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是三大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由于早期癥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或誤診,導致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淋巴瘤:隱匿的無痛腫塊
王先生,今年45歲,他在洗澡時無意間發現自己頸部有個花生米大小的腫塊,不痛不癢。3個月后腫塊增至鵪鶉蛋大小,體重明顯下降,并出現夜間盜汗,就醫后確診為淋巴瘤。
1.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早期信號
多數淋巴瘤患者首發癥狀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常見于頸部、腋窩或腹股溝,不紅不痛,易被忽視。典型特征是數周內明顯增大或成串出現,抗生素治療無效。若淋巴結gt;1厘米且兩周未消退,或成群出現,需立即就醫。
2.全身癥狀:不可忽視的警示
(1)發熱:部分患者會出現不明原因發熱,體溫持續或間歇性升高,可達38℃以上,常規用退熱藥效果差。這種“查無原因”的發熱,實為腫瘤相關炎癥因子所致,是淋巴瘤典型的全身癥狀之一。
(2)盜汗:夜間睡眠時,患者會出現大量出汗的情況,醒來后發現睡衣、被褥濕透。盜汗可能頻繁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
(3)消瘦:短期(如6個月)內體重不明原因減輕10%以上。這是腫瘤細胞消耗能量及患者食欲減退所致。
3.皮膚癥狀:瘙癢與皮疹
皮膚瘙癢是淋巴瘤較為特殊的早期癥狀之一,可在沒有皮疹等皮膚病變的情況下出現,且瘙癢程度不一,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輕微瘙癢,有的則瘙癢難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4.如何早期自救?
(1)每月花30秒“三摸”:摸頸部、腋下、腹股溝,看有無新包塊。
(2)每周固定時間稱體重,記錄曲線,無原因掉秤2千克以上就要警惕。
(3)發熱gt;38℃超過1周,且通過血常規、胸片檢查找不到原因,應主動去做淋巴結超聲或活檢。
白血病:關注異常出血和反復感染
32歲的張女士近兩個月持續疲勞、稍活動即氣喘,牙齦出血伴皮膚瘀斑,反復發熱且抗生素治療無效。經醫院檢查確診為急性髓系白血病。
1.貧血癥狀:身體能量的“虧空”
早期白血病患者常出現貧血癥狀,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心慌等。這是因為白血病細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紅細胞的生成。
2.出血傾向:脆弱血管的“警報”
早期常見皮膚瘀點、瘀斑,四肢、軀干多見。此外可見鼻出血、牙齦出血且不易止血。嚴重者可出現嘔血、黑便或血尿,這是白血病細胞破壞血管及血小板減少所致。
3.發熱:感染的“求救信號”
白血病患者由于白細胞生成減少,尤其是具有免疫防御功能的中性粒細胞減少,機體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種病原體的侵襲而引發感染,進而出現發熱。發熱可表現為低熱,也可高達39℃,伴有畏寒、寒戰等癥狀。
4.骨骼和關節疼痛:深層的“隱痛”
白血病細胞浸潤骨骼可引發胸骨壓痛或關節疼痛(兒童更常見),可能表現為持續性或間歇性隱痛。患兒因表達受限,可能僅表現為煩躁哭鬧,家長需警惕。
5.如何早期自救?
(1)每周晨起照鏡子30秒:看面色是否持續蒼白,眼結膜、指甲床顏色是否明顯變淡。
(2)記錄“出血三聯”:刷牙出血、無故鼻出血、皮膚小紅點。
(3)發熱gt;38℃且抗生素治療無效。
骨髓瘤:注意骨痛和腎功能異常
一位65歲男性,半年內腰背痛進行性加重,夜間尤甚,后蔓延至肋骨,輕微活動即劇痛。起初誤認為腰肌勞損或骨質疏松,延誤診治。最后X線檢查示腰椎壓縮性骨折,經骨髓穿刺及血清蛋白電泳檢查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
1.骨痛:骨髓瘤的“標志性”信號
骨痛是骨髓瘤最常見的早期癥狀,常見于腰骶部、胸部和四肢骨骼。初期呈間歇性隱痛(活動后加重),逐漸進展為持續性劇痛甚至夜間痛醒。這是骨髓瘤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激活因子,導致進行性骨質破壞所致。疼痛部位與病灶相關,嚴重者可伴病理性骨折。
2.貧血:骨髓功能受侵的“后果”
與白血病類似,骨髓瘤細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導致紅細胞生成減少,從而引發貧血。患者可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癥狀,且貧血程度會隨著病情發展逐漸加重。
3.腎功能損害:隱匿的“危機”
骨髓瘤分泌的異常免疫球蛋白輕鏈損傷腎小管,早期患者可能出現蛋白尿,表現為尿液中泡沫增多。病情進展后可導致腎功能不全,出現水腫、少尿及惡心嘔吐等癥狀。
4.反復感染:免疫力下降的“代價”
由于骨髓瘤細胞分泌的異常免疫球蛋白不具備正常的免疫功能,而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又受到抑制,導致患者免疫力降低,容易發生反復感染。
5.如何早期自救?
(1)“兩看一摸”自查:看皮膚有無瘀斑,看眼瞼是否蒼白,摸牙齦看是否出血。
(2)記錄“三溫”變化:記錄基礎體溫、活動后體溫、用藥后體溫。
(3)關注“三力”變化:關注體力、記憶力、食欲,明顯下降者需查血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