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的李女士,在近日一次婦科檢查后,因害怕婦科炎癥影響正常生活,于是自行服用了2周頭孢類抗生素,以及抗幽門螺桿菌的藥物。起初,她感到腹部輕微不適、全身乏力、食欲減退,誤以為這些癥狀是藥物引起的胃部反應,因此并未加以重視。幾天后,她的腹部脹痛感明顯加劇,且眼白部分出現發黃現象,這讓她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于是,她趕緊到長沙市第一醫院感染科肝病中心一病區就診。
經過一系列詳細檢查,結果顯示,她的氨基轉移酶和膽紅素水平都顯著升高,這一結果令她震驚不已。感染科肝病中心一病區主任醫師劉長明在仔細查閱李女士的檢查報告后分析認為,異常指標很可能是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對肝造成了損害。在醫生的建議下,李女士立即住院接受保肝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和護理,她的肝功能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目前身體狀況也有了明顯改善。
劉長明介紹,所謂藥源性肝損傷,是指由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等所導致的肝臟損傷。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和解毒器官,大多數藥物要在肝內進行氧化、還原、水解等代謝過程。然而,某些藥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物質,或者直接對肝細胞造成損傷,導致肝功能異常。比如抗生素類,紅霉素、四環素等,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肝損傷。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過量使用會嚴重損害肝臟。抗結核藥物,如異煙肼、利福平等,長期使用也可能導致肝損傷。抗腫瘤藥物,如化療藥物,對肝臟的毒性較大。
哪些指標會提示肝臟損傷呢?肝功能指標中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是反映肝細胞損傷的敏感指標。當肝細胞受損時,這兩種酶會釋放到血液中,其水平值會明顯升高。血清總膽紅素升高,則可能出現黃疸癥狀,表現為皮膚和鞏膜發黃。此外,凝血酶原活動度降低、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升高,意味著肝臟的合成功能受到了影響,肝損傷可能較為嚴重。
預防藥源性肝損傷,劉長明表示,首要原則是遵醫囑用藥。患者應嚴格按照醫生處方和劑量使用藥物,避免自行增減藥量或更換藥物。長期服用藥物者,應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肝損傷。不要隨意使用非處方藥,尤其是解熱鎮痛藥和抗生素。另外,多種藥物同時使用時,應注意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避免增加肝損傷的風險。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有助于保護肝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