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理工類院校等其他類型高校(可依托科研項目精準對接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財經類高校往往缺乏直接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的有效平臺。其畢業生服務國家戰略的主流渠道主要包括赴國際組織實習任職、參軍入伍,以及參與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國家項目,但工作模式與業務邏輯相對單一,且未能依托自身學科優勢建立起具有財經特色的服務國家戰略的工作體系。通過走訪調研、質性訪談國內多所綜合類與專業類高校,課題組提煉了各高校的成功經驗與工作案例,結合近兩年就業市場的校園招聘崗位數據,以一線工作實踐為基礎,對財經類高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就業工作進行深入研究,最終形成了可推廣的實現路徑與工作模式。
一、財經類高校就業工作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的實現路徑
(一)地方選調生招錄
地方選調生是由各省(區、市)黨委組織部門有計劃地從高等院校選調品學兼優的應屆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作為黨政領導干部后備人選進行重點培養的群體。整體來看,地方選調生可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為專額定向選調,最初名額直接分配至高校,考生僅在校內競爭,后來逐步調整為“優先批次”,僅面向部分重點高校,崗位配備和政策支持優先于其他批次,但不再將名額分配至具體高校;第二類為定向選調,高校范圍為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選拔范圍較專額定向批次更廣;第三類為普通選調,一般不設高校門檻,符合條件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均可報考。總之,在國家鼓勵重點大學畢業生赴基層工作的背景下,地方選調生招錄已成為高校引導畢業生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同時,得益于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培養選拔體系的日益成熟,定向選調關注度較高,深受高校畢業生青睞。
(二)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就業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強調要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加快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未來金融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而促進畢業生在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就業則是財經類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途徑。隨著實體行業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其對資金運用和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相關企業逐漸建立獨立的財務板塊,作為支撐主營業務發展的關鍵業務單元獨立運作。在此背景下,財經類高校畢業生可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進入重點領域企業的財務部門、金融子公司或投資子公司工作,為推動實體行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三)地方人才引進項目就業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各地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發達地區和部分“新一線”城市,更是將人才引進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地方人才引進通常以優化本地人才結構、提高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以及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引進對象主要分為以下幾類:高層次人才,如具有博士學位、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或在某一領域具有突出成就及影響力的專家學者;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的專業人才;創新創業人才,指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人才;青年潛力人才,如高校應屆優秀畢業生等,以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后備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一般會為引進的人才提供較為優厚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生活保障、配套的科研與創業資金支持,以及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財經類高校對接國家戰略需求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定向選調政策支持不足
受多重因素制約,部分財經類高校在各省(區、市)定向選調招錄中面臨較多政策限制。調
作者簡介:張園園(1997—),女,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就業;張笑慈(1994—),女,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就業;張雨露(1998—),女,學生處本科招生辦公室科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招生就業。
研各地選調生招錄政策及訪談入校宣講的組織部門負責人發現,地方對財經類專業畢業生需求較大。例如,江西省、重慶市等省市在選調生招錄公告中將經濟金融專業列為地方急需緊缺專業,這表明財經類專業畢業生在定向選調中具有專業優勢。因此,如果適當放寬對財經類高校畢業生的報考限制,將有效提升畢業生參加選調生選拔的積極性。
(二)實體領域崗位供給有限
財經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主渠道集中在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傳統財經領域,導致其與實體領域企業的接觸較少,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有限。由于產業特點和人才需求差異,實體領域企業更傾向與理工類高校合作開展產學研項目,并為合作高校的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崗位,而與財經類高校的交流合作相對不足。同時,隨著金融數字化轉型推進,部分崗位對財經類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財經知識和技能,更傾向于吸納具備理工科復合背景的畢業生,這進一步擠壓了財經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空間。
(三)地方引才信息傳播不暢
當前,各地雖積極出臺各類人才引進政策,但由于產業情況不同,人才引進政策差異較大、引進時間不固定,難以形成穩定的人才招引模式。同時,部分地區與高校聯系較少,未納入高校就業市場體系,導致人才引進政策信息傳播渠道單一、宣傳力度不足,畢業生難以及時獲取相關信息,進而錯失求職機會。通過訪談部分畢業生了解到,受異地求職成本高、異地校友資源匱乏等因素影響,學生對各地企事業單位的工作內容和生活環境缺乏了解,難以制定合理的求職目標清單,部分學生甚至可能因無法獲知崗位具體薪酬待遇或未來發展前景而放棄地方人才引進機會。
三、財經類高校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的工作模式
(一)專項推進定向選調工作,構建“三位一體”的校招人才池
應持續開展定向選調工作的走訪調研,以校院兩級“訪企拓崗”工作為切入點,與各省(區、市)組織部門精準對接人才需求。一方面,持續開源拓崗,優化選調支持政策,為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搭建更多平臺;另一方面,深化省校戰略合作,推動選調工作向更高質量、更深層次發展。以定向選調工作為發力點,建立“由省到市、協同發力、精準對接”的工作模式,通過校院兩級協同聯動,構建從組織招錄到跟蹤培養的全過程支撐體系,助力選調生職業發展。同時,推動“定向選調”與“人才引進”協同發力,以定向選調為突破口,爭取更多省(區、市)將高校納入當地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開發屬地事業單位與重點企業的優質校招資源,構建定向選調一人才引進一重點企業招聘“三位一體”的校招人才池。
(二)發掘實體領域合作機會,推動訪企拓崗向實體行業縱深發展
應持續深化訪企拓崗專項行動,搭建校院兩級常態化拓崗機制,制定清晰的訪企拓崗目標。在穩固金融行業主渠道的基礎上,逐步向實體行業傾斜,深入挖掘更多實體行業崗位供給,精準對接實體行業財經管理人才需求,拓展畢業生就業市場新增長點,以就業市場新動能驅動畢業生就業結構持續優化。應以實業拓崗為契機,推動校企雙方深度合作,將用人標準、招聘需求等信息反饋至人才培養環節,鼓勵用人單位參與學院人才培養工作,進一步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契合實體經濟重點領域發展需求。應充分發揮財經類高校的學科優勢,積極探索與理工學科的交叉融合路徑,深化不同專業師生交流,促進學科間優勢互補,帶動多學科協同發展,切實提升學生在實體經濟重點領域的就業競爭力。
(三)拓展“新一線”城市崗位資源,持續優化畢業生就業結構
立足地方經濟發展新賽道,結合畢業生職業發展新訴求,通過以下舉措進一步暢通成都、杭州等“新一線”城市就業渠道,緩解因畢業生“扎堆”引發的就業壓力與求職焦慮。聚焦校友資源促就業,整合校友資源,建立“校友牽線、學校跟進、布點走訪、重點合作”的工作機制,在重點“新一線”城市確定一批畢業生重點就業單位,夯實“新一線”城市拓崗計劃的主渠道;聚焦校地合作促就業,依托地方組織部門、人社系統等資源,聯合舉辦多類別、多層次的引才和校招活動,提升地方引才項目的實際效果。深化“青苗工程”實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深人城市體驗生活,了解城市產業發展格局,減少異地求職顧慮,充分發揮實習促就業的聯動效應。
四、結語
財經類高校可通過地方選調生招錄、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就業、地方人才引進項目就業三種實現路徑,持續提升服務國家戰略的效能。同時,應緊密對接國家戰略人才需求,依托自身學科優勢,不斷優化工作模式與策略,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養輸送優秀高校畢業生。
參考文獻:
[1]羅志敏,張一諾.中部高校的“錢景”與“錢途\"[J]中部高教研究,2025(1).
[2]孫巍巍,孫銘婕.高等學校畢業生基層就業案例分析及引導策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2(3).
[3]劉怡.選調優秀高校畢業生赴基層就業的長效機制構建:以復旦大學為例[J].生涯發展教育研究,2020(2).
責編: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