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學術界對鄉村文化的服務供給模式形成多維度共識。數字技術革新派學者主張建立“需求一供給”精準匹配模型,運用大數據分析構建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國內學者彭偉的實證研究揭示了單一供給主體存在監督缺位等問題,提出構建“政府主導 + 市場補充 ?+ 社會參與”的三元供給體系。由此可見,通過技術創新、機制優化和社會力量激活,為鄉村文化構建更加彈性化、精準化的服務供給生態。
一、研究意義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中國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其核心目標是實現鄉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而鄉村文化振興,則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戰略的系統性特征賦予了鄉村文化振興雙重使命:既是產業、生態等要素振興的價值引領,又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縣級圖書館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載體,是基層文化治理的關鍵節點,肩負著以鄉村閱讀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使命。丹陽市圖書館是縣級圖書館的典型代表,本研究將從丹陽市圖書館的實踐經驗出發,論述縣級圖書館以閱讀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思路與方式方法,在充分調研后,重點分析丹陽市圖書館在參與本市鄉村文化振興時的角色定位,探索以鄉村閱讀的“星星之火”點燃鄉村文化火種的新路徑。
二、丹陽縣級圖書館鄉村閱讀推廣體系架構
1.賽續“有記憶”的文化根脈
立足鄉村歷史文化底蘊,以農耕實踐、紅色記憶、非遺傳承為核心,構建以丹陽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自然風光、非遺資源、大運河文化以及文物遺跡為主題的研學體系。每個主題下設專項研學基地,細分研學點位,打造“鄉村 + 青少年 + 研學游 + 歷史 + 閱讀”五維融合的開放式戶外閱讀課堂。通過“一期一主題、多點位聯動”模式,組織實地考察、專家講座和親子共讀等活動,引導青少年沉浸式體驗丹陽耕讀文化與鄉土精神。
2.形成“有黏性”的文化業態
以文旅融合為軸心,創新“閱讀 + ”場景化實踐。通過中秋風雅集市、非遺主題市集等載體,串聯丹陽石刻、非遺技藝與鄉村旅游等元素,推出文創積分打卡機制,游客參與集卡互動可兌換萬善古塔、三呂故居等主題文創產品,實現文化體驗與消費增值的雙向驅動。依托“閱讀小護照”積分體系,聯動景區、紀念館等節點,打通“文化引流一旅游增值”閉環。結合鄉鎮名家書畫展、非遺工坊體驗和文化大咖對話等活動,塑造“有意思、有內涵、有腔調”的鄉村文化IP,提升丹陽文化品牌的吸引力,推動“文化體驗一生態保護一產業升級”的協同發展。
3.打造“有品質”的文化賽事
作為“中華詩詞之鄉”,丹陽市圖書館依托“市—鎮一村”三級服務網絡,聯動12個鄉鎮分館、145個農家書屋,構建“閱讀·文明”全民賽事矩陣,以中華詩詞大賽、成語大賽及誦讀大賽等品牌活動為核心,覆蓋全年齡段群體,年均舉辦多場次賽事,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持續動能。自主培育的“愛閱讀征文”品牌連續舉辦9屆,覆蓋城鄉學校、企業及基層書屋,深化全民閱讀內涵。通過農民閱讀節整合陣地資源,推出“蒲公英之家”“我是講書人”等耕讀文化項目,以“微光計劃”激發農民的閱讀熱情,以書香涵養鄉風文明,探索出“賽事驅動一文化浸潤一鄉村共富”的特色路徑。
4.推進“有特色”的文化教育
以“館校融合”為引擎,創新打造“從小愛場館”“書香校園行”兩大品牌,構建“需求點單一資源接單”的精準服務模式。通過沉浸式閱讀場景設計,組織鄉村兒童走進圖書館,以繪本講堂、AR互動、角色扮演及手工創作等多元趣味的活動激發兒童閱讀的興趣。同步推進“書香校園行”,將傳統文化、科普實踐及公益講座等送人運河中心小學、匡亞明學校等鄉村校園,以“一校一策”定制化服務點亮鄉村少兒的閱讀夢想。通過“引進來 + 走出去”雙向賦能,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與鄉村學校需求深度契合,形成“活動提質一服務增效一文化扎根”的特色路徑,助推鄉村教育從“有書讀”向“讀好書”跨越。
5.傳承“有價值”的鄉村技藝
以傳統節日為紐帶,創新“非遺 + 閱讀”活態傳承模式。通過“我們的節日”“七夕游園會”等活動,邀請剪紙、面塑等丹陽非遺傳承人現場展演,讓讀者在互動中感知技藝精髓。探索“非遺走讀”的新路徑,組織讀者走進丹劇團、趙氏二胡基地等非遺工坊,沉浸式體驗丹劇表演、二胡制作等百年傳承技藝,以情景化敘事深化文化認同。設立鄉村文旅驛站,打造全景式非遺展示空間,動態呈現章絨絲織、亂針繡等省級非遺從原料到成品的制作流程,通過“絲線解碼”“技藝幀現”等創意展陳,實現“看一學一創”一體化傳播。
三、存在問題
1.基礎設施與運營能力不足
當前丹陽鄉村閱讀場所普遍存在三重結構性矛盾:其一,硬件設施與標準脫節。受制于空間、資金等持續投入不足,普遍存在閱覽空間局促、功能分區缺失等問題。其二,人力資源與專業需求失衡。基層閱讀空間管理人員常有輪動,專業培訓年均不足1次,服務響應時效超48小時。其三,文獻供給與需求錯位。以延陵鎮為例,滯銷書占比達 35% ,而電商運營、非遺技藝類圖書缺口率達 63% ,形成“有書無人讀,想讀無書看”的困局。
2.閱讀生態培育機制缺失
鄉村閱讀生態呈現代際斷裂特征: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村民日均數字閱讀時長逐年攀升,有效閱讀占比不足;在丹陽市的常住人口中,老年群體占比超 30% ,其有限的閱讀能力制約活動的開展及參與;而鄉村學校的閱讀活動頻次僅為城區學校的 43% ,文化傳承斷層嚴重,閱讀推廣內生動力嚴重不足。
3.活動創新與傳播效能薄弱
閱讀推廣存在缺陷:(1)形式固化。鄉村閱讀活動往往局限于節慶贈書、講座等傳統形式。(2)內容同質化。丹陽現有12個行政村覆蓋了南朝石刻文化,但僅個別村在開展閱讀活動時將石刻文化納入閱讀推廣活動,短暫利用,曇花一現。(3)傳播碎片化。新媒體閱讀信息良莠不齊,導致優質閱讀內容在信息洪流中的觸達率顯著降低。閱讀活動的常態化供給與品牌化建設亟待突破。
4.質量評估體系缺位
當前服務系統缺乏閉環管理機制,大部分鄉村閱讀點未建立讀者需求反饋渠道,服務質量評估依賴行政考核而非用戶評價,導致服務改進總是存在滯后周期。這種機制性缺陷嚴重制約閱讀服務體系的持續優化,亟須構建“需求導向一資源整合一數字賦能一效能評估”的全鏈路優化機制。
四、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1.閱讀 + 空間,助力鄉村閱讀服務體系的品質提升
(1)夯基工程,下沉資源構建服務網絡。秉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原則,啟動鎮村文化設施五年提升計劃。統籌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與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通過標準化改造實現“一室多用”的功能疊加。重點落實三項基礎建設:配置智能化閱讀設備、建立專業管理團隊、實施錯時開放制度,構建“15分鐘鄉村品質文化圈”基本框架,將閱讀服務延伸至基層末梢。(2)提質工程,多維融合打造文化地標。突破傳統農家書屋的單一功能,創新建設復合型文化載體。借鑒浙江文化禮堂模式,以“閱讀 + ”思維打造多功能文化空間:在功能設計上,融合藝術展覽、教育培訓及文旅服務等場景。在空間布局上,注重本土文化元素與現代美學的有機融合。在服務對象上,兼顧本土居民的獲得感與外來體驗者的價值共生,形成具有市場辨識度的鄉村文化可讀空間。
2.閱讀 + 聯盟,助力鄉村閱讀推廣人的挖掘與能力提升
(1)人才蓄水激活內生力量。以基層黨組織為樞紐,重點挖掘三類潛力人才:返鄉大學生、非遺傳承人等知識型鄉賢;農技專家、民宿主理人等技能型人才。退休教師、文藝骨干等組織型人才,通過分類建檔、定向培育及聯盟組建,形成鄉村閱讀推廣的人才矩陣。(2)多元共建,提升專業素養。構建“政企社”三位一體的賦能體系: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制定行業準入與能力評估標準,明確鄉村閱讀推廣人的核心素養模型。實施“雙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由城市閱讀指導師與鄉村推廣人結對共建,開展閱讀活動案例研討、項目跟學,打造地化人才培養范式。縣級圖書館設計研發模塊化培訓課程體系,覆蓋閱讀活動策劃、數字化運營等實務技能。引入公益基金會,設立專項激勵資金,形成“標準一培訓一資源”三位一體的制度保障。(3)價值反哺增強發展動能。2024年,丹陽市成立了“新農人”發展聯盟,將這些具有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及新創意等現代化特質的“新農人”引入鄉村閱讀推廣,推進建成“新農人閱讀驛站”,融人“稻田讀書會”“非遺工坊夜讀”等特色閱讀項目,用新農人的好經驗、好做法創新“閱讀能力變現”。
3.閱讀 + 資源,助力鄉村閱讀的優質供給和智慧發展
(1)構建精準供給的圖書配置體系。建立“需求畫像 + 特色標簽”雙維選書機制,基于鄉村讀者行為數據,如農業生產周期、技能培訓熱點等實施智能配書。探索“政企協同”的書屋運營模式:鄉鎮提供固定閱讀空間,新華書店主導選品、運營,圖書館聯盟負責數字化改造,形成“選書一配送一流轉”全鏈條標準化服務,實現行政村圖書空間“專人日日管、活動周周有、書籍月月新”。(2)構建云網融合的智慧借閱體系。依托市鎮村三級云網架構,整合數據資源,實現圖書全域追蹤與智能調度。推行電子社保卡“一碼通借”模式,集成信用免押、智能薦書功能,形成城鄉閱讀服務網絡。創新“閱讀云驛站”服務體系,通過智能調度系統動態匹配圖書供需,搭建云端選書平臺,支持掃碼預約配送,并針對茶歇、集市等場景定制主題書箱,以“線上預約+ 場景適配 + 精準送達”模式突破服務時空限制,實現閱讀資源全域觸達、服務閉環。(3)構建資源下沉的數字服務體系。統籌縣級圖書館資源采購資金,建立村級點單、市里配單的供需對接機制,縱向打通國家、省、市、縣級圖書館藏數據資源的云端共享通道,實現精品數字資源精準下沉。橫向聯合數字出版、人工智能等頭部企業,將用戶畫像技術、個性化推送、信用借閱服務、移動閱讀平臺及有聲圖書館等前沿技術、前沿閱讀方法融入鄉村閱讀場景,拓展居民閱讀方式,形成資源集成、技術賦能與服務延伸的全鏈條數字閱讀生態。
4.閱讀 + 品牌,助推鄉村閱讀活動的持續開展
(1)基于鄉村文化的閱讀推廣活動。構建“非遺傳承人 + 文化學者 + 青少年”三位聯動機制,打造鄉愁文化載體。一是開發《鄉村記憶圖譜》系列數字讀本,涵蓋丹陽的各類非遺技藝。二是創設“古建解碼”沉浸式課堂,將丹陽石刻轉化為拓印等傳統技藝體驗課程。三是打造方言文化課堂,以“老中青”協同參與的方式實現鄉土記憶的縱向傳遞。(2)基于鄉村文旅融合的閱讀推廣活動。推出“可閱讀的鄉村”文旅品牌計劃,以各村落的紅色文化、非遺技藝、農產品及生態美學等特色產業為依托,構建研學體系。借鑒浙江金華的大陳村,其以當地特色農產品“舜芋”為依托,打造集農耕文化、農作物觀察、農田體驗、自然教育和美食手作等為一體的“文旅 + 教學”鄉村研學基地,并持續策劃了“舜芋”IP形象標識,將IP農創商品、文創產品植入文化空間、非遺工坊,為鄉村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3)基于鄉村兒童的閱讀推廣活動。一是資源供給升級。統籌農家書屋、校園及縣級圖書館資源,建立童書動態更新機制,依托現有閱讀空間開展繪本劇場、圖書漂流等沉浸式活動。二是閱讀素養培育。將分級閱讀課程納入義務教育體系,開發“閱讀 + 學科”融合課程。實施鄉村校園閱讀工程,通過班級圖書角、數字閱讀終端等構建分級閱讀支持系統。三是假期閱讀引領。聯合高校及公益組織,招募返鄉大學生、文化志愿者組建“鄉村閱讀領航員”隊伍,開展“暑期共讀21天”等主題計劃,形成“校社聯動”的閱讀激勵模式。
5.以榜樣示范、效果評估和經驗輸出,助力鄉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1)突出榜樣示范。推廣鄉村閱讀,政府投入必不可少,民間生長出來的力量更是難能可貴。借鑒浙江安吉的“文化鄉賢”評選,將連續多年帶動村民開展閱讀、非遺傳承等活動的推廣人列為縣級榜樣,提煉經驗做法,予以激勵、宣傳,形成可復制的文化幫扶模式。(2)強調效果評估。將“提升居民閱讀獲得感”的理念融入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針對文化活動參與廣度(覆蓋人群比例)、實踐深度(文化活動頻次)以及轉化效度(文化產值增長率)等指標實施量化考核,并引入第三方機構對閱讀推廣項目開展動態監測,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評價指標體系。
五、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閱讀作為一種力量,能夠提升鄉村居民的整體素質,豐富鄉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鄉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當下,深化鄉村閱讀、深耕鄉村文化沃土,是點亮鄉村文化之光的現實之需,更是助力鄉村振興、建設書香中國的發展之要。
參考文獻:
[1]王晴.全民閱讀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價值機理、現實障礙與因應策略[J].圖書館,2023(11):68-74.
[2]嚴貝妮,王露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閱讀推廣品牌化運作路徑研究——以“新時代鄉村閱讀季”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23(06):77-86.
[3]瞿浩.智慧圖書館服務鄉村閱讀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3(02):142-148.
[4]蔡斐,張波.面向美好生活的全民閱讀:構建邏輯、時代指向與推進路徑[J].中國出版,2024(07):9-14.
作者單位:丹陽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