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新創業教育背景和意義
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進程具有持續性和發展性特征。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支持力度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和《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35號)。這兩個《意見》明確提出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方向和舉措,為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深度結合提供了指引。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課程體系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高校應面向大學生開設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如創新創業基礎課、創新創業通識課、專創融合特色課等,以滿足不同年級、專業、階段學生的創新創業訓練與實踐需求,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契合教育強國對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在此背景下,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原中國國際“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依托,建設創新創業通識課程—創新創業大賽實訓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該課程立足于提升不同專業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投身創新創業實踐的意愿。課程以普及大賽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完成參賽流程、鼓勵學生參與大賽實踐為主線,實現“課程融入賽事、參賽深化學習”的融合,有效發揮“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助力高校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二、“課賽創”結合的創新創業通識課程構建思路
將創新創業大賽實訓與實踐課程作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載體,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具備結合專業知識參與高質量綜合類學科競賽的素養。根據大賽考查的核心技能與能力設計教學大綱及內容,結合學生學情設計教學方法,將課堂教學與賽事指導有機融合,貫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全過程。同時,充分借鑒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的優秀案例作為課程資源,將課堂打造成孵化優秀項目的平臺,探索“課賽一體、賽創結合”的教學路徑。課程面向全體在校生開設,將大賽基礎知識培訓與實踐模擬貫穿教學始終。教學內容涵蓋雙創政策解讀、創新創業意愿激發、賽事普及與參與方式、項目識別與選擇、商業計劃書撰寫、路演模擬與實踐等。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課程資源,實施小班化教學,專設實踐環節進行實戰模擬。課程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程建設規劃上,應根據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開發教學內容,同步建設線上教學資源,豐富課程教學案例庫。設計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相結合、課前課中課后連貫遞進的教學內容和活動。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以大賽為平臺、以理論知識為
基金項目:鄭州航院2024年度實驗室開放項目“學科交叉融合的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團隊訓練”(編號:ZHSK24-02);河南省專創融合特色示范課程(編號:2024-97);鄭州航院創新創業示范課“創新創業大賽實訓與實踐” (編號:2022-20)
作者簡介:周秋霜(1986—),女,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實踐;周會娟(1976—),女,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教育、高等教育;周鵬(1968—),男,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模式識別與傳感檢測、智能信息獲取與處理、專創融合。
支撐、以項目策劃書為實踐成果的新型教學模式。
三、“課賽創”結合的創新創業通識課程建設路徑
(一)豐富課程內容和資源
緊密圍繞大賽參賽項目要求,融合優質開放資源,結合高校學科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建設符合校情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資源庫。課程資源應包含知識點講解、案例素材、拓展知識庫、課前學情測評、課堂活動和討論、課后反思測評等,并根據學情和課程進度持續更新。課程目標設置應考慮學生學情,支持學生按照參賽要求完成團隊作品。建立特色典型案例庫,引入教學案例時,既要兼顧往屆國家級獲獎優秀項目(含本校項目),又要注重案例的示范性與激勵性,避免因案例過于超前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選案例應契合課程目標,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賽熱情、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課程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第二課堂”的前站,旨在搭建一個供學生充分體驗、學習與反思的創新創業訓練與實踐平臺。將模擬大賽流程融入課堂教學,實現以大賽為引領的課堂實踐,既能激發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熱情,又能提升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與實踐的能力。設置兼具創新性與挑戰度的教學目標,建立項目式學習小組,豐富線下課程實踐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創業靈感。
(二)改革教學模式
建立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融合案例啟發、項目驅動、團隊合作與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上,探索以案例教學、生生互動、小班授課、翻轉課堂為主的創新授課方式,推動課程由知識講授型向實踐型(如演示體驗、探索訓練、任務驅動和實踐創造)轉變。充分利用“互聯網 + 1創新教學方法,持續改進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達成創新創業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目標。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在雙創政策解讀中激發學生的參賽熱情,鼓勵他們參與創新實踐,樹立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的遠大理想,對標“敢闖會創”人才新標準。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采用翻轉課堂模式,模擬大賽流程,引導學生為未來而學,以解決社會各行業真實問題為目標。項目選題可結合學生自選的社會痛點解決方案、參與教師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參考產業賽道發布的命題庫等。
(三)創新考核方式
創新創業教育倡導運用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評價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能力和態度,探索非標準答案考核,破除“高分低能”積弊。課程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線上記錄評測與線下實踐成長相結合、知識評價與能力增長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多元主體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形式應多樣化,包括但不限于商業計劃書、路演模擬、小視頻制作、項目報告、團隊任務完成情況、反思日志、案例交流討論等。同等重視學習過程與結果,弱化學生間的橫向比較,強化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關注學生在課程中的全面成長與綜合能力提升。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規律,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支持。
四、實踐與思考
目前,創新創業大賽實訓與實踐課程已開設一個學期。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學生從項目選擇到作品完成的過程中,鍛煉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在實踐環節不斷優化項目資料,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寫作水平與溝通交流能力;在路演展示階段,培養了演講技巧與領導能力等。小組作品完成度較高,學生對項目實踐和參賽均表現出濃厚興趣,并在后續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校賽階段,有學生以小組形式或加人其他項目團隊的形式繼續參賽。在課程教學和研究過程中也發現,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學生對創新創業實踐的熟悉度存在差異。鑒于此,針對不同年級和創新創業實踐階段的學生,教學內容應各有側重。例如,對大一新生,重在點燃創新激情,鼓勵創意啟發,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對大二、大三學生,則鼓勵他們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引導他們分析項目可行性和市場潛力,提升創新實踐能力。結合高校學科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應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可開設種類豐富、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通識課程,覆蓋更多大學生,讓他們接受創新創業課程的熏陶和實踐訓練,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隨著課程內容的持續完善和小班化、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深化,課程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升參賽作品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海亮,劉祚祚.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課程體系構建[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6).
[2]李建.地方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四位一體”路徑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20(10).
[3]鄧中亮.地方行業特色高校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為例[J].中部高教研究,2025(1)
責編: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