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當前,現有研究大多從政策層面和理論層面探討課程思政的意義與實施策略,以及具體學科課程思政,較少關注師范專業公共課課程思政問題及其對策。師范專業承擔著為教育事業培養師資的重要使命,公共課作為師范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師范專業公共課課程思政仍存在諸多問題,阻礙了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為此,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和滾雪球抽樣的方法,選取河南省某師范大學教育學院12名教師和15名師范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度訪談和課堂觀察,收集了大量的原始數據。分析發現,師范專業公共課課程思政雖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課程思政目標定位模糊、思政元素融入生硬、協同機制和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一、師范專業公共課課程思政實施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課程思政目標定位模糊
課程思政與時俱進地踐行新時代教育的目標要求,增強了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育人實效。然而,部分教師在設計課程思政目標時,缺乏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系統性思考,仍將知識傳授作為核心,忽視了師范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師德師風培育。部分公共課的教育見習、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與思政目標脫節,具體表現為:部分師范院校在組織師范生參加中小學見習時,往往側重于教學技能觀摩,對其德育滲透關注不足;支教、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缺乏思政主題設計,導致師范生難以在真實的教育場景中深刻理解教育的社會價值。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部分教師自身思政理論儲備不足,難以有效挖掘公共課中的思政元素;部分師范院校未將課程思政納人公共課建設的核心目標,使得教師缺乏動力與方向;實踐環節設計過度側重專業技能訓練,未將師德體驗、教育情懷培養納入實踐目標;校外實踐基地思政育人意識不足,與師范院校共同開發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研學類思政實踐項目的數量有限等。
(二)思政元素融入生硬
在課程思政的推進過程中,部分師范專業公共課在融入思政元素時存在生搬硬套、與學科特性結合不緊密的問題,不同公共課的思政切入點高度趨同。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方法論掌握不夠扎實,未能系統梳理各學科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且缺乏跨學科的課程思政資源庫,導致教師在獲取與專業相匹配的教育政策文件、師德模范事跡等素材和案例時面臨困難。另一方面,部分教師未充分意識到課程思政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缺乏通過情境創設、問題探究等方式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設計能力。同時,部分師范院校在課程思政教學創新方面,對教學改革經費、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方法的創新。此外,當前的教學方式缺乏互動式、案例式和實踐式教學,且忽視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未能有效利用虛擬仿真教學、思政案例庫等線上平臺拓展學習場景,進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2024年度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重點項目“微認證融于幼兒園教師個性化專業發展的路徑研究”(編號:2024-JSJYZD-074);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教師教育平臺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BOPPPS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編號:2024SJGLX0382);河南省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研究中心2024年項目“研究生導師課程思政團隊建設研究”(編號:2024YJZX06)
作者簡介:陳潔(1982—),女,信陽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師專業發展;張軍(1978—),男,信陽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課程教學;鄭雪松(1967—),女,信陽師范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
(三)協同機制和評價體系不健全
公共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輔導員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未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師范院校內部的教務部門、馬克思主義學院、師范專業院系之間溝通不暢,致使課程思政建設缺乏整體性的規劃布局。部分院校將課程思政視為思政課教師的專屬職責,未明確公共課教師的思政育人責任,進而導致協同育人意識薄弱。同時,缺乏跨部門的教學成果獎勵、考核評優等激勵機制,難以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協同育人的積極性。
思政效果具有隱蔽性和長期性的特點,難以運用標準化工具進行量化評估,這使得院校傾向于采用簡便易行的知識性評價方式。此外,缺乏長期跟蹤機制,難以評估課程思政對師范生職業發展的影響。同時,缺乏行業協同評價機制,未邀請中小學教師、教育管理者等參與課程思政效果評估,導致評價結果不夠全面。
二、師范專業公共課課程思政實施的改進路徑
(一)明確課程思政目標
師范專業公共課教師要深入學習課程思政的相關政策及理論,精準把握其內涵與要求,結合師范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及公共課的課程特性,制定明確、具體且操作性強的課程思政目標。在制定課程思政目標時,應將思政目標與專業知識目標有機融合,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三個維度展開系統設計。在公共課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并將這些思政目標細致拆解,具體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以此保障課程思政目標能夠有效達成。
(二)深入挖掘和整合課程思政元素
師范專業公共課教師要認真研究課程內容,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科學精神、人文情懷、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同時,教師要關注時事熱點和社會發展動態,將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時政案例引入教學環節中,以此增強課程思政的時代性與現實性。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專業知識的講解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首先,師范專業公共課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教師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化思想認知,準確、及時把握黨的方針政策與路線,將“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與“身教”相結合,主動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價值。其次,師范專業公共課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師范專業公共課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如何取決于任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綜合素養和教學能力。教師要強化課程思政意識,加強理論知識學習,深化專業知識體系,樂于接納新知識,認清課程思政與公共課教學融合的發展趨勢,激發實施課程思政的熱情,積極投身課程思政建設。同時,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教師要提升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教學的能力水平,更高效地將課程思政元素融人教學內容,并積極探索基于新技術的課程思政實踐活動。最后,師范專業公共課教師應激發實施課程思政的內在動力。教師應以身作則,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增強職業認同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育人實踐中以德感人、以文化人、以情動人,贏得學生的信賴與尊敬,助力師范生養成優秀品格與健全人格。
(四)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作為課程思政教學的“指揮棒”,是推動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環節。師范專業應構建多元化的公共課評價體系,把思想政治素養、道德品質等要素納入評價范疇,全方位考查師范生在知識、能力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除傳統的考試、作業等評價方式外,還可采用課堂表現評價、實踐報告評價、小組合作評價等多元評價手段,從多個維度對師范生進行綜合考量,尤其要關注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所展現出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道德。同時,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多個層面對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展開全面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充分吸納學生、同行教師以及教學管理人員的意見與建議,以此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此外,要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對在師范專業公共課課程思政教學中表現卓越的教師給予表彰與獎勵,在職稱評聘、教學資源分配等方面適當予以傾斜,進而激發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三、結語
師范專業公共課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高素質師范人才的關鍵路徑。當前,師范專業公共課課程思政雖面臨諸多挑戰,但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實踐進程中,通過持續探索與創新,能不斷優化師范專業公共課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從而為培養德才兼備的未來教師筑牢堅實根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王瑩.課程思政的價值本源與價值實現[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4(5).
[3]謝桂新,陳偉.教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9).
責編: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