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的奮斗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大學生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關鍵群體和重點對象,這為推動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提供了有利條件。發揮其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能夠幫助大學生有效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增進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對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認同、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論認同,以及對中國共產黨人深厚的為民情懷和歷史擔當的情感認同。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將黨史學習教育融人思政課日常教學,引導大學生堅定崇高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導大學生將黨的百年奮斗精神付諸實踐,還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一、當前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各高校掀起了黨史學習教育熱潮,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部分高校普遍存在“重大型輕小微、重突擊輕日常”的現象,主要體現在育人體系、教學方式、體制機制、資源整合四個方面。
(一)育人體系融人不足
部分高校將黨史學習教育視為“階段性任務”或“理論課程補充”,未能將其有效融入學校整體育人體系。例如,在選課制教學(如歷史組和物理組交叉選課)中,針對不同學科、專業學生的差異化育人方案設計不足。同時,由于經費緊張、組織困難等問題,班級實踐教學難以順利開展,教學也多拘泥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的封閉循環,導致教學效果欠佳。
(二)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相關數據顯示,當前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普遍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這種“填鴨式”教學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課程教學成效和學生學習質量。同時,部分思政課教師面臨職稱晉級壓力,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精力分散導致他們對黨史學習教育不夠重視,未能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時政熱點有效結合。
(三)體制機制不夠健全
當前,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考核評價體系不夠科學。例如,部分高校思政課側重于理論知識考查,對于那些擅長知識記憶的學生而言,他們只需要通過短期“突擊復習”即可在考試中取得較好成績,無法有效反映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與思想道德品質。同時,在試卷評分環節,部分高校要求教師嚴格按照統一參考答案批閱試卷,評分靈活性不足,難以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導致思政課被貼上僵化、教條的標簽。
(四)資源整合不夠充分
首先,專業師資力量不足。黨史學習教育目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類,重大項目)(編號:2024AH040301);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計劃項目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項目(編號:sztsjh-2024-6-19);安徽省高校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類,重點項目)(編號:2024AH052364)
作者簡介:方玲燕(1988—),女,安徽警官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教育。
前主要由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共同承擔,部分教師自身理論功底薄弱,對黨史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其次,社會力量參與度低。缺乏與黨史專家、老黨員、革命后代等“銀發師資”的常態化合作,尤其是對口述史、現場教學等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夠充分。最后,資源挖掘利用不深入。對地方紅色資源(如革命遺址、紀念館、黨史人物故居舊居等)的利用多停留在“一次性參觀”層面,缺乏深度挖掘闡釋和常態化的黨史專題研修與實踐調研。
二、推進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的實施路徑
推進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應通過完善育人體系、健全體制機制、創新方式方法、促進資源整合等舉措,不斷提高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
(一)強化頂層設計,完善育人體系
高校在制定發展規劃時,應強化頂層設計,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重要性。例如,可成立黨史學習教育青年講師團,以專家宣講、專題讀書班、中心組學習、主題班會、主題黨日活動、課堂教學等多種形式,扎實推進黨史學習入腦入心入行。同時,高校黨委書記、院長等領導班子成員應深入業余黨校、聯系班級,集中開展黨史宣講活動,向師生講述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和歷史性貢獻。此外,積極開展青年教師課程思政說課比賽和黨史說課比賽,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夯實“第一課堂”,健全體制機制
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第一課堂”的核心地位,將黨史學習教育貫穿日常課堂教學全過程。例如,高校思政課教師可圍繞時政熱點,精心梳理和整合教學內容,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教學有機結合。一方面,在課上運用AI等現代信息技術,打破教學時空限制,拓展教學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在課下選取適配的紅色資源供學生進行隨時學習,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營造濃厚的黨史學習氛圍,為思政課教學提供有效支撐。同時,加強制度保障,如在崗位設置、工作量認定、職稱評審、職務普升等環節,充分考慮思政課的核心地位和特殊性,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三)用好“第二課堂”,創新方式方法
充分利用各地區豐富的紅色資源,豐富黨史學習教育內容,將“書本學習和現場教學相結合、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貫通”,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方式方法。深入挖掘各地區富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革命紀念館等資源,將其打造成黨史學習教育的“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前往革命博物館、烈士陵園等地參觀學習,重溫革命戰爭的崢嶸歲月,引導學生在實地實景中感悟思想偉力,汲取奮進力量,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例如,開展“重走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路線”“重溫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等主題學習活動,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效果。
(四)強化協同育人,促進資源整合
加強高校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明確各部門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職責和分工,凝聚黨史學習教育合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例如,教務部門負責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學生工作部門負責組織實踐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科研部門負責黨史研究和學術支持等。同時,強化校內外資源聯動,做好“校內校外”協同融合,主動與地方黨史研究室、紅色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等建立合作機制。此外,積極邀請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到校授課或舉辦講座,既要邀請黨史專家深入講解、革命前輩親身講述,又要組織校內教師有針對性地宣講,從而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說服力,真正讓學生愛聽、能信、真服。
三、結語
推進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應挖掘和利用革命精神與紅色資源,讓學習過程更加鮮活生動、富有感染力,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應堅持深耕細作,深挖紅色資源內涵,深化地方黨史研究成果,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豐富素材。此外,應引導學生在觸摸歷史、感悟精神的過程中,深刻領會黨的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
[2]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0-06-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6/30/c_1126177651.htm.
[3]孫赫澤,婁淑華.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與目標理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9).
[4]張雷,李美娜.黨史進校園:價值意蘊、四維探析、實踐路徑—基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實踐探索[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6).
責編: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