多單位聯合申報41項(占比 20% ),如南通天生港發電有限公司與南通市檔案館聯合編研的《張騫與天生港電廠》,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體現協同治理的重要價值。特等獎項目是文化治理典范。《宜興茶業》經十年籌備、五年創作,多方協同挖掘,深度解碼茶業文化;《貴潘友朋信札》(點校本)由專業團隊點校,實現歷史對話,為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借鑒范式。
圖12023年江蘇省檔案文化精品獎獲獎單位分布圖2.高校圖譜:獲獎數據的多維解構

在2023年江蘇省檔案文化精品獎評選中,高校(含高職院校)24項成果獲獎,占比 11.76% 。在成果類別里,編研作品類與展陳(畫冊)類各8項,均占 33.3% ,并列首位,凸顯高校在文本與視覺創作方面的優勢。音視頻(活動)類5項,占比 20.8% ,展現數字化表達探索。史料匯編類3項,占比 12.5% ,體現基礎研究持續推進。
不同層次高校獲獎呈階梯分布(圖2)。“雙一流”高校獲獎11項,占高校獲獎總數的 45.8% ,發揮編研與轉化示范作用。非“雙一流”高校以11項成果,融合地域文化與學科特色實現校史編研差異化發展。高職院校雖僅獲2個獎項,卻憑職教特色亮眼,如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挖掘紅醫特色“五援精神”;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借助《師范的樣子》回顧百年師范教育歷程,為職業院校檔案文化育人樹立典范。
表12023年各類高校在江蘇省檔案文化精品獎獲獎項目中的分布

二、困境溯源:高校檔案文化編研的現實挑戰
1.競爭困局:成果傳播的“圈層壁壘”與治理缺位
高校檔案編研成果在數量、質量和獎項占比上與專業檔案部門差距明顯,傳播多局限于校園和學術圈層。盡管2013年至2023年高校獲獎比例從 4.5% 提升至11.76% ,但相較檔案部門多省聯動巡展、全媒體傳播體系,其成果影響力仍較弱。從文化治理理論視角分析,這一困局源于高校未形成多方協同治理格局。學校戰略定位模糊,缺乏經費與政策支持。成果轉化機制存在缺陷,評估體系重學術輕應用,推廣渠道單一,導致檔案人員編研與傳播動力不足,難以實現檔案文化的社會價值轉化。
2.層級分化:資源配置失衡與人才結構斷層
高校檔案文化建設層級分化顯著。“雙一流”高校依靠學術資源與團隊優勢,成果影響力突出。非“雙一流”高校雖有提升,但仍與前者存在差距。高職院校起步晚,受資源匱乏、人才短缺及技術薄弱影響,建設體系不完善。2023年,高職院校相關成果獲獎實現零突破且獎項等次較高,仍難滿足職業教育需求。究其根源,在文化治理中資源配置與人才協同機制缺失。教育主管部門未將檔案文化建設納入高校高質量發展考核,導致資源投入不均。檔案編研隊伍專業人才不足、結構失衡,難以推動高職院校檔案文化建設的發展。
3.整合困境:資源協同的“孤島效應”與技術瓶頸
高校檔案編研面臨校內外雙重資源整合困境。校內檔案分散于多部門,管理標準與存儲方式不統一,高職院校還存在收集不全問題。校外則聯合社會資源開發能力弱,2023年多單位聯合申報獲獎占比 20% ,遠超高校獨立申報成果。從文化治理理論剖析,校內因缺乏協調機制與共享平臺,未形成多元協同整合模式。同時,檔案信息化建設受資金、技術和人才制約,數字化進程緩慢,數據化程度低,難以實現跨機構資源協同與深度開發。
4.創新乏力:價值轉化的“路徑依賴”與技術脫節
高校檔案文化建設在創新及成果轉化方面存在顯著不足。主題趨同、內容堆砌,表現形式依賴傳統媒介,傳播方式單一,與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融合度低。這一困境源于高校未構建多元協同創新治理機制,理念認知滯后,未能結合政策、校史與人才培養需求塑造品牌。同時,編研人員對“大思政”理念及數字化技術掌握不足,未運用新媒體等創新傳播形式,導致成果難以吸引年輕受眾,社會價值難以實現。
三、破局之道:基于文化治理的創新發展路徑
1.戰略重構:構建多元協同的制度保障體系
文化治理理論指出,制度體系是多元協同治理的根基。在頂層設計上,教育主管部門應發揮統籌作用,制定《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指導綱要》,規范檔案編研、資源開發等工作,并將建設成效納入高校綜合考核,建立動態評估與激勵機制,推動多元主體參與。高校需將檔案文化建設融入“十五五”規劃與“三全育人”體系,明確其在思政教育與文化傳承中的定位。
在資源保障方面,要建立“省級統籌引導、高校自主創新”協同機制。省級檔案主管部門,如江蘇省檔案館可通過出版圖書、搭建VR展廳等方式展示獲獎成果,以《南京大學校史專著:影像南大——南京大學百年圖傳》(2015年一等獎作品)為例,提煉其圖文敘事、資源挖掘與傳播策略,形成可復制的編研方法論。同時,建立分類案例庫,促進高校間經驗互鑒。高校則需完善內部資源配置,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數字化升級等項目,健全激勵機制,推動檔案文化與學科建設、課程思政融合,構建全員協同格局。
2.人才培育:打造跨界融合的復合型團隊
多元主體參與是文化治理的核心,構建“內培外引、雙輪驅動”機制是培育高素質檔案編研團隊的關鍵。
內部培養堅持“專業賦能”與“志趣培育”并行。在專業賦能上,高校搭建“政校協”協同育人平臺,聯合優勢高校與行業專家開設“檔案編研與文化育人”課程,融合檔案學理論、歷史學方法及大數據等技術,構建“理論一實踐”一體化體系。打造“線上 + 線下”繼續教育網絡,組織參與專題培訓,開展專業期刊研讀與學術研討,推動跨學科知識整合,以理論創新驅動編研實踐。
在志趣培育上,引導檔案人員秉持“人無我有一人有我優一人優我特”的編研進階理念,突破傳統范式,緊扣熱點挖掘創新選題。以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為例,疫情防控期間,團隊依托“記憶再生產”理論,跳出常規防疫檔案整理框架,以建黨百年為契機,以“援”字為主旨,深挖90余年校史里師生始終跟黨走,在“抗美援朝、援青藏疆、援助抗疫、援外醫療、身邊之援”中涌現的“五援故事”,凝練“五援精神”紅色基因。其成果《傳承“五援精神”賡續紅醫血脈—“五援精神”聯合展覽及育人成果畫冊》憑借創新育人模式,榮獲近十年高職院校江蘇省檔案文化精品獎最高獎項。團隊通過“喚醒一凝練一傳承”三個階段,將校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校園活動與師生實踐,推動靜態檔案史料向動態育人資源轉化,創新醫學類院校檔案編研敘事范式,為同類院校提供差異化發展樣本。
外部引進注重匯聚跨學科人才,高校出臺優惠政策,吸納檔案學、歷史學以及信息技術等領域人才,組建跨學科團隊促進融合。在人才評價激勵上,突破傳統評審框架,將文化產品質量、育人成效以及學術成果納入考核,結合過程與結果評價,設立專項獎勵,激發編研人員的積極性,夯實多元主體參與的人才基礎。
3.資源整合:構建開放協同的開發新格局
文化治理理論的協同合作理念要求打破資源壁壘。校內以數字檔案館建設為契機,建立統一的檔案資源管理平臺,遵循國家電子檔案管理標準規范,制定科學的電子檔案分類、著錄規則,運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教務處、學工處和科研處等部門檔案資源的分布式存儲與高效共享,通過建立檔案資源全文數據庫,實現檔案資源的精準檢索與快速調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校內多元主體資源的整合。
校外積極拓展合作網絡,加強與地方檔案館、博物館、企業和社會組織等的合作,與地方檔案館共建檔案資源共享聯盟,共同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與高校校史的關聯,聯合開展編研項目。與博物館合作,整合雙方特色資源,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檔案文化展覽。引入社會資本,探索“高校 + 企業”“高校 + 基金會”等合作模式,共同開發檔案文化創意產品、舉辦文化活動,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拓寬檔案文化建設的資源渠道,提升社會參與度,構建校內外多元主體協同開發的新格局。
4.數字賦能:創新沉浸式文化傳播生態
文化治理理論強調技術對文化傳播效能的提升作用。高校應加大檔案信息化投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及虛擬現實等技術,深度挖掘與智能處理檔案資源。借助虛擬現實打造沉浸式“云游校史館”,帶來身臨其境的校史體驗。利用人工智能展開語義分析,構建校史知識圖譜,實現智能檢索與關聯展示,如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在院史展覽中,整合人物資源,構建培養的學生名單數據庫,并提供互動式人物信息檢索功能,通過揭示紅色基因之間的內在聯系,更深入地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在內容創作上,以講好飽含深情的校史檔案故事為基礎,緊跟新媒體發展潮流,結合短視頻、互動游戲等新媒體形式,開發輕量化、趣味性的檔案文化產品,并利用情感分析工具跟蹤反饋,增強育人實效。例如,南京理工大學檔案館的《鐘玲——口述南理工》以口述歷史的形式,講述珍貴校史記憶,引發師生愛校榮校的情感觸動。同時,搭建覆蓋多平臺的社交媒體傳播矩陣,運用大數據分析需求與效果,實現精準推送和高效互動,擴大檔案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5.機制健全:構建多元價值轉化體系
基于文化治理理論,構建檔案文化成果轉化機制需從多維度發力。在教學領域,深度挖掘檔案思政元素,轉化為課程思政案例、校本教材與特色課程。例如,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以“五援精神”檔案為基礎,開發《紅醫文化與醫學生職業素養》課程,將校史融人專業教學,培育醫學生崇高的衛生職業精神與家國情懷;在科研層面,設立檔案文化專項課題,鼓勵多方合作研究。圍繞檔案資源開發、文化傳承等主題深入探索,產出高水平成果,提升學術價值。例如,南京大學依托校史檔案開展近代高等教育史研究,成果發表于權威期刊,助力學科發展;在社會服務方面,創新服務形式,通過校史巡展、專題講座以及開發文創產品等傳播高校文化。組織校史展覽進社區、中小學,舉辦檔案育人藝術節,征集文創創意,增強互動參與,推動檔案文化從學術資源向社會文化產品轉化,發揮其社會教育與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森,顧海娥.文化治理的理論源流、反思與現實路徑[J].社會科學輯刊,2024(01):97-104.
[2]宋婷婷,鄭明,張冬冬.高職院校校史檔案育人價值挖掘與傳播的“巧勁”策略探析——以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為例[J].智庫時代,2024(17):114-116.
[3]丁華東,張燕.檔案記憶再生產理論創建的構想[J].檔案學通訊,2020(04):12-19.
[4]祁天嬌,周一諾,劉子卓.賦能紅醫文化數字化:紅色衛生健康檔案的數智化建設與開發[J/OL].北京檔案,1-7[2025-05-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783.G2.20250422.1046.002.html.
作者單位: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