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大力推動網信事業高質量發展,以網絡強國建設新成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大力推動網信事業,統籌協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重大問題,形成了內涵豐富、科學系統的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把握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探索有效的創新路徑,為學生更好成長保駕護航。
一、融媒體發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融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依托數字網絡技術發展形成的新型傳播形態,融媒體在拓展教育空間、革新教育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其影響主要體現在積極與消極兩個維度。
(一)積極影響
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大數據等技術的創新迭代,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時空局限,推動教育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其一,憑借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與強互動性特征,融媒體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注人技術動能。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借助網絡平臺,創新教育方法、優化教學手段,通過在線互動、實時反饋等方式增強課堂交互性,顯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其二,信息傳播的多元化促使思政育人方式不斷豐富,在線課程、互動教學游戲、虛擬仿真實踐等新型教育形式的應用,使教學過程更具生動性與感染力,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此外,在融媒體生態中,學生兼具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雙重身份,接觸正面新聞報道及先進事跡傳播,有助于培育其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強化價值引領效能。
(二)消極影響
網絡信息技術傳播的廣度、速度與深度的顯著變化,對現有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也形成了一定的沖擊。一方面,網絡空間的虛擬性與信息傳播的復雜性,加大了不良信息的滲透風險。盡管大學生心智發展日趨成熟,但因社會閱歷與經驗不足,他們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較弱,易受錯誤思潮、低俗內容等不良信息的誤導。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過度依賴網絡獲取信息,存在網絡使用成癮傾向,這不僅嚴重影響了他們學業發展與身心健康,還可能導致他們出現認知能力退化、現實社交障礙等問題。此外,網絡安全意識薄弱導致大學生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增加,威脅個人信息安全與合法權益,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難題。
二、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近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青少年網民規模迅速增加。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從1997年的62萬人增長至2024年的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升至 78.6% 。與此同時,融媒體時代帶來的技術進步增強了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實時互動性,并推動了內容的個性化定制,極大擴展了信息受眾群體。在此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現以下三大特點。
(一)互動性顯著增強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教育主體間缺乏有效互動。而在融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突破單向傳輸的局限,形成雙向乃至多向的互動交流格局。大學生借助各類網絡平臺,不僅能夠廣泛獲取多元知識信息,還能深度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從而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他們可在網絡空間自由表達觀點、參與熱點討論、監督社會現象并提出批評建議。這種互動性的轉變,不僅革新了信息傳播模式,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僅承擔理論知識傳授職責,更要注重引導大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培養其成為新時代優秀青年。
(二)教育形式愈發多樣
融媒體時代,信息來源的多元化催生出豐富的教學形式,慕課學習、云課堂、視頻教學等新型教育模式不斷涌現,打破了傳統課堂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重構了“教與學”的時空格局。這些多樣化的教育方式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方面,能夠有效激發大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其自主學習習慣,拓寬其知識視野,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多元教育形式的融合,也為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創造了基礎條件。
(三)虛擬特征逐漸凸顯
在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以真實身份,通過現實場景進行面對面交流。進入融媒體時代,教育形態發生深刻變革。其一,教育主體呈現多元化與虛擬化特征。教育者不僅包括傳統的線下授課教師,還擴大到由數字化技術構建的虛擬教學角色,虛實交融的教學場景普遍形成。其二,受教育者突破線下課堂的物理限制,借助手機、電腦、平板等終端設備,實現“無邊界”的學習和體驗。此外,在網絡空間中,大學生基于生活或學習的共同志趣,將現實社會關系延伸至虛擬網絡環境,進一步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界限,這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計、方法創新及價值引導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堅守育人陣地,精準把握教育切入點
融媒體時代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突破傳統思維局限,主動遵循數字化傳播規律,樹立互聯網思維,將新媒體平臺的應用深度融入育人全過程,通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空間的融合,切實提升育人工作的時代適應性與實際效能。高校需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守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精準定位教育切入點。高校要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主線,緊密結合融媒體內容與時代發展趨勢,依托融媒體宣傳矩陣優勢,聚焦師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充分發揮融媒體平臺在宣傳便捷性與資源共享度方面的優勢,與新聞媒體形成宣傳合力,通過多維聯動,高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構建思政育人矩陣,凝聚協同育人合力
高校應充分發揮融媒體的綜合效能,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線”,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模式,主動發揮主觀能動性,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不同平臺資源,優化組織結構,構建全面且高效的思政育人矩陣。在實踐過程中,高校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有機融合,實現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大數據技術的協同應用,促進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個層級的聯動,從多維度、全方位、寬領域的教育視角出發,構建完善的思政育人矩陣,形成強大的協同育人合力。
(三)強化協同聯動,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需打破單一主體、封閉場域的限制,構建“校內一校外、線上一線下、家庭一社會”多維聯動的協同育人體系。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凝聚思想共識、創新工作機制,打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從“獨角戲”向“交響樂”轉變。具體而言,高校需構建“校內協同—校地聯動一家校共育”的“三位一體”協同機制。其一,實現校內協同。高校應強化校內跨部門協作,成立專項工作專班,打破傳統工作壁壘,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整體高度。其二,深化校地聯動。充分利用網絡直播模式,建立校友會,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邀請企業負責人、優秀校友開展線上座談會;鼓勵學生前往合作企業實習,推動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其三,推進家校共育。開發家?;有〕绦?,邀請家長參與學生入學典禮、畢業典禮、“云端思政課堂”直播訪談等活動,形成“家庭浸潤—學校引導一社會實踐”的育人閉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發展。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多維度的時代特征與發展態勢。從辯證視角來看,融媒體技術既為思政育人工作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現實挑戰。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秉持創新思維,深刻把握融媒體平臺的技術特性與教育規律,借助精準化教學設計、智能化內容推送和交互式學習體驗,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從而有效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陳薇.融媒體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策略[J].吉林教育,2025(5).
[2]劉佳奇.融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特點及創新路徑[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4).
[3]曾曉輝,朱瓊.融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構建路徑[J].教師博覽,2023(33).
[4]張箴.融媒體語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功能研究[J].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學報,2023(5).
[5]戴興青.融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內生動力培育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9).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