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前途。高校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歷史使命和挑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凝結了黨和人民的實踐經驗與理論創新成果,既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想基礎。高校思政教育戰線要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借助黨的先進理論深度賦能思政教育,守牢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一、兩者的內在邏輯聯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新時代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渠道和關鍵陣地。兩者在育人方面存在邏輯上的緊密聯系。
(一)目標導向一致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遵循。在實現這一偉大歷史使命的過程中,必須著力培養一批批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信念的優秀人才。與此同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兩者在人才培養目標導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二)價值共融共通
高校思政教育涵蓋面廣,既包含系統的理論教育,又涵蓋豐富的實踐活動,這些教育資源都與黨的創新理論有著緊密聯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蘊含著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豐富的思想資源。兩者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進一步豐富和深化思政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更有助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義。
(三)功能互相補充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強大的思想引領力,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高校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形式將黨的先進理論傳遞給學生,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自覺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兩者在功能上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二、傳播學5W模式視角下的賦能困境
從傳播學視角切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賦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本質在于厘清賦能過程中面臨的困境,進而有針對性地加以研究和應對,以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基于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的5W傳播模式,深入分析賦能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可以看出其中存在五個明顯的困境。
(一)傳播主體(Who)專業素養參差不齊
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形成了以思政課教師、學生工作隊伍為主,少量任課教師協同的格局,但這種結構問題顯著。部分任課教師因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與研究,難以動態更新知識體系,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在教學過程中無法精準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涵與精神實質,導致理論傳播出現偏差。
(二)傳播內容(What)與現實脫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立足我國歷史方位變革提出的理論創新成果,具備高度的理論性與系統性。然而在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這一思想的傳播面臨困境。一方面,其理論的深度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差距,易引發學生的畏難情緒;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更新機制不完善,未能及時結合社會發展動態和熱點問題進行闡釋,導致教育內容與現實發展不同步,削弱了理論的現實指導價值。
(三)傳播渠道(WhichChannel)缺乏創新
在“雙課堂”協同育人理念已廣泛推廣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仍過度依賴傳統課堂講授,教學形式單一且互動性欠缺。同時,“第二課堂”的建設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實踐過程中存在活動碎片化、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這種渠道創新的滯后,使得學生難以通過多元途徑沉浸式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導致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知停留在表面,理解深度不足。
(四)傳播受眾(Whom)個體差異顯著
青年學生因家庭背景、地域文化等因素影響,形成了不同的認知基礎與思維模式,這直接導致其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存在顯著差異。此外,高校作為意識形態交鋒的前沿陣地,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激蕩,西方價值觀的滲透干擾了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價值認同,加大了思想傳播與價值引領的難度。
(五)傳播效果(WhatEffect)難以精準評估
在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存在重視短期教學成果、忽視長期價值引領成效的傾向,往往以學生的考試成績或階段性行為表現作為主要評價指標,未能深入考查學生對理論的內化程度與踐行效果。同時,科學、系統的思政教育效果評估體系尚未健全,難以全面、動態地監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效果,不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三、教育實踐中的紓困之策
為有效突破上述困境,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引領和深度賦能,高校需從以下五個維度系統優化工作機制,提升育人實效。
(一)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應建立科學化的思政隊伍選拔機制,優先引進具備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與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同時,構建常態化培訓體系,通過專家講座、專題研討等形式,確保教師及時掌握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提升其理論闡釋與教學創新能力。此外,還要打破傳統育人主體單一化局限,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動領導干部、輔導員、學生黨員等主體參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例如,校領導開展專題宣講,輔導員在日常管理與“第二課堂”中融入理論浸潤,學生黨員通過朋輩分享強化學習實效,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理論傳播矩陣。
(二)提升教育教學精準度
針對學生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的差異,高校需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分層分類傳播。將抽象理論解構為具象化案例、生活化故事,精準把握理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切入點,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同時,建立動態更新機制,聚焦黨的理論創新實踐與社會熱點議題,以理論反映和透視現實,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性與說服力。例如,結合鄉村振興、科教興國等國家戰略,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偉力,提升學生的認知認同。
(三)深化雙課堂協同育人
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銜接的育人體系,實現優勢互補。在課堂教學中,摒棄單向灌輸模式,采用互動研討、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多元方法。例如,設置“黨的政策與社會發展”議題供學生討論,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社區、企業、紅色教育基地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通過實地調研、志愿服務、生產實習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實踐場景,促進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與實踐認同的統一。
(四)聚焦個體差異引導
對學生的認知特征及時掌握,針對家庭背景、地域文化、知識基礎等差異因材施教。例如,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可結合民族地區發展實際解讀黨的民族政策,增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親和力。同時,注重強化意識形態引導,通過比較分析、批判性思維訓練等方式,幫助學生準確識別西方價值觀中的合理成分與邏輯陷阱,引導學生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應對復雜社會思潮挑戰,筑牢思想防線。
(五)完善長效評估機制
改變以考試成績為主的短期評價模式,構建過程與結果并重的立體化評估體系。重點關注學生在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長期變化,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化程度作為核心評估指標。建立多元評估體系,包括理論知識測試、實踐活動成效、價值觀問卷調查、成長檔案追蹤等,綜合運用定量統計與定性分析方法,全面監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效果,形成“實施—評估—優化”的閉環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趙婀娜.思政工作在高校牢牢扎根[N].人民日報,2017-12-08.
[2]焦龍,朱效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融入高校思政課路徑探析[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24(2).
[3]黃昕瑩,秦桂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下高校思政工作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22(24).
[4]蔡永興.互聯網背景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高校思政工作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9(2).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