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號東坡居士,被貶黃州時,常在臨皋亭外的竹床上鋪開宣紙,以松煙墨筆寫《寒食帖》。他的字如亂石鋪街,卻藏著筋骨,慕名求墨寶者踏破門檻。
起初,蘇軾來者不拒。鄉鄰送一筐新摘的柑橘,他便揮毫寫“日啖荔枝三百顆”相贈;孩童捧著自家腌菜來討字,他便在菜葉上題“人間有味是清歡”。這些隨意之作被商販高價轉賣,甚至有商人將他隨手丟棄的廢紙裝裱成“東坡醉筆”,在市集上叫賣。
漸漸地,求字者如潮水般涌來。有舉著族譜認親的遠房宗親,有帶著名帖自稱門生的投機者,更有甚者將蘇軾早年為寺廟題寫的匾額拆下,鋸成小塊售賣。蘇軾不得不日日應酬,案頭的墨錠消耗如流水,連兒子蘇過都調侃:“父親的墨汁快趕上長江水了。”
一日,蘇軾在雪堂外貼出告示:“紙墨工本,每幅五錢。”眾人見后嘩然——五錢不過買半斤糙米,如何能換得東坡真跡?可當他們看到落款處“蘇某非鬻字為生,實不堪擾”的小楷時,又不得不按價求字。
然而,這張告示并未擋住貪婪的腳步。有人故意少帶銀錢,稱“余下改日奉還”;有人捧著半幅殘破的《定風波》,懇請蘇軾補全詞句;更有甚者,將蘇軾為友人題寫的扇面撕去上款,謊稱是“東坡親贈”。蘇軾無奈,在告示旁添上“只寫半闋詞,補字加三錢”,又在案頭擺上刻著“潤筆已收,恕不補墨”的銅鎮紙。
一日,黃州知州徐君猷來訪,見蘇軾為一位老者題字“竹杖芒鞋輕勝馬”。老者捧著字幅千恩萬謝,在轉身時將五錢銀子偷偷塞回硯臺旁。蘇軾見狀,提筆在宣紙上畫了只振翅欲飛的麻雀,題道:“畫雀代銀,聊表寸心。”這幅畫后來被徐君猷收藏。
面對絡繹不絕的求字者,蘇軾漸漸有了應付心得。他將常見的詞句寫成模板,來人只需選擇內容,他便提筆一揮而就。遇到糾纏不休者,他便指著案頭的《寒食帖》說:“此帖寫盡人生況味,若能解其中意,何須求字?”
有人不解,問蘇軾為何不直接拒絕。蘇軾笑道:“世人皆愛墨寶,卻不知墨寶本是心跡。若將心跡明碼標價,與市井商販何異?”他依舊為真正懂他的人揮毫,卻在落款處蓋上“雪堂居士”的印章——這方印章,成了鑒別東坡真跡的唯一憑證。
多年后,蘇軾離開黃州時,雪堂外的告示已被風雨侵蝕得斑駁不堪。但那些被他拒絕的求字者,卻記住了他的字里行間流淌的風骨:真正的墨寶,不在紙絹之上,而在人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