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德教育在醫學教育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關乎醫學生的職業發展、醫療行業進步及“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隨著社會發展和醫療環境變化,傳統醫德教育模式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難以滿足新時代需求。在此背景下,醫德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三進”模式,為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契機。
一、醫德文化的豐富內涵
(一)“生命至上”的生命觀
“生命至上”理念深植于傳統醫德文化,《黃帝內經》中“天覆地載,萬物備悉,莫貴于人”與孫思邈“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的理念,都昭示著對生命的敬畏。近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始終秉承“生命至上”這一原則,并在抗疫實踐中得到深刻踐行。
(二)“懸壺濟世”的行醫觀
歷史上涌現出了眾多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神醫”,他們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為后世樹立了光輝典范。新中國成立后,醫務工作者傳承這一優良傳統,在偉大抗疫實踐中生動詮釋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這與“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行醫觀形成價值共振,既是對傳統醫德的創新發展,又為傳統醫德文化注入了“源頭活水”。
(三) “清正廉明”的名利觀
“清正廉明”的名利觀強調醫者應秉持高尚的道德自律,聚焦于服務社會、救死扶傷的崇高目標,努力將個人價值融入增進人類健康福祉的偉大事業之中。晉代楊泉提出醫者需要具備仁愛、智慧和廉潔的品質,唐代孫思邈也強調醫者“不得恃己所長,而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這些思想都體現了醫者應具備“淡泊名利、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懷。
(四)“承古拓新”的發展觀
醫德文化承載著中國人代代相傳的生命寄托和健康信仰,其發展需要兼顧“承古”與“拓新”。
醫德從本質上看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醫療衛生實踐的產物。我們既要傳承傳統醫德的文化精髓,還要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框架下,結合時代變化進行創新。只有堅持“承古”與“拓新”相結合,才能促進醫德文化與現代醫療需求相適應,進而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醫德教育的顯著特征
(一)人民性
醫德教育中的人民性強調以患者為中心,體現仁愛、關懷、同情、公平和奉獻精神,立足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權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這些都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
(二)內化性
醫德作為醫療從業者內在的深層次思想品質,其與具體的科學知識有本質區別。它更注重從知識積累、實踐體驗與內心感悟等多方面培育,從而促進道德信念的形成。醫德教育的內化性強調醫學生應在社會接觸與實踐中,通過知識吸收、情感認同與價值觀塑造等路徑,融合醫德理念與原有信念,構建成熟醫德體系,逐漸將職業道德規范內化為個人醫德觀,從而指導未來醫療行為。
(三)多端性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醫德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強調教育過程應采用多元化路徑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即“因材施教”。這種多端協同的創新實踐,不僅契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更為全球醫學倫理教育提供了中國方案。
(四)實踐性
醫德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遵循“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規律,具有鮮明的自身認知特征一醫者的道德判斷往往源于臨床情境的親身體驗。在實踐中,醫德可能因正面經基金項目:河南省衛生健康委2023年度河南省中醫藥文化與管理研究項目(編號:TCM2023028)
作者簡介:趙煥東(1971—),男,河南中醫藥大學黨委統戰部部長,研究方向為中醫腎病學、高校黨建;蔡麗娜(1989—),女,河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醫醫史文獻;(通信作者)白雪玲(1982—),女,河南中醫藥大學國有資產管理處講師,研究方向為臨床醫學、高校黨建。
驗而強化,也可能因負面挑戰而削弱。醫學生可以通過系統的醫德教育和實踐鍛煉,逐漸形成良好的醫德品質。《中國醫學教育發展報告(2022)》顯示, 85% 的醫學生職業價值觀轉變發生在臨床實習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第一次由課堂走向臨床,開始將品質轉化為行動,他們關心患者、耐心傾聽訴求,從而用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為患者服務,真正開始理解醫學人文關懷本質。
三、“三進”模式視域下醫學生醫德教育現狀分析
(一)德育責權有待明確
在醫德教育中,專業教師、兩課教師和臨床教師的職責劃分不夠清晰。專業教師側重專業知識的傳授,易忽視醫德教育的重要性;兩課教師的教學與醫學實踐脫節,難以將醫德教育生動化;臨床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對醫德教育職責履行不充分,進而影響醫德教育的系統性和連貫性,教育效果欠佳。
(二)德育載體有待優化
當前,醫德教育載體較為單一。教材內容較為陳舊,與現代醫學發展和社會需求脫節。教材中多為理論闡述,缺少實際案例,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傳統醫德與現代醫學倫理結合不夠緊密。加之,課程設置以醫學倫理學為主,內容枯燥,缺乏互動性和實踐性,學生難以在真實醫療環境中體驗和感悟醫德,影響醫德教育的實效性。
(三)德育氛圍有待加強
部分醫學院校和醫療機構過于注重醫學知識和技能傳授,忽視了醫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時,醫德考評機制執行不力,存在形式主義現象,無法有效發揮激勵和監督作用。此外,社會監督機制不夠完善,患者監督渠道不暢,導致一些醫德問題難以被及時發現和糾正,不利于良好醫德氛圍的形成。
(四)德育對象積極性有待調動
部分醫學生對醫德教育的認知和重視不夠,認為醫德教育只是理論學習,與實際醫療工作關系不大,內在的學習動力不足。醫德教育實踐平臺有限,內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參與度低,出現知行脫節的現象,課堂所學難以在實踐中得以踐行。此外,對于在職醫務人員的醫德繼續教育關注不夠、投入不足,難以滿足其職業發展的需求。
四、“三進”模式視域下醫學生醫德教育創新探索
(一)醫德教育“進教材”
一是立足中醫藥學科特點,結合中醫藥特色及現代醫學倫理,編撰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的教材。教材內容應全面涵蓋中醫藥傳統醫德精髓,融入現代醫學倫理原則、法律法規以及醫患溝通技巧等內容,確保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二是增加豐富生動的醫德案例。縱向選取歷代名醫典范,橫向剖析現代醫療糾紛典型案例。同時,開發中西醫結合診療中的倫理困境模擬案例,通過PBL教學法引導學生掌握倫理決策能力。
三是深入研究新時代醫德核心內容,梳理其與傳統醫德的聯系與區別,優化教材結構,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教材普及率。
(二)醫德教育“進課堂”
通過在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專業課程中融入醫德教育,系統講授醫德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教師可以采用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輔以多媒體課件、視頻等現代化手段,增強教學效果。同時,利用校報、廣播、互聯網等平臺宣傳推介優秀醫德文化,營造良好氛圍。此外,還可以組織醫學生參與社區義診、健康宣教等志愿活動,在臨床見習和實習中強化醫德實踐,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定期舉辦醫德主題演講、征文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營造濃厚教育氛圍。
(三)醫德教育“進頭腦”
在理論認知層面,通過將醫德教育融入思政課程及醫學倫理課程,系統講授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醫德內涵;講好“名家”故事(如吳孟超院士的事跡),激勵學生見賢思齊。
在實踐培養層面,采用“三段遞進”培育機制,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義診等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學生關愛患者和服務社會的人文意識。
在臨床實習前開展醫德醫風教育動員會,宣講職業道德準則,并要求帶教老師以身作則,結合臨床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職業道德觀和價值觀。
定期組織在職醫生參加醫德醫風繼續教育,邀請專家宣講生動案例,同時健全完善醫德考核及獎懲機制,將醫德表現與職稱晉升、評優評先關聯,定期通報違規案例,引導醫生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
新時代醫德教育通過“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三進”模式,構建理論一實踐一內化的育人閉環,打破了傳統的說教模式,推動醫德教育從知識傳遞轉向行為養成。該模式有效提升了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為“健康中國”的建設提供了強有力支持。未來,應持續完善“三進”模式,創新教育理念與方法,加強師資建設,優化資源配置,為培養高素質醫務工作者奠定基礎,推動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曲曉禹,王爽.新時代背景下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4(24).
[2]衣志爽,尚曉歧,苑新新.醫學生醫德教育的現狀分析及改進策略[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4(6).
[3]顏彥,曹錫康.醫德文化融入醫學生教育路徑初探[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24(3).
責編: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