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為一種常見疾病,除了中西醫等各種治療方式,醫武結合的治療方法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現基于形意拳的理論核心,化形于山西支派的拳法特色,擬眩暈功法處方一則,意求豐富治療手段,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多元化的幫助。
眩暈,在現代醫學體系中屬于前庭功能障礙。目前越來越多的醫家、學者認識到武術之于疾病不僅可“防”亦可“治”。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其創立之初名為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故在練習過程中秉持“用意不用力”的宗旨。
本方中各功法均取坐位。準備一圓凳,四周無椅背阻擋,底部無滑輪,需支撐平穩,坐于其上應感雙腳扎實著地、雙腿自然放松。動作重復次數取9及9的倍數,通常建議選擇9、27、36、54、108等,下文即以36次為例。本方功法從發力到內涵,均有循序漸進之意,層層遞進,具體功法如下:
預備式
正坐:坐于圓凳之上,不偏不倚,保持脊柱正直無過伸,雙足底平穩著地,雙手手心向下,按于大腿面之上,四肢自然放松,雙目向前平視。
調息:摒除雜念,呼吸通暢,鼻吸口呼,均勻深長。
功法一 推丹田
意為氣的募集與喚醒
起式:雙手掌側相對合于腹前,掌根與丹田呼應,四指指向正前方。保持兩掌面貼合,自腹前勻速抬舉兩臂,同時伴鼻均勻吸氣,直至掌根與百會(位于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呼應,四指指向正上方,停頓3秒;隨后保持兩掌面貼合,兩臂勻速下落,同時伴口均勻呼氣,直至兩掌歸于原位。
推拉:兩手自掌根至指尖逐漸分開,與腹壁貼合,兩肘后拉使兩掌自前腹輕擦滑動,拉至左右側腹,以掌根將要抬離身體為限;隨后兩掌自左右側腹推回前腹,并再次掌心相對合于腹前,同起式。如此往復一次計數為1,重復36次,在此期間口齒微合,均勻呼吸即可。最后一次兩掌合于腹前時,調息,同時兩手緩緩分開,回落,掌心按于兩大腿面之上,功法一結束。
注意事項:在重復動作過程中,意在掌根,動作為掌根所領;不必過于用力擠壓腹部,兩掌與腹壁有粘連之意、掌根有推動之意即可。動作結束后可有小腹微熱、微脹之感,腸鳴可增加,或有排氣。
功法二 叩風池
意為疏調膽經之氣
起式:雙目輕閉,頭微低,兩掌心覆于兩耳上,兩掌后旋,四指指向后方,內勞宮(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指尖處)與聽宮(位于面部,耳屏正中與下頜骨髁突之間的凹陷中)相對,掌根與面部輕貼,手指自然分開、彎曲,輕輕環抱于后枕部,兩食指位置基本覆于左右風池穴之上。
輕叩:以掌根為軸,兩手似扇做小幅度開合運動,使食指勻速叩擊風池,計數36下。隨后睜眼、抬頭,兩手回落至腿面上,調息,功法二結束。
注意事項:該動作支點為掌根,掌心不宜將外耳道壓實以至動作僵硬、耳部不適;除食指外,其余四指隨之自然擺動即可,可自然叩擊到后枕部及頸部。動作過程中可有口齒生津,待結束后自然吞咽即可。
功法三 開耳門
意為疏導三焦之氣
起式:兩手放松,手指微彎,五指自然分開,拇指指腹按于左右耳門(在面部,當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后緣,張口有凹陷處),小指指尖按于左右攢竹(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其余三指自然分布于前額,起支撐作用。雙目輕閉,兩肩放松,兩肘自然下垂。
按揉:雙手五指吸定,稍用力,以肩為軸,十指帶動面部肌肉做整體轉動按揉;同時,以第一掌指關節為軸,大拇指在耳門穴處做轉動按揉。轉動1圈計數為1,順時針轉動36圈后,逆時針轉動36圈。
疏導:按揉結束后,雙目緩緩睜開,拇指自耳門向耳后滑動至乳突部,其余四指保持相對位置不變,隨之向后滑動(指腹可經過額、頂、顳),重復3~6次。隨后雙手回落,調息,功法三結束。
注意事項:在該動作中指腹要對皮膚、肌肉有一定的壓力,但不宜用力過大導致手臂、手指僵硬。
功法四 拍百會
意為震蕩諸陽之會,提振陽氣
起式:左手掌心向下按于大腿面之上,盡可能向膝靠近,以身體保持中正、左臂無明顯牽拉感為度。右臂自體側緩緩抬起,自然彎曲,右手掌心向下距頭頂10厘米左右,與百會穴相呼應,四指保持并攏,拇指自然伸直,全掌自然柔韌,雙目輕閉,口齒微合。
拍打:以右肘關節為軸,小臂整體運動,以并攏的四指為接觸面,腕關節及各掌指關節保持自然柔韌,四指似鞭尾甩至百會,勻速拍打36下。隨后右手回落,掌心向下按于腿面,調息。左右交替,依上述要領再行左手勻速拍打36下。左手回落,調息,功法四結束。
注意事項:在拍打過程中,以肘為軸,其他各關節自然柔韌,只建立一個通路,使意達四指;肌肉關節應較為放松,不宜用力過大。
功法五 搖首尾
意為交通陰陽,通調任督二脈之氣
起式:腳尖著地,腳跟踮起,雙手掌心向下按于膝上,百會上領,會陰下沉。
搖動:腳尖與地面吸定,掌與膝吸定,臀部與圓凳吸定,以會陰為支點,百會為動點,上半身為一整體做劃圈式搖動,搖動1圈計數為1,先后按順時針、逆時針各搖動36圈。隨后身體歸正,腳跟落下,調息,功法五結束。
注意事項:搖動過程中,不必追求傾斜角度過大,脊柱不可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