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學科邊界日益模糊的發展趨勢下,通過交叉融合培養模式推動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深層次意義。本文闡述了加強研究生交叉融合培養的必要性,提出了推進研究生交叉融合培養的路徑,并結合鄭州大學在研究生交叉融合培養方面的實踐與探索進行了分享,以期為研究生交叉融合培養提供借鑒。
一、推進研究生交叉融合培養的必要性
交叉融合的培養模式,一方面可以打破學科壁壘、孕育創新突破。傳統學科分類體系已難以應對復雜科學問題和社會需求,而交叉融合能匯聚多學科視角,形成“ 1+1gt;2 ”的協同效應。例如,北京大學力學學科通過與其他學科的滲透,支撐了國家重大工程技術攻關,展現了學科交叉的開拓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養面向未來的復合型人才的必經之路。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核心是人才質量競爭。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的學生,既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又擁有跨領域思維,能夠適應技術快速迭代的挑戰。例如,中國計量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通過學科交叉,培養出一批可以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的高素質人才。再者,交叉融合培養也是服務國家戰略、驅動產業升級的需要。從新能源材料到醫工交叉領域,都是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導產業,也是需要交叉融合人才的領域。
二、推進研究生交叉融合培養的策略
在明確了交叉融合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具體落實研究生交叉融合的培養過程就顯得更為重要。這需要從以下幾個環節人手:(1)重構課程體系,搭建跨學科平臺,設立跨學科課程群,優化課程結構。例如,計算機專業通過課程群教學強化學科聯系,促進信息學與前沿技術的融合,打造“交叉協同”的師資隊伍;(2)引進具有交叉背景的學術帶頭人,保證學科融合的深度與廣度,鼓勵青年教師參與跨學科項目,組建多學科導師團隊。例如,“交叉協同”農科培養模式中,導師團隊打破單兵作戰傳統,形成協作性科研生態,深化產學研融合,推動成果轉化;(3)對接行業需求,設立特色研究方向。如新材料學院基于材料基礎學科建設,直接服務新能源產業發展;(4)聯合企業開展攻關項目,將論文寫在生產一線。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需強化職業導向,避免培養目標趨同化;(5)營造自由開放的創新環境。通過學術交流會、跨學科論壇等激發頭腦風暴,建立彈性評價機制,鼓勵“非常規”研究,包容探索性失敗。

三、鄭州大學的實踐與探索
鄭州大學作為河南地方高校的領頭羊和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數量都居于國內前列的高校,在注重本科生教育的同時,在碩士研究生教育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近年來,基于洛陽產業研究院建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體制和機制,鄭州大學在2021年就率先開展了研究生交叉融合的培養和實踐,強化頂層設計,將交叉學科納入學科建設規劃;完善激勵機制,打破院系資源壁壘,推動學分互認、項目共享;擴大產教合作,借鑒全球頂尖高校交叉學科經驗,如MIT的實驗室模式,構建了研究生產教融合的培養方案和實驗室,產生了良好的實踐效果。這種模式被青島科技大學、河南工業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等單位借鑒和推廣,獲得了2024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學科交叉融合是教育回應時代呼喚的必由之路。讓我們以“深耕科研根基,勇攀創新高峰”的信念,共同構建“交叉、協同、開放、共享”的研究生培養新生態,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貢獻智慧與力量。
作者系鄭州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鄭州大學原正校級副校長。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基于現代制造的跨學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2021SJGLX003Y)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責編: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