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環節在于立德樹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師應深刻把握新時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將價值引領與教書育人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
一、德語語言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德語語言學是高校德語專業面向三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核心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語言意識,促進其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然而,該課程的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強,與其他課程相比,缺乏形象生動的教學表達和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與此同時,在傳統的德語語言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仍采用以講授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難以調動。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難以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語言現象分析等問題。針對這一現狀,打破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深化學生的語言認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已成為德語語言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新要求。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德語語言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德語語言學課程開設于德語專業三年級上學期,課程周期為16周,共計32課時。課程以王京平教授所著的《德語語言學教程》為核心教材,教學內容劃分為八個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安排4課時。基于德語語言學課程的特點、性質及教學需求,課程思政改革的具體實踐路徑如下:
(一)樹立先進的德語語言學課程教學理念
一方面,應改變長期以來“德語語言學課程教學就是單純地培養學生的語言學認知能力和引導學生掌握語言學相關理論知識”的認知誤區,樹立先進的課程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另一方面,教師在講授涉及中國文化的相關教學內容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引導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二)挖掘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點
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從德語語言學專業知識中提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球視野等相關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自然融入教學內容。為此,教師積極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梳理,共挖掘出十六個思政元素融合點,并將其自然融入教學大綱和教案。例如,在課程開篇第一章《緒論》中,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本質特征,即客觀性、系統性和清晰性。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辯證性思維。當教師在介紹語言學的任務(觀察、描寫和解釋)時,應做好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學家尊重客觀事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與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又如,在第七章《詞法學》中,通過漢德構詞法比較,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漢語構詞的獨特魅力、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到漢語豐富靈活的構詞方式,從而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理性的漢語漢字觀,使他們更加珍視母語文化,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三)改革教學方法,構建思政教學平臺
鑒于德語語言學課程理論性強、抽象程度高,學生普遍反映課程學習難度較大,自身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深入,且課后容易遺忘。加之傳統的課程教學多以教師單向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學效果不夠理想。針對這一現狀,為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程負責人在“厚山學堂”網絡教學平臺建設了德語語言學在線課程(作為德語專業一流課程建設內容),同時采用慕課和翻轉課堂相結合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應用于課程思政改革實踐。具體而言,課前,學生在線自主學習;課中,教師面對面講解重(難)點知識、組織學生討論、滲透思政教育;課后,教師線上開展反饋評價。通過這三個環節,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全過程。在此過程中,課程組教師同步完善討論、交流與持續學習機制,從而保障課程思政改革順利進行。
(四)強化實踐環節,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
強化實踐環節,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語言學相關理論對語料和實際語言現象進行科學調查與分析,使學生掌握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得出合理結論的能力,提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理性創新思維,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語言學觀念。同時,加強課外實踐,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用德語講述河南故事”等活動,制作一系列介紹河南文化的德語視頻。這些實踐不僅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德語表達能力,還擴大了河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實踐成果。例如,德語專業2021級兩名學生在2024“外研社·國才杯”“理解當代中國”全國大學生外語能力大賽中分別獲得省級一等獎和國家級銅獎;2022級一名學生在“講好河南故事”外語演講大賽中榮獲省級三等獎。除此之外,學生團隊還通過研究德語中的漢語詞匯,分析了中德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狀,并針對如何進一步深化與德國卡塞爾大學的文化交流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總之,通過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融人競賽和學術交流,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德語的理解,提升了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增強了運用德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
(五)引入多元評價方式,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學生的德語語言學課程學習不僅需要掌握語言學知識,還要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精神修養。為考查學生的思政素養(如團隊合作精神、文化理解力、社會責任感等),同時綜合評價學習過程和結果,課程負責人構建了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將思政目標納人課程考核范圍。評價指標除傳統考試成績外,還包括課堂表現、小組作業、項目實踐等。例如,小組作業重點考查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協作精神;筆試要求學生運用語言學理論闡釋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口語考試要求學生運用德語講述一則中國歷史故事。這種多元化考核方式激勵學生將思政元素融入日常學習與考試,確保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實現價值觀內化。為更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課程負責人將單一的教師評價調整為師生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方式,即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生生互評。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能夠從多個維度衡量學生的綜合表現,使評價過程更加科學、全面、公平和民主。
三、結語
歷時兩年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德語語言學課程思政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此過程中,教師重新梳理了教學大綱,明確了各章節的思政目標,深入挖掘并融人思政元素,編寫了配套的思政融合教學資料,建立了涵蓋中德文化、歷史、社會、科技等多領域的課程思政案例庫。同時,借助“厚山學堂”網絡教學平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這一教學模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引入的多元評價方式獲得了學生的高度認可。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顯著提升,他們普遍反映改革后的課程“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思政內容的融入更是加深了他們對德語語言學的理解。德語語言學課程思政改革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脫節的局面,通過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結合,向學生展示了語言學習和人生啟迪的雙重魅力,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搭建了廣闊平臺,也為河南省其他高校德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總之,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高校持續探索與創新。未來,課程負責人將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點,打造更加生動鮮活的教學案例。
參考文獻:
[1]范黎坤.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基礎德語”為例[J].外語與翻譯,2021(3).
[2]俞潔瓊.大學德語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4).
[3]周婷.高校德語教學構建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分析:以“基礎德語”為例[J].大眾文藝,2024(22).
[4]劉齊生.《德語專業本科教學指南》與德語專業的學科轉向[J].外語學刊,2020(5).
責編: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