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8歲,前段時間常對媽媽說肚子不舒服,隱隱作痛。媽媽以為他平時吃東西不衛生得蛔蟲病了,便擅自到藥店買來驅蟲藥給他服用,結果不但沒有打下蛔蟲,反而肚子不適及隱痛的現象更加頻繁,有時還出現嘔吐等不良情況。媽媽急忙帶他去醫院就診。經無痛胃鏡檢查發現,小小年紀的李勇原來是患了十二指腸潰瘍。
潰瘍病不是成年人的專利
一般人都認為潰瘍病是成年人的常見病,小孩是不會得這種病的,其實這是誤解。消化性潰瘍(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并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小兒各個時期都有可能發生,甚至新生兒也不能幸免,但以學齡兒童發病率最高。其中胃潰瘍常發生于嬰兒(多為應激性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多發生于年長兒;而十二指腸潰瘍發病率較胃潰瘍多3~5倍,男孩女孩發病比例約為2∶1。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對孩子過于溺愛,而又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導致兒童消化性潰瘍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成人消化性潰瘍有21%~50%始于兒童期,但由于兒童表達不清,癥狀不典型,往往延誤診治時機。
兒童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
引起兒童潰瘍病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為幽門螺桿菌感染:這種微生物被證實是導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原因。該菌感染非常普遍,在兒童時期,年齡越大,感染率越高。國內某大城市一份調查資料顯示:學齡兒童感染率高達55.8%;加上暴飲暴食、嗜食生冷及過食零食、甜膩食品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刺激胃、十二指腸黏膜,導致胃酸、胃蛋白酶分泌過多,破壞了黏膜防御屏障和黏膜修復能力,引起消化性潰瘍。胃和十二指腸潰瘍還與長期精神高度緊張有關,例如學業負擔過重、經常受到訓斥(尤其在進餐時受訓斥),都能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從而致使胃腸平滑肌及心血管痙攣,促成局部組織營養障礙,久之也可能導致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兒童消化性潰瘍的常見癥狀
潰瘍病的癥狀,因年齡不同而有差異:年齡越小,癥狀越不典型。學齡期兒童以原發性十二指腸潰瘍多見,主要表現有:反復發作性臍周及上腹部脹痛、灼燒感,饑餓時或夜間多發,可持續數分鐘至幾小時,臨睡前及睡醒后加重,進食后常可緩解;常伴有反酸、噯氣和惡心嘔吐等情況。在某些情況下,潰瘍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表現為嘔血或排黑色柏油樣便,也有僅表現為缺鐵性貧血等。個別嚴重患兒可能并發急性十二指腸穿孔,穿孔時疼痛劇烈,并放射至背部或左右上腹部。
兒童消化性潰瘍的檢查方法
目前主要有三種。
1.電子纖維胃鏡檢查:能夠直接觀察潰瘍灶的位置、數目、形態、輕重和病灶邊緣的改變,檢出率為90%~95%,同時能做病灶活檢和幽門螺桿菌檢查,不易發生誤診,年長兒容易接受這種檢查方法。
2.X線鋇餐檢查:鋇劑不吸收,對身體無損害,操作方法簡便,患兒容易接受,是兒科確診潰瘍病的首選方法。
3.胃電圖檢查:和做心電圖、腦電圖一樣,利用電極將胃電活動通過胃電圖儀記錄下來分析,患兒無痛苦,各年齡組患兒均能接受,但只能做篩檢,不能確診。
兒童消化性潰瘍的蛛絲馬跡
凡是兒童具有以下癥狀,家長就要想到“消化性潰瘍”的可能,應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做檢查,以利于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
1.不明原因的腹痛,服用驅蟲藥及抗生素類藥物不見好轉。
2.經常出現與進食有關的嘔吐。
3.在空腹、進餐后或夜間時常自覺上腹部和臍周疼痛與壓痛。
4.出現原因不明的食欲差、嘔吐,生長發育遲緩,并伴有潰瘍病家族史者。
5.有不明原因的貧血或糞便隱血試驗陽性。
兒童消化性潰瘍的日常護理
除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藥物治療外,還要遵醫囑做好日常的護理工作:輕者主要是調節飲食,宜少量多餐給予易消化食物,忌冷飲、油煎、酸性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出血的,在醫生指導下可給予流食或半流食;如多量反復出血,則需要絕對休息、暫時禁食并到醫院治療。還要多安慰鼓勵,消除孩子精神緊張,盡可能減輕其心理壓力,以提高治療效果。通常來說,兒童消化性潰瘍病灶淺且面積小,胃黏膜修復能力強,經過正規治療后,預后比成人好,但要注意避免復發。
兒童消化性潰瘍的預防措施
醫學專家建議:潰瘍病的預防應從兒童抓,關鍵是從小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1.每日三餐在保證合理營養的基礎上,要做到定時定量,防止饑飽無度;平時少吃零食,避免挑食、偏食,少吃辛辣、過熱、過涼及刺激性食物,以保護消化道黏膜不受損害。
2.養成飲食衛生習慣,如堅持飯前便后洗手,不隨便用手拿食品直接進口,水果一定要洗干凈后再吃等;同時,家長要做好餐具經常消毒,以減少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機會。
3.就餐時應有寬松的環境、愉快的氣氛,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和精神放松,有利于細嚼慢咽,保護胃黏膜。
4.讓孩子適度地參加體育活動,合理安排日常學習和生活,保持起居有常,有充足的睡眠,不要讓孩子過度疲勞,促進孩子生長發育,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