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思政課”改革向縱深推進,如何將河南紅色文化資源深度融人“大思政課”教學體系,已成為新時代思政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數字敘事作為依托數字化媒介發展形成的新型敘事模式,憑借其交互性、沉浸性和跨時空傳播等特性,為河南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運用帶來了全新機遇。深入探索數字敘事賦能河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的范式轉型路徑,不僅有助于豐富“大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與形式,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與認同,更對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問題診斷
如同其他區域紅色文化,河南紅色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也面臨著資源分散化、敘事同質化、受眾斷層化等困境。
(一)資源分散化
從“二七精神”到“大別山精神”,從“竹溝精神”到“紅旗渠精神”,再到“焦裕祿精神”,這些精神瑰寶猶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河南的革命歷史。然而,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較為分散,缺乏有效的聯動與整合。在傳播過程中,它們未能支撐起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數字矩陣”。
(二)敘事同質化
當下,紅色文化敘事存在明顯的模式固化問題。筆者調研發現,省內很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展陳,都是采取展板展示搭配傳統講解的形式,同質化嚴重,缺乏持續性和吸引力。內容上,大多聚焦于宏大敘事與英雄主義,一味強調歷史的莊重嚴肅,卻忽略了不同受眾群體的差異化需求。特別是缺乏從青年視角出發的創意表達,難以激發青年受眾的共鳴與興趣。
(三)受眾斷層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發生了顯著變化。他們成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新穎、多元。然而,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陳舊、內容枯燥,這種不匹配導致青年群體對紅色文化的興趣降低,紅色文化傳播在青年群體中出現了斷層。
二、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局限
在當前社會高速發展、信息傳播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也遭遇諸多現實挑戰。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其局限性日益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單向傳播導致情感共鳴不足
傳統思政課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知識傳遞為主,課堂互動性與學生參與度較低。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缺乏主動思考與情感體驗的空間,難以在內心深處形成情感共鳴,進而影響了思政教育的實際成效。
(二)教學內容與青年認知需求脫節
伴隨時代更迭,青年學生的認知需求與興趣偏好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然而,傳統的思政教學內容較為抽象,與學生現實生活場景的聯結不夠緊密。這種脫節現象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興趣缺失、認同感不足,嚴重削弱了其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缺乏技術創新賦能
傳統思政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應用方面明顯滯后。在新媒體時代,學生已習慣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平臺獲取信息。但傳統思政教學未能及時整合新技術手段,導致教學方式與時代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無法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數字敘事賦能的理論與技術基礎
數字敘事為思政教育帶來新契機,其背后有著堅實的理論與技術支撐,具體體現在理論契合性與技術適配性兩個方面。
(一)理論契合性:敘事模式與思政教育的內在耦合
“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采集、存儲、修復、展示和創新,對賽續文化血脈、堅定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具有積極意義。”借助數字敘事技術,教育主體能夠搭建起虛擬的紅色文化場景,讓受眾仿佛穿越時空,真切地置身于革命歷史的長河之中,親身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如此一來,受眾對革命歷史的情感體驗與共鳴得以深化,紅色文化傳播的教育意義也能更好地實現。
(二)技術適配性:AIGC與場景化學習的技術支撐
當下,VR、AR、元宇宙等前沿技術正以迅猛之勢蓬勃發展,數字敘事在激發情感共鳴與傳播方面的潛力日益凸顯。例如,由中國青年報社與共青團河南省委聯合推出的“紅旗渠精神”云展廳,就巧妙地運用了“Web3D引擎+AI智能交互”技術,使得數字講解員青雨得以精彩亮相,引領觀眾一步步解鎖“數字沙盤”等元宇宙新技術。當觀眾沉浸在這一虛擬場景中時,仿佛穿越時空,親身經歷了紅旗渠建設的崢嶸歲月,能夠深刻領略紅色文化的核心精髓與深遠價值。此外,AIGC技術還能根據受眾的不同需求,生成個性化的敘事內容。這些前沿技術與紅色文化傳播的需求完美適配,極大地增強了紅色文化的感染力與傳播效能。
四、數字敘事賦能的機制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數字敘事為紅色文化傳播與思政教學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活力。基于沉浸性、交互性、共情性等核心優勢,數字敘事有力地推動著相關機制創新,通過構建虛擬歷史場景、促進用戶參與和共創、建立情感聯結等方式,為紅色文化傳播與教學注入新動力。
(一)沉浸性:構建虛擬歷史場景
數字敘事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以及三維建模、全景拍攝等前沿技術,能夠精準地復原歷史場景。正如“紅旗渠精神”云展廳所呈現的那樣,學校可以將焦裕祿蘭考治沙、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場景生動地展現出來。這種場景提供的全新體驗,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歷史參與感,讓他們對思政教育內容產生更為深人的理解和認同。
眼動軌跡等多模態數據來量化學生的情感狀態。基于這些分析結果,有針對性地優化敘事策略,讓紅色故事以更符合學生情感需求的方式呈現出來。
五、數字敘事賦能的實踐路徑
在思政教育實踐中,數字敘事賦能意義重大。學校可通過場域重塑、技術融合、政校企協同等舉措,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一)場域重塑:虛實融合的思政育人空間
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把線下場館(例如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紀念館)與線上平臺有機結合起來,構建虛實交融的教學場域。這種場域重塑的做法,既能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又能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和效果。學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學習,而是可以在更廣闊的時空范圍內,自由地探索和學習紅色文化知識。
(二)技術融合:AIGC驅動的內容生產創新
借助AIGC等先進技術來輔助教學資源開發,能夠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AIGC不僅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生成個性化的教學資源,從而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還能提高教學資源的更新速度和質量,讓教學內容更加貼合時代特征。
(三)協同機制:政校企聯動構建“大思政”生態
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在推動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和教育創新方面,各自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學校可以發揮教育資源和人才優勢;企業則可以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運營等方面的支持,助力紅色文化數字化產品更好地推向市場。這種多方協同的機制,能夠保障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和思政教育創新發展。
六、結語
數字敘事為河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思政課”提供了創新路徑。未來,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區域紅色文化資源也將在“大思政課”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交互性:促進用戶參與和共創 參考文獻:
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紅色故事的數字化改編與創作。以“豫西抗日”互動劇情設計為例,可采用用戶共創模式,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劇情的構思與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是主動的探索者,能夠深入挖掘革命歷史。同時,在創作過程中,學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見解,為紅色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共情性:建立情感聯結
數字敘事善于運用情感化敘事手法,巧妙地將紅色人物故事等思政內容融人其中,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和認同。為了進一步提升共情效果,學校可以借助智能技術,通過分析面部表情、
[1]吳宏亮.用紅色文化夯實文明河南建設的沃土[J].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2]易玲,石傲勝.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價值、成效及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5(1).
[3]戴月婷,楊庭鈺.紅旗渠精神云展廳上線[N].中國青年報,2023-07-23.
[4]王靜.講好湖南紅色故事傳承偉大建黨精神[N].湖南日報,2022-07-23.
[5]褚成.產業轉型升級下高職院校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職教通訊,2023(12).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