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高質量就業期待與多種消極就業現象并存。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是高校就業工作的核心抓手,也是培養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重要載體。事實上,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的核心并非畢業階段的政策解讀或求職技巧訓練,而是面向全體大學生提供專業化、精準化、個性化指導服務,這既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必然選擇,更是高校就業工作“從就業安置到就業育人、從就業指導到生涯教育的歷史性轉變”的必然路徑。
一、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2007年教育部印發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明確了該課程的性質、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具體要求。在政策文件的指導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作為開展就業指導教育的主渠道,有效促進了高校就業工作的開展。然而,高校雖然普遍開設了該課程,但重視程度不一、投入力度不一,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不夠科學
部分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目標的理解不夠全面,偏重解決眼前就業問題,忽視激發學生職業發展意識;對課程體系建設缺乏頂層設計,未達到教育部規定的必修課學時與學分要求;課程體系和內容缺乏內在聯系與遞進性,部分內容的階段設置與學生成長需要、培養目標存在錯位;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等教學內容融合不緊密,未形成一體化育人體系,難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教學設計不夠創新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雖為必修課,但目前存在著理念滯后、內容陳舊、形式單一、學生認可度不高等問題,課堂仍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為主。部分教師課堂管理與駕馭能力不足,缺乏對學生的跟蹤輔導和分類指導,不注重教學方法創新,對實踐體驗法、案例解析法、交流互動法、模擬訓練法等教學方法掌握不夠,智慧化教學工具運用不足。
(三)學生參與不夠積極
實踐性是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鮮明特征,但目前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教學互動。雖然有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等相關賽事作為依托,但課程的教學實踐仍不夠豐富,且易流于形式,缺少沉浸式、情景式體驗,導致學生參與度和獲得感不強。只有設計與課程內容銜接的項目化、進階化、系統化實踐活動,才能引導學生重視自身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育。
(四)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
盡管高校重視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師資建設,通過多種方式提升教師能力,但授課教師多來自學生工作隊伍和行政管理人員,隊伍流動性大、穩定性差、專業化程度低,導致課程建設經驗難積累、核心團隊難培養、教研成果難提煉、教學質量難提升。此外,專業化師資培養數量仍然偏少。目前,我國職業發展教育學科建設制度體系尚不健全,培養該領域碩博人才的高校僅10余所,專業化研究隊伍后備力量不足。
(五)生涯咨詢不夠精準
高校雖普遍設立職業生涯咨詢室,但專業咨詢
基金項目: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會就業創業工作專項研究課題“新高考背景下有效構建‘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研究”(編號:CJHZX25002);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2023—2024年度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研究課題項目“教育數字化背景下地方高?!惑w四翼’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研究”(編號:GJXY2024K012);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育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深化研究”(編號:2024SJGLX0016);2023—2024年度省黨的教育政策研究課題“高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編號:2024-DDJYZC-05)
作者簡介:郭少東(1982—),男,學生處副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指導;張敏(1987—),女,就業創業中心科長,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范春霞(1988—),女,就業創業中心科長,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職業發展課程與教學。
人員缺乏、信息化與測評軟件設施配備不全;對咨詢制度化建設重視不足,流程、記錄、督導等環節不完善,成效評估難;咨詢師多為授課教師和就業指導人員,缺乏系統專業培訓,借助專業工具精準施策能力有待提升;提供的個體咨詢服務較少,個性化指導不足,咨詢方式和內容不豐富。這些情況,都明顯制約了學生職業生涯咨詢的高質量開展。
二、“五位一體”賦能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運行機制
“五位一體”的課程運行模式指的是,通過聚焦“理論課程、實踐拓展、競賽活動、咨詢輔導、智慧評估”五大體系,以優化課程內容供給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為核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就業觀、成才觀,幫助學生應對新經濟形態和新就業形態帶來的沖擊和挑戰,不斷增強其職業生涯適應能力,助力其實現高質量就業。
(一)進階式理論課程體系
結合學生在大學不同階段的生涯發展重點任務,構建三個層級的進階式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第一層級是基礎層,面向全體學生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基礎課程,作為通識教育類必修課。這類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發展意識、就業創業意識,為學生科學認知自我和外部環境、及早規劃和開展職業體驗奠定基礎。第二層是中間層,作為能力拓展類課程,開設線上線下結合的選修“課程超市”,如《求職禮儀與技巧》《創業法律》《創業模式》等,幫助學生強化就業所需的專項知識。第三層級是最高層,作為專業提升類課程,將就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有機結合,對接未來的工作場景和職業場景,旨在強化和提升學生的就業創業素養。
(二)項目化實踐拓展體系
為強化理論課程的效果,設計與理論課程體系相匹配的項目化實踐訓練拓展體系,強化學生體驗式、互動式、混合式的教學體驗。項目化實踐以《職業發展教育手冊》為依托,開展貫通大學四年實踐環節的教學評價,成績按比例納人學生課程考核。其中,大一開展職業認知式實踐,促進學生深化社會環境認知;大二開展體驗式實踐,促進學生深化自我認知;大三開展專業式實踐,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大四開展就業見習式實踐,幫助學生完成職業角色轉化。
(三)多樣化競賽活動體系
結合學校學科專業布局,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就業創業類競賽活動。尤其要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系列競賽、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等國家級賽事為抓手,精心培育參賽團隊,通過校賽、省賽、國賽三級賽制的訓練和孵化,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就。此外,可在不同年級開展多樣化就業主題活動。例如,大一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和職業生涯活動月,培養學生規劃能力;大二開展創新大賽和創新項目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意能力;大三開展創業大賽和創業項目展,培養學生創業實踐能力;大四開展簡歷制作大賽和求職訓練營,培養學生求職技能。
(四)精準化生涯咨詢輔導體系
加強校內教師培訓和校外導師聘任,組建校級就業創業咨詢師隊伍,加強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培訓,開展案例分析、督導等研討活動,提升隊伍業務水平和實踐技能。逐步健全和完善職業、就業、創業咨詢室和相關制度建設,保障咨詢室規范化運營。“共性 + 個性”相結合,實現服務對象全員化;“就業 + 創業”相結合,實現服務內容全程化;“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服務流程便捷化;“個體 + 團體”相結合,實現服務方式多樣化。
(五)智慧化就業評估體系
建設校本化高校就業工作平臺,開發學生職業能力測評系統,研發覆蓋意向調查、就業指導、簽約管理、崗位推送、咨詢預約、線上講座、信息發布、簡歷制作、簡歷投遞全流程的線上平臺,根據學生求職意向精準匹配崗位。完善第三方調查反饋機制,把用人單位需求與高校學科專業特色、畢業生結構規模進行有效的整合,加強用人單位和崗位的精準介紹和宣傳。構建“招生一培養一就業”聯動機制,保證高校與行業、產業集群、企業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平臺共建、需求對接。
三、結語
推進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要始終以適應學生終身發展需要為出發點,以構建本土化的課程體系為著力點,注重構建多層次、多類別、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基地和社會支持體系,形成貫穿高等教育全過程、適應行業產業發展需求、滿足學生終身發展需要的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體系。這不僅是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保障,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工程。
參考文獻:
[1]方偉.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立德樹人重要論述,構建更高水平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體系[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1(12).
[2]孫卓,曹雪,夏立峰.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探究:以吉林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7).
[3]尹兆華.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探索和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9(Z1).
[4]王獻玲.職業生涯教育學科建設探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2(22).
[5]莊明科,張憶南,李妍.高校職業生涯發展咨詢工作室建設標準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11).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