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學科日益呈現出開放、跨界、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然而,如何使建筑設計人才培養更加契合新時期職業發展方向,儼然已成為當前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挑戰。基于此,把握建筑學科本身兼具人文、技術與藝術這一特性,發揮其交叉融合優勢,能夠為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有利條件。
一、建筑設計課程的研究基礎和培養目標
(一)研究基礎
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的基礎在于依托時代發展背景和在地資源優勢,同時面向未來人才職業化需求。作為中部經濟和文化大省,其省會市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是“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區域中心城市,同時還是擁有眾多工業遺產和歷史文化遺跡的八大古都之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發展資源稟賦,使得在響應國家戰略層面迎來發展新機遇。在此背景下,大學圍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立足中原地區。其建筑設計專業以特色謀發展,密切對接行業、產業與企業需求,逐步構建了融合地域特色和專業培養的課程教學體系。該體系注重關注社會民生、尊重歷史遺產、研究地域文脈、推動建筑設計課程教學創新實踐,這些探索實踐均以立足中原為基點,以文化為支撐,旨在深入推進新時代課程教學改革。總之,本研究將建筑設計課程教學范圍拓展,縱深連接城市發展的各類空間,尤其是具有歷史文化背景和處于城市更新環境中的課題,不斷挖掘地域文脈特色,以積極回應社會發展需求。
(二)培養目標
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應擺脫僅關注專業技術知識和設計訓練的傳統模式,轉而面向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能力培養。這就要求人才培養目標應積極面向未來,結合職業化發展趨勢。具體而言,人工智能時代的專業技術人才應具備綜合跨界認知和實踐能力、扎實的設計實踐經驗和技術能力、以及文化轉譯的思維和方法。例如,一是培養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設計能力;二是培養跨界學科整合與協作實踐能力。
二、建筑設計課程的理論框架和教改模式
(一)構建“四維育人”理論框架
隨著時代發展,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理論框架已從傳統單一維度的育人模式調整為涵蓋思政育人、設計育人、環境育人、實踐育人相結合的“四維育人”框架。該框架旨在從思想認知、專業能力、環境熏陶和實踐創新四個維度,全面、立體地設計教學課題和方案,實現由內而外、多線并進的育人時空拓展。具體而言,思政育人構建思想認知維度,以歷史文化為重要源泉,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其次,設計育人立足專業能力維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技術應用能力。再次,環境育人面向環境熏陶維度,通過營造物理空間和學術氛圍,為學生提供雙重滋養。最后,實踐育人拓展實踐創新維度,強調培養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基金項目:2024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毫都東巷建設項目在文化歷史環境下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編號:2408063843);2024年大學社科橫向科研項目“基于商代王城遺址片區城市建設的設計類課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項目”(編號:20240187B);2024年文化基因解碼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課題“構建‘博物館+大遺址公園’全景式中華文明集中展示體系研究”(編號:XWHYJ2024234)
作者簡介:陳琛(1978—),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設計類課程創新教改、城市更新理論與實踐;(通信作者)張東(1977—),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城市更新理論與實踐、鄉村振興;張妍(1984—),女,。
(二)采用產學合作模式
地方高校具備跨學科優勢,在地企業則能提供項目實踐機會和人才需求,雙方在資源和效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采用產學合作模式,有助于精準把握城市發展的特點與痛點,為建筑設計人才培養與行業破局提供關鍵路徑,最終實現校企共贏。
三、產學合作模式下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實探索
(一)特色選題
建筑設計課程選題立足中原地區,選取具有歷史文化背景或遺址保護需求的實際項目場景,結合城市設計和遺址保護規劃設定設計任務和教學計劃。大學地處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建筑設計學科辦學歷史悠久。作為本土高校,選擇與當地市發展緊密相關的項目作為選題,既符合國家及區域發展戰略趨勢,其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緊密的地緣聯系又為教學深入現場實踐提供了有利條件。選題由高校和本地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共同確定,企業提供課題場景和項目資料,開放項目現場,高校則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工地,在沉浸式環境中開展項目導向與任務驅動式教學,使學生深刻感受城市環境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同時在動態變化和實際需求中進行綜合思考。
(二)過程方法
1.教學課題實地調研。課程開題后,組織學生深入實地調研,獲取一手項目信息。通過實地調研,增強學生對城市建設現狀和社會需求的認知和研判能力,引導學生將思考范圍從“紙上談兵”的物理空間,拓展到融合歷史與城市信息的多維空間。
2.在建項目現場觀摩。在實地調研基礎上,組織學生深入項目現場進行觀摩學習。例如,學生置身于遺址環境,感受歷史文化氛圍,了解城市更新實踐,思考文化創新路徑。同時,邀請企業校外導師、項目管理者和設計專家“現身說法”,使學生身臨其境地了解城市建設項目從立項、設計管理、工程實施到后期運營的全過程。
3.材料樣板基地考察。教師帶領學生走訪在建項目的材料樣板基地,學生現場觀察、比較各類工程材料,并與現場工程師互動交流。通過了解各類工程材料反復甄選的過程,以及需要綜合衡量效果、規格、造價、周期和工藝等多重因素,讓學生認識到建筑設計思維不僅需要兼顧經濟、實用和美觀等基本原則,還需要考慮復雜的環境因素和施工難度。
4.學術講座與分享交流。教學中期,應組織開放式、多元化的學術講座和對談活動。邀請企業技術專家、管理專家及一線工程設計專家參與關鍵教學環節與現場教學,分享實際項目經驗和設計實踐過程。重點圍繞歷史環境與城市建設的關系、歷史背景下的設計創作經驗與心得、項目實踐中的設計與管理全過程思考等主題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在專家引領下,理解在地性歷史文化是設計創新的源泉,認識到守正創新是未來發展和職業探索的必由之路。
5.校企競賽與評圖展覽。在課程成果評價階段引入校企聯合競賽,邀請校外專家參與現場評圖與綜合評價。同時,遴選優秀作品推薦參加各類競賽和展覽,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效果評價
建筑設計課程教學評價不局限于課程設計本身。產學合作模式強化了學校和行業、社會的聯系,使學科的在地性和文化性特色更加凝練。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實現了多元化轉化。例如,學生在完成教改課題的同時,還在各類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及國內外設計展覽中取得一系列成果。
(四)創新特色
1.在地性、跨學科綜合性教學。發揮建筑設計類學科優勢,以在地性專業課題為導向,開展跨學科綜合性教學,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
2.真題實題相結合,與時俱進。以培養符合行業實際工作需求和未來職業發展的人才為目標,堅持真題實題相結合,把握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現實訴求,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實用型教學。
3.小組式教學,聯通線上線下與課堂內外。突破傳統課堂時空限制,采用小組式教學,聯通線上線下與課堂內外。構建“課上聚焦一課下互動一線上補充一線下研討”的教學體系。同時,綜合運用實地調研、問卷訪談、課堂答辯、展覽講座等多種方式。
4.多方參與評價和行業社會反饋。建立多方參與的評價與反饋機制,企業出題激發創意,行業轉型引領方向,專家指導助力教改,學生創新成果實現轉化,城市發展檢驗實踐成效,社會關注促進人才成長。同時,在建筑設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實現多角色共建與社會協同。
參考文獻:
[1]劉韜.基于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36).
[2]劉祥澤,徐冰,徐堅.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和推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4(13).
[3]張東.微模塊植入在城鄉規劃專業設計類課程中的運用[J].高等建筑教育,2023(2).
[4]吳巖.設計結合研究模式下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析:以大學遺址博物館設計課程為例[J].教育(高等教育),2023(6).
責編: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