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肩負著服務社會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使命。然而,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內容體系構建與教學模式創新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在培育學生文化自信、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等核心育人目標的達成上有待進一步強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夠有效拓寬教育內容邊界、創新教育教學形式,從而顯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更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切實增強其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與精神歸屬感,實現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二、實踐路徑
(一)挖掘文化資源,豐富教育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蓋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科技等多元領域,蘊含著大量極具教育價值的素材。高職院校需充分發揮專業教師與研究人員的學術專長,對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梳理、深度提煉,構建既能精準匹配教學需求,又具備完整知識邏輯架構的教育內容體系。
在哲學思想層面,儒家“仁愛”“禮義”“忠信”的價值理念,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與“無為而治”的辯證思維,墨家“兼愛非攻”的和平主張,均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與人生哲理。將這些思想精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例如,以儒家“仁愛”精神為教育著力點,可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人際交往意識;依托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能夠引導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文學藝術方面,歷經千年傳承的古詩詞、經典文學著作,以及傳統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不僅展現出卓越的藝術價值,更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與深邃的思想內涵。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解析李白詩作,引導學生感悟“詩仙”豪放灑脫的人格魅力;在研讀《紅樓夢》時,教師可通過剖析復雜的人物關系與社會圖景,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興衰規律,理解人性的多元與復雜。在歷史文化方面,從舍身取義的屈原、蘇武,到抵御外辱的戚繼光、鄭成功,再到為國捐軀的無數近代革命先烈,他們的事跡與精神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將這些歷史人物與事件融入思政課程,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與奮斗精神,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民族觀,在追尋歷史脈絡的過程中汲取精神養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高職院校要立足專業特色,精準篩選與專業知識相契合的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對于建筑類專業,可引入中國古代建筑智慧,如榫卯結構技藝、園林營造理念等,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對于藝術類專業,則應加強戲曲、剪紙、刺繡等傳統藝術形式的教學,培養學生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能力,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創新教學模式,提升融入效果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以教師單向講授為主,學生主動參與度較低且學習積極性不足。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人思想政治教育,高職院校亟須突破傳統局限,積極探索多元創新的教學模式。
其一,實施案例教學法。在思政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精選體現傳統文化精髓的典型案例。例如,開展誠信教育時,可引入“曾子殺豬”的典故,通過剖析曾子信守承諾的行為邏輯,引導學生深刻認識誠信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秩序維系的重要性;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以錢學森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并歷經艱險歸國奉獻的真實事跡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的內在聯系。案例教學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可感的具體故事,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代入感和獲得感。其二,實施情景教學法。教師要精心創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關聯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魅力。一方面,可借助多媒體平臺,播放制作精良的傳統文化紀錄片或歷史劇片段,營造生動逼真的教學氛圍。另一方面,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模擬古代禮儀場景或經典文學作品情節。例如,在古代禮儀文化教學中,指導學生身著傳統服飾,模擬古人見面行禮、宴會儀軌等場景。通過親身體驗,學生能夠深化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強化對文化知識的記憶與感悟。其三,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法。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學習小組,圍繞特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如布置小組探究某地域傳統文化特色的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文獻研究、實地調研、人物訪談等方式收集整理資料,并以學術報告、PPT展示等形式進行成果匯報。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探究與系統認知,實現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
(三)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習體驗
實踐活動作為聯結理論與現實的關鍵紐帶,能夠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地生根。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與傳統文化進行深度互動,可將抽象的文化認知轉化為具體的情感體驗,進而增強文化歸屬感與傳承使命感。
高職院校可結合自身辦學特色與資源優勢,系統規劃并定期開展傳統文化節、文化周等主題實踐活動。通過整合傳統文化展覽、藝術表演、知識競賽等多元形式,構建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例如,舉辦書法繪畫展覽,集中展示師生創作的優秀藝術作品;組織詩詞朗誦比賽,引導學生以聲傳情詮釋經典文學作品;開展傳統手工藝制作競賽,鼓勵學生在剪紙、陶藝等實踐創作中感受匠心精神,全方位彰顯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與精神內涵。高職院校通過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文化館、歷史古跡等文化場所,能夠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與認知。在這些文化場域中,青銅器的斑駁銹跡、古籍文獻的油墨痕跡、古建筑的飛檐斗拱等具象載體,均可作為鮮活的教學素材。學生在沉浸式體驗過程中,不僅能夠深刻感受歷史文化的厚重底蘊,還能系統梳理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具體實踐中,教師可安排學生參觀地方博物館,深人了解從傳統制作工藝到民俗器物使用等地域文化元素;或組織學生走訪革命紀念館,通過歷史照片、影像資料及實物展品,回溯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傳承紅色文化精神。此外,還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文化傳承實踐,支持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口述史記錄整理,或設計文化遺產保護主題公益海報,以實際行動激活傳統文化的時代生命力。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校園社團建設,鼓勵學生組建特色文化社團,同樣是提升學生文化體驗與認知水平的有效舉措。例如,高職院校可成立國學社,組織學生研讀經典古籍、研討儒家思想;組建戲曲社,引導學生學習京劇、昆曲等傳統戲曲藝術。通過定期開展多樣化社團活動,搭建傳統文化學習與交流平臺,如國學社邀請專家開展經典研讀講座,戲曲社組織劇目排練與校內展演等。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還能在組織協調、團隊協作、藝術審美等方面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有效推動傳統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三、結語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具有多重意義。從思政育人的維度看,傳統文化中“敬業樂群”“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能有效塑造學生的職業倫理觀,提升其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從社會發展的維度看,培養兼具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的新型技術人才,既能推動傳統工藝的現代轉化,又能促進文化產業與先進制造業的融合發展。這種教育模式為職業教育破解“重技輕文”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徑,是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的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樊英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探析[J].公關世界,2025(7).
[2]唐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高職院校美育實踐路徑初探[J].漢字文化,2025(7).
[3]李雙赫,鄧琰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舞蹈課程的路徑研究[J].匠心,2025(3).
[4]李晨,陳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與路徑選擇[J].陶行知學刊,2025(1).
[5]彭佳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現代禮儀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究[J].大學,2025(9).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