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城\"建設中,澳門公立和私立高校之間應如何協同發展、優勢互補?請談談您的觀點或建議。
校長博士:在大學城建設中,澳門公私立高校應當協同發展、優勢互補。公立與私立院校同屬高等教育體系,應當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協同發展格局?,F在政府正採取分階段推進策略,在首階段公立高校先行的同時,為後續多元主體參與預留空間。
在優勢互補方面,公立高校可發揮基礎研究和學科建設優勢,私立高校則可展現機制靈活、反應快速的特色。雙方可以在課程開發、師資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深入合作,形成協同效應。同時應當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教學設施、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硬件資源,以及師資、課程、研究成果等軟件資源的共享共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龐川副校長:我認為在大學城的發展當中,確實需要重視公私立高校的協同發展問題。協同發展,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也就是錯位發展。我們不要一窩蜂地去搞同一個項目,這樣會形成惡性競爭,爭搶人才和資源。那應該怎麼做呢?建議如下:進入大學城的澳門各大學,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色進行錯位發展,有關當局發揮好協調的功能。這樣才能帶來高水平的科研圈隊,創造出高水平科研成果。這樣亦有利於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對大學進行選擇。
我認為,我們的這個大學城和傳統意義的大學城應不一樣,比如廣州和深圳的大學城,他們是每個學校在一起而已。現在我們這個大學城,建議圖書館、餐廳、體育設施等資源共享,然後發揮各自的特色和優勢。
中西創新學院仲偉合校長:大學城建設中,澳門公立與私立高校應摒棄同質化競爭,構建“定位差異、資源互通、功能互補\"的協同發展格局,應從學科分工、資源分享、人才培養三個層面入手,形成“生態共生\"的發展模式。
一、構建梯次分明的學科分工體系。
公立高校與私立高校應根據自身定位,在學科佈局上形成互補。公立高??蓚戎鼗A研究與戰略學科,私立高校則聚焦應用技術與產業對接,形成“基礎研究一應用開發一產業轉化\"的完整鰱條。如在數智科技領域,公立高校專注於人工智能演算法、量子資訊科學等基礎研究,私立高校則側重區塊鰱工程、虛擬實境技術等應用開發;在生物醫藥領域,公立高校負責基礎醫學研究,私立院校則承擔臨床資料的語言服務支援,說明科研成果轉化為多語種的國際標準。這種分工模式避免了重複建設。
二、創新資源分享的市場化機制。
應建立“公立高校技術平臺 + 私立高校產業通道\"的聯動模式,通過利益共用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在教學資源方面,建立“課程資源分享聯盟”,公立高校的優質通識課程通過數字平臺向私立院校開放,私立院校的實踐課程則向公立高校學生開放選修。此外,建議設立“澳琴高校設備共用基金”,對共用率高的設備給予維護補貼,提高大型儀器的使用效率。
三、打造分層協同的人才培養體系。
公立高校與私立高校應在人才培養上形成“金字塔\"結構。公立高校側重學術型人才培養,私立高校則強化應用型、複合型人才輸出,通過學分互認、課程銜接等方式實現人才培養的貫通。在學分互認方面,我們建議推行“學分銀行”制度,私立院校的實踐課程學分可轉換為公立高校的選修課學分,公立高校的理論課程學分也可轉換為私立院校的專業基礎學分,通過該制度實現跨校選課。此外,建議聯合公立高校開展“聯合畢業設計”,學生組成跨校團隊,由雙方教師共同指導,結合澳門的產業需求進行研究。
四、建立協同發展的保障機制。
為確保公立與私立高校的協同有序推進,建議成立“澳琴高校協同發展聯盟”,負責制定協同規則、恊調資源配置、評估合作效果等。聯盟可設立“協同創新基金”,對跨校合作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同時,建立“校長定期磋商機制”,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就學科建設、資源分享、人才培養等問題進行溝通協調,及時解決合作中的困難。此外,建議引入協力廠商評估機構,對高校協同發展的成效客觀評價,評價結果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促進協同機制的持續優化。公立與私立高校的協同發展,本質上是澳門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發揮各自優勢,形成 \"1+1gt;2\" 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