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儒家優秀文化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高校思政課應不斷尋求與儒家優秀文化在理論、內容和價值上的契合點,汲取儒家優秀文化的思想精華,挖掘和闡發儒家優秀文化的時代價值,將儒家的愛國、民本、尚德、大同等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堂,不斷提高思政課鑄魂育人成效。
一、儒家優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可能性
(一)儒家優秀文化的育人價值
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強調,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儒家文化注重道德修養,主張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崇尚愛國氣節,在立志、明德、成才、擔責等方面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寶貴的育人資源。
“厚德載物”的品德修為。《周易·坤卦·象傳》云:“君子以厚德載物”,寓意深厚的德行可容載世間萬物,這一理念在儒家的仁愛觀、學習觀中均有體現。孔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這種仁愛觀滲透著修己安人的品德修為。同樣,在儒家的學習觀中也貫穿著對德性修養的重視。如《論語·學而》所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由此可見,孔子對于“好學”的理解已超越單純的知識本位的學習,更多地指向處事接物的行為態度和對理想人格的期許。
“內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從《禮記·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孟子·盡心上》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再到北宋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儒家思想始終追求的是內在德性修養的完善與外在事業的成功,這正是其“內圣外王”的人生理想。這一人生觀對于當代大學生涵養家國情懷、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勇擔時代重任,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知行合一”的成才方法。儒家極為重視對知行關系的思考,在儒家倫理文化語境中,“知”屬于道德認識問題,“行”相當于道德實踐問題。如“力行近乎仁”(《禮記·中庸》)就將實踐視為道德層面的“仁”,“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則強調了學習之后實踐與應用的重要性。再如,孔子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朱熹的“知行相須”、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等觀點無不彰顯儒家強調知行結合、重視實踐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格,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行動指引。
(二)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親和性
第一,人民立場相契合。孔子倡導“為政以德”(《論語·為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強調君主應以德治國,寬厚待民,順應民意。孟子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主張施行“仁政”,深化了孔子的觀點。荀子則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生動地闡釋了君民關系。北宋程頤提出“順民心為本”,南宋朱熹在從政期間關注民生、踐行仁政儒家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高度契合,對當代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共產黨堅持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正是對儒家民本思想的傳承與發揚。
第二,社會理想相兼容。在儒家構想的大同社會里,“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這是人性本善的復歸。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是一致的,他們在相互成就中獲得愛與幸福”,這種人性狀態與大同社會是極類似的。儒家反對分配不均和財產私有,如“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禮記·禮運》),這與“共產”也是相通的。古往今來,人民大眾為實現大同理想進行了不懈的奮斗,其中蘊含的自由、平等、博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毛澤東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在新時代,大同理想也為中國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其形成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想社會’與儒家‘大同世界’思想的結合和交融”。可見,大同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是不謀而合的。
第三,辯證思維相通。儒家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從“生生之謂易”(《周易·系辭上傳》)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傳》)再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以及北宋張載的“物無孤立之理”等,儒家關于事物發展變化、普遍聯系的觀點暗合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邏輯。在事物發展變化的成因問題上,二者也是相通的。如“一陰一陽謂之道”(《周易·系辭上傳》),“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易緯·乾鑿度》)指出了陰陽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觀點。“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周易·系辭上傳》)則進一步指出了變化的成因正是矛盾雙方的相互作用。由此可見,在關于唯物辯證法的特征及規律等問題上,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也是深度契合的。
二、儒家優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必要性
在全球競爭中,文化因素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儒學傳統已經深入中國人的生命和血脈之中,甚至成就中國人在文化意義上的自我。儒家優秀文化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將儒家思想中“家國一體”的愛國情懷、“以和為貴”的價值觀念、“和而不同”的廣闊胸襟融入思政課堂,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儒家優秀文化,更有助于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穩固我們的文化立場。
當前,部分思政課教師對儒家文化缺乏系統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課程教學只是停留于碎片化的知識灌輸,忽略學生內在的主觀能動性,將儒家優秀文化與思政課深度融合的能力不足,影響了思政課的育人效果。同時,在“互聯網 +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與精神需求面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挑戰,他們更關注就業、前途、利益等現實問題,價值取向往往帶有實用性和功利性。此外,青年一代過度崇尚科技的力量,忽視了文化對于人的精神滋養,對儒家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文化底蘊和積淀薄弱,文化自信亟待提升。
三、儒家優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
(一)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儒家文化素養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認識到扎根于傳統的文化積淀是思政教育的內在必然,提升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是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從思想意識、教學實踐、科研能力三個方面提升儒家文化素養。
第一,提升儒家文化自信。思政課教師要突破學科界限,主動進行跨學科學習、交流,通過加強歷史學、文學等其他學科知識的積累,深人理解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搭建儒家文化知識體系,充分認識儒家文化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價值和地位。要借助儒家典籍、慕課等數字化資源研究和領悟儒家思想,準確把握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闡釋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追求,提升對儒家優秀文化的理解力和認同感。身教重于言傳,言行一致是文化自信最有力的彰顯。思政課教師要踐行儒家“知行合一”的實踐方法,自覺把儒家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家國一體的愛國情懷、自強不息的堅韌品質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用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真正做到身正為范。
第二,提升教學創新能力。將儒家優秀文化融入思政課堂,要避免簡單的知識灌輸,以增強學生對儒家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促進學生認知和行為變化為目的,聚焦社會現實和學生關注點,通過問題啟發、案例討論、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度,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儒家文化,從儒家的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人生觀中汲取人生智慧,實現以文化人。同時,組織教師團隊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觀摩、校際合作、網絡學習、線下培訓等活動,探究符合當代大學生文化訴求的教學規律,選取儒家思想與新時代發展的契合點,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構建儒家優秀文化與思政課有機融合的教學案例體系,定期開展教學評價,分享經驗與不足,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此外,拓展育人場域,提升數字技術的運用技能。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學生常用的社交軟件和新媒體平臺拓寬傳播儒家優秀文化的渠道,并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增強師生的互動性。借助VR、AR、AI等技術打造虛擬文化場景,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第三,建立文化素養評價機制。思政課教師要增強教學與科研協同育人的能力,努力挖掘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契合的育人資源,立足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深入探索儒家優秀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有機融合的路徑,夯實與儒家文化相關的科研基礎,將研究成果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校要將體現思政課教師儒家文化素養的行為納入評價機制,如發表相關論文、出版書籍、創新教學案例、組織相關活動等,并量化加分以形成激勵機制,增強思政課教師傳承和弘揚儒家優秀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能力水平。
(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儒家文化觀,筑牢文化自信
理論性是思政課的顯著特點,要增強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儒家文化觀,筑牢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需將理論與情感、實際和實踐相結合。
第一,理論與情感相結合。思政課要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素材,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儒家優秀文化中的哲學思維、民本思想、崇尚道德、和諧理念、開放包容的精神品質相貫通。通過儒家代表人物的事跡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以自強不息”等名句格言,引發學生對儒家優秀文化的情感與價值產生共鳴,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思政課的情感溫度。
第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要與學生專業特點、認知需求相匹配。教師要把握當代大學生的關注點和心理規律,將儒家優秀文化中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修已安人的道德品質等融入課堂,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就業、生活等方面的困惑。在社會多元文化并存的當下,要運用儒家優秀文化中兼容并蓄、天下大同的寬廣胸懷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多元文化,彰顯教學內容的民族風格和氣派,提升學生對外來文化的鑒別力,緩解并消除錯綜復雜的網絡信息對其價值觀念的沖擊,引導他們自覺將儒家優秀的價值觀念轉化為內心的道德律令、信念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文化認同,實現從知識到思想再到行為的轉化。
第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指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與儒家倡導的“知行合一”理念異曲同工。為提升大學生儒家文化自信,還需要將實踐立體化地融入其中。通過開展與儒家文化相關的讀書交流、專家講座、主題征文、短視頻拍攝、文化宣傳志愿服務等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感悟儒家思想精髓。通過校園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宣傳欄、文化長廊傳播儒家優秀文化,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此外,還要依托當地博物館、文化館、展覽館等與儒家文化相關的教育基地開展實地調研、現場教學,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增強文化自信。
(三)推動儒家優秀文化在思政課堂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都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高校思政課不僅要充分挖掘儒家思想中的育人資源,還要根據時代精神、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第一,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促使儒家優秀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內容上聯動、方法上契合、價值上融合。將儒家文化融入思政課堂并不是要恢復儒學的地位,而是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對儒家文化批判地繼承、客觀地利用。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勢必帶有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要根據時代精神對其進行轉化,如剔除儒家“禮”文化中的封建等級觀念,代之以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關懷、友善之禮,并由此生發出和平發展、團結統一等新內涵。要堅持古為今用,立足儒家思想精華培育和踐行民主、平等、愛國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消除歷史虛無主義、極端個人主義、道德滑坡等不良價值傾向的干擾,不斷激活儒家優秀文化的生命力。
第二,依托現代科技探索新路徑。在數字時代,要運用現代化表達形式讓儒家傳統文化跨越時空為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服務。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孔子博物館網站、孔子網APP、學習強國APP、大學生慕課、B站等數字化資源平臺,并將分散的儒家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精選,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儒家優秀文化體系。要通過算法、大數據技術將儒家優秀文化素材與網絡文化結合起來,通過“雨課堂”平臺彈幕、“詞云”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儒家傳統文化進行轉化。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予儒家傳統文化極具現代化特色的新形象,通過孔子博物館云孔博、學習強國VR入口等打造儒家文化虛擬場景,帶領學生多維度、近距離欣賞儒家典籍、文物,足不出戶即可立體化參觀孔府等古跡。還可通過“孔子對話馬克思”等AI短視頻讓儒家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從而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思政課堂,達到虛擬與現實雙向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丹丹.基于歷史與現實雙重維度析談共產主義社會人性觀[J].理論觀察,2023(11).
[2]張志剛,李權鎬.從《馬克思進文廟》探析中共執政理念中的儒家元素[J].棗莊學院學報,2018(1).
[3]何中華.馬克思與孔夫子:一個歷史的機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
[4]余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略論[J].北京教育(高教),2017(Z1).
責編: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