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印發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提出:“支持、鼓勵研制優秀教案、課件和案例等,推進數字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庫建設。”有效開發和應用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是善用“大思政課”、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題中應有之義,有利于提升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的轉化實效,暢通大中小學思政課的課程銜接,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以下簡稱“一體化\")建設。
一、價值維度:助推一體化建設,助力育人效果提升
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是教師有目的地將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紅色文化及新時代地方發展實踐等社會資源,在符合學生身心成長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轉化而形成的教學資源。根據案例的具體內容及所適應的教學情境,可以把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分為傳統文化類、紅色文化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地方實踐類等。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的開發與應用可以進一步提升思政課建設實效,是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要善于挖掘并用好社會大課堂中蘊含的鮮活育人資源,將這些育人資源通過一定的教學要求和課程標準,轉化為可利用的教學案例,應用于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是學生尤其是在本地成長的中小學生眼可看、耳可聽、心可感的鮮活育人素材,學生對這些素材熟悉、熟知且耳濡自染,有利于思政課架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教學資源直接服務于課程目標的實現,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具有整體連貫性和循序漸進性,是各學段學生能夠共享和熟知的日常生活實踐。各學段按照課程目標要求有效融人相應的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做到既連續貫通、又各有側重,有效突破學段銜接瓶頸,順利實現各學段教學目標。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地域實踐等典型事跡或感人故事組成的教學案例,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的珍貴資源。學校通過將地方性知識系統科學轉化為教學案例、育人資源,充分挖掘地方性知識蘊含的豐富育人價值,再通過課堂講授、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能夠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產生重大影響。
二、問題維度:理念欠缺,成效不足
在推進地方性知識融入一體化建設方面,各地區和學校已著手開展理論與實踐探索,尤其在深挖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實踐中,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的開發與應用還存在理念欠缺、深掘不足、效果不佳等困境,亟待解決。
(一)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一體化教育理念欠缺
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尚未真正融入思政課建設全過程,其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理念的欠缺。部分學校尚未充分認識到地方性知識的重要性,有效挖掘利用的意識較為薄弱。部分學校較多關注語文、數學、英語等傳統主科課程的教學,對通過普及地方性知識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這一教育理念關注較少,尤其是在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中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未能充分意識到地方性知識蘊含的教育價值。
(二)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一體化開發挖掘不足
第一,思政課教師對地方性知識缺乏了解,開發與運用地方性知識的積極性不高,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融入思政課存在為了融入而融入的情況,融入方式顯得生硬而機械。第二,地方相關部門如史志、文化等以及地方性社團等都掌握了較為翔實的地方性知識資料,但個別部門沒有意識到與學校合作開展宣傳研究的重要性,校地對接溝通不暢,導致學校、教師不能全面有效掌握地方性知識資料。
(三)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一體化應用效果不佳
第一,地方性知識有效轉化為教學案例不夠精準。當前,地方性知識融入思政課存在“冷”融入、“硬”轉化的現象,部分教師習慣性地把一個整體的地方性知識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課程中,沒有深入分析地方性知識與課程或知識點本身的契合性、適配度。第二,實踐教學要求落實不力。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的主要形式有文字資料和實物場館,其優勢和生命力恰恰在于“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在現實教育教學中,基于安全、時間、經費、教學計劃等多種因素,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等落實不佳。
三、路徑維度:系統集成,注重創新
案例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路徑。在“大思政課”背景下,當前全國各地各學段思政課尤其重視案例教學,創新開發貼近時代、貼近課程、貼近學生的精品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要在堅持政治性、體現教育性、突出針對性、彰顯一體化的基本原則基礎上守正創新,進一步優化教學案例開發與應用路徑。
(一)案例的選擇:緊扣目標,突出特色
案例的開發要堅持目標導向,突出思政課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第一,案例選擇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要及時、完整、準確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地方的重要講話精神,選擇本地區最能體現和反映黨的創新理論重要成果的社會優質資源。第二,思政課要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價值引領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貫穿各學段教育,從娃娃抓起。案例的選擇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于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要求,選擇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件和榜樣人物。第三,案例的選擇要突出地方特色。地方性教學案例的突出特點和顯著優勢就是濃濃的鄉土氣息、暖暖的身邊故事。
(二)案例的制作:緊扣大綱、凸顯多元
第一,要緊扣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體現大中小學一體設計、縱向銜接、螺旋上升的要求。針對小學、初中開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制作生活化和體驗感強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多聽、多看、多體驗,明白“是什么”。針對高中開設的思想政治必修課和選修課,要制作具有一定學理性和系統性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有所認知,理解“為什么”。針對大學開設的一系列思政課,要從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角度制作教學案例,引導學生知道“怎么辦”。第二,要堅持共建共享的理念,建設多元參與的教學案例開發平臺。具體來講,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區域內高校負責,建立一個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開發建設機構,匯聚大中小學教師、教研人員、地方文化學者、地方黨政干部以及相關專家等,建立健全運行機制,充分調動一切社會力量,激發個人及單位參與熱情。
(三)案例的優化:貼近學生、突出時效
第一,要緊跟黨的理論創新,建立常態化的教學案例開發機制和更新通道。黨的理論創新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思政課教學要緊跟黨的理論創新步伐,教學案例要動態調整,堅持常增常新。教學案例從選擇到制作再到優化,要盡可能根據最新理論闡釋有效聚合最新案例資源,推進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及時融入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第二,要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滿足學生的新期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學案例開發要把學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能為了開發而開發、為了教學而教學。教學案例要突出時效性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求“新”求“特”的心理特點。注意發揮教學案例的具象化功能,借助鮮活的案例回應學生思想困惑和情感訴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情、國情、黨情,增強“四個自信”。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推動思政課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開發與應用,是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途徑。我們要持續挖掘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地方實踐資源,以建設大中小學一體化地方性知識教學案例庫為目標,不斷促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2]“‘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
[3]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N].人民日報,2024-05-12.
責編: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