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及其形成要素解析
(一)概念
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力隨科學技術進步而發展,始終受科學技術驅動。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任務。新質生產力,是指在知識經濟時代,依靠知識、技術和創新等要素形成的先進生產力形態。
(二)形成要素
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科技自主創新為核心特征,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首先,勞動者素質提升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基礎。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現代經濟對勞動者的要求不斷提高,勞動者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還需具備復雜的技術能力和創新思維。通過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提升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可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人力保障。其次,勞動資料的優化對新質生產力水平有直接影響。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推動生產設備和工具不斷更新換代,智能制造設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設備等新技術設備的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質量。再次,勞動對象的優化也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因素。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提升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是實現勞動對象優化的重要途徑。同時,科技自主創新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核心要素。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提升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支撐。最后,制度環境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制度環境能夠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支持,同時在資源配置、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激勵、市場秩序維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二、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實意義
(一)為推動勞動技能適配提供動力源泉
一方面,職業教育憑借特有的實踐性和針對性教學模式,能夠迅速響應市場需求,培養出一批批適應新技術、新工藝的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職業教育通過與企業合作,實現教育教學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具體而言,職業院校根據企業需求動態調整課程設置,邀請企業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過程,確保學生所學即所需,所學即能用。
(二)為加強新型工業化提供內驅動力
首先,職業教育通過設置與新型工業化緊密對接的專業和課程,培養大量掌握先進技術和工藝的專業人才。其次,職業院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不僅能推動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還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最后,職業教育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國際化人才支持。
(三)為加快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一方面,職業教育通過提升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效益提高,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和失誤,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教育,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為社會效益的實現奠定基礎。
三、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行動策略
(一)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方面,結合職業院校發展現狀、核心問題與現實需求,特色化探索“新質生產力 + 職業教育”新模式,以點帶面推進新質生產力在職業教育中的創新應用。另一方面,通過加強頂層設計,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需提及的是,頂層設計應涵蓋政策制定、制度保障、資源配置等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研究”(編號:2024-ZDJH-262);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立項項目“數字化背景下楊靖宇精神融入地方職業院校思政課的理路分析與實踐探索” (編號:2024SJGLX1029)
作者簡介:軒艷(1988—),女,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方面,確保職業教育各環節協調統一、科學合理發展。同時,還應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估體系,通過科學的評估機制保障職業教育質量與成效。
(二)建設高水平現代化師資隊伍
一方面,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和教育理念培訓,通過組織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培訓班和研討會,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培養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敬業精神的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通過師資培訓、校企掛職、技能大賽等形式,提高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鼓勵和支持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將最新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轉化為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
(三)提質升級實習實訓平臺
實習實訓平臺作為最直觀的生產工具,其科技屬性強弱是區分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的顯著標志。一方面,加大投入,建設高水平實習實訓基地。通過政府投入、企業贊助、校企合作等方式籌措資金,購置智能制造設備、工業機器人、新能源設備等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先進實習實訓設備,不斷改善實訓條件。另一方面,加強實習實訓基地的管理和運行。建立健全實習實訓基地管理制度,明確管理權責和操作規范,確保實習實訓教學有序開展。同時,加強實習實訓的指導和考核,聘請企業專家、行業技術人員擔任指導教師,通過專業指導提高實習實訓質量。
(四)強化專業課程建設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對接技術變革,通過建立課程專題制作(報告)、學期專題制作(報告)和畢業專題制作(報告)制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課程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技術革新、改良、應用能力及創意能力納入考核范圍。具體表現為,一是加強專業課程頂層設計。通過成立專業課程建設委員會,吸納行業專家、企業代表、教育專家等參與專業課程的設計和開發,確保專業課程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同時,結合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動態,及時更新調整課程內容,確保其實用性和前沿性。二是加強專業課程資源建設。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整理優質的教材、教案、課件、視頻等資源,為課程實施提供支撐。三是加強專業課程教學研究。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通過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等,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
(五)推進政校企協同育人
政校企協同育人是職業教育的特色和優勢。要充分發揮政府統籌作用,構建產、城、教、人協調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形成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具體表現為三點:一是整合政、校、企三方資源,發揮產業與教育優勢。由政府引領、高校主導、企業參與,通過政校企協同創新,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結合地方產業發展規劃,深化產教融合,共建“校園 + 產業園、專業 + 產業、實驗室+實訓基地”的混合所有制現代產業學院。二是推動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校企聯合組建師資培養共同體,共商人才培養方案,共定課程體系,共編符合產業需求的校本教材。依托企業生產場地、崗位資源和硬件設施,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三是構建以用為導向、研學用一體的產業學院運行機制。堅持以應用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引導作用,明確產學研用合作重點,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孵化科技型企業,推動產業落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賦能。
(六)提高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職業院校應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通過國際合作,更好地吸收和融合全球創新資源,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國外職業院校、行業組織、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開展教師交流、學生交換、合作辦學、聯合科研等活動,借鑒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經驗,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引進國際先進的職業教育資源,包括教材、課程、技術、設備等,豐富職業院校教學資源,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蒲清平,黃媛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
[2]韓飛,郭廣帥.新質生產力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邏輯、堵點與路向[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4).
[3]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
[4]韓飛,郭廣帥.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實踐堵點與創新路徑[J].職教論壇,2024(3).
[5]張培,南旭光.伴生與耦合: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J].高校教育管理,2024(3).
[6]張志杰,馬嵐.教育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邏輯與路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3).
責編: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