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首次打敗外國侵略者并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對世界文明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不能忘記毛澤東的歷史功績。
系統提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任務
1935年12月,在陜北嚴冬中,幾十個人聚集在安定縣(今子長縣)瓦窯堡城內的天主堂里開會。與會者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和來自各紅軍部隊的主要領導人,當時中共中央給這次會議確定了一個名字: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會議主要是聽毛澤東作報告。毛澤東在報告一開頭,就提出一個令大家想不到的問題:“目前的形勢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讓剛剛擺脫危險的黨中央領導人和各紅軍部隊及某些地方領導干部吃驚,但是接著毛澤東在分析形勢后又提出了令大家想不到的問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些紅軍部隊中有的領導人此前甚至沒有聽過這個詞。雖然在此前瓦窯堡城內小東門田家院一排五孔窯洞中,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的關于軍事戰略問題報告中,講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問題,但此次毛澤東在嚴謹分析基礎上作出的深刻和明確的結論,仍然讓參加那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同志耳目一新。
毛澤東在會議上所作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中有專門一節:“民族統一戰線”。他在報告中批評了反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左”傾關門主義。他把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和關門主義策略作了對比:“一個要招收廣大的人馬,好把敵人包圍而消滅之。一個則依靠單兵獨馬,去同強大的敵人打硬仗。一個說,如果不足夠地估計到日本帝國主義變中國為殖民地的行動能夠變動中國革命和反革命的陣線,就不能足夠地估計到組織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的可能性。”“一個則說,這些批評都是不對的。革命的力量是要純粹又純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筆直又筆直。”毛澤東還說了一段令人至今難忘的話,他形容“左”傾關門主義時說:“關門主義的策略則是孤家寡人的策略。關門主義‘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只博得敵人的喝彩。關門主義在實際上是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的忠順的奴仆。”毛澤東在這個報告中,以堅定的口吻表示:“我堅決地回答:贊成統一戰線,反對關門主義。”“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打垮,這是有目共見的真理。”
毛澤東的話,統一了大家的思想。這次會議后,中國共產黨所致力的,就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后來有人形容這次會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
1935年12月,這個時候,紅軍長征還沒有結束;這個時候,蘇聯還在搞“大清洗”,在對外政策方面,蘇聯還在努力構建蘇、法、東歐鄰國緊密合作共同遏制德國的互助歐洲集體安全聯盟。締結了流于形式的互助條約后,蘇聯對日本采取了和緩政策;這個時候,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國民黨還在處心積慮要消滅共產黨,對日本采取妥協退讓政策,根本就沒想要和共產黨合作抗日;共產黨里“左”傾關門主義盛行,以至于毛澤東講了很多批評“左”傾關門主義的話。
毛澤東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容,與別人所提內容,有云泥之別。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各種政治軍事力量,其中總要有一個領導力量。當時的中國,國民黨的軍事和政治力量最大。于是,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力量必然是國民黨。王明就持這樣的主張。1937年,王明回國,以“欽差大臣”自居,在1937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即“十二月會議”)上,系統地發表了他關于怎樣堅持抗戰、怎樣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概括起來就是:中國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要由國民黨領導。沒過幾天,1937年12月23日,擔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的王明在武漢主持召開中共中央代表團與中共中央長江局第一次聯席會議上,提出了“三個一切服從”的政治主張:我們要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服從國民黨,一切服從蔣委員長的指揮!王明提出“三個一切服從”,絕不是他個人的發明。他是“銜命回國”的,他的意見,實際上是共產國際和蘇聯方面的意見。原來,共產國際和蘇聯方面認為,在中國,國民黨的力量最強,要依靠國民黨抗日,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要由國民黨領導,通過國民黨領導下的抗日戰爭,拖住日本,使日本不能向北進攻蘇聯。毛澤東當時就批評說:王明這個人就是想蘇聯的事想得太多了,想中國的事想得太少了。毛澤東的看法是,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統一戰線,才是鞏固的統一戰線,才能真正抗擊日寇,拯救中華民族之命運。因此他認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絕對不能由國民黨領導,更不能聽王明的,搞什么“三個一切服從”。毛澤東的道理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廣泛的,內部構成很復雜,它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地方實力派、海外華僑中的廣大愛國人士,還包括以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親英美派大資產階級。因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直接關系到這個統一戰線能否鞏固與發展,決定著抗日戰爭的前途和中華民族的命運。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華民族最大利益的。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這個統一戰線才能真正鞏固,中華民族才有光明前途。
毛澤東曾經形象地說,搞抗日統一戰線,總要有個“司令官”,在當時的中國,能當“司令官”的政黨,有兩個,一個是無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共產黨,一個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國民黨。誰來當“司令官”好呢?國民黨當“司令官”,不行,因為國民黨是在日本要滅亡中國從而動搖其統治地位情況下被迫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它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后,總是害怕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發展壯大,害怕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的廣泛發動,力圖控制抗日民族解放運動不超出它所需要和允許的范圍,服從于它的階級利益。在中國,能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司令官”的,只有共產黨,因為共產黨代表的是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要堅持抗戰到底直到取得最后勝利的政治力量。
對于這個問題,一些外國人不解,他們以西方哪個政黨人多就應該當領導的慣性思維,對毛澤東的觀點提出疑問。毛澤東的回答是: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者,不是看哪個政黨力量的大小,而要看政黨的代表性。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私利,它所謀求的是中國大多數人民的利益,是全民族的利益。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才能取得抗日戰爭勝利。怎樣表現共產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呢?毛澤東認為,這主要表現在政治領導上。中國共產黨根據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并領導人民去實行、影響和推動國民黨接受這些主張,實際上就發揮了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作用。
但是,國民黨也要爭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司令官”。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四個一個”(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軍隊)的專制方針,確定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并按此方針先后制定了《防制異黨活動辦法》《共黨問題處置辦法》等秘密文件,在統一戰線中打擊、破壞共產黨和其他進步組織,向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派遣大批特務搞破壞,向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根據地發起進攻,制造磨擦事件。面對這種情況,毛澤東堅持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在反對反共頑固派斗爭時,毛澤東制定了“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的原則和“有理,有利,有節”的方針,提出了三大政治口號: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以斗爭求團結,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長期存在。
中華民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能夠長期支撐抗日戰爭,并且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重要因素。可以說,中國如果沒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僅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而且會很快亡國滅種。毛澤東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抗戰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是任何人都難以替代的。
系統闡明持久戰戰略總方針
毛澤東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御外侮;實行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形成正面、敵后兩個戰場,發揮了以弱勝強、扭轉乾坤的作用。
早在全面抗戰尚未開始時,毛澤東就預見到: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是持久戰。1936年7月,毛澤東在延安同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說過: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這一戰,是持久的。他還向斯諾談到了打持久戰的各項方針。1937年全面抗戰剛開始時,毛澤東又說過,中日之間的最后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毛澤東后來自己也說過:我“一貫估計中日戰爭是持久戰”。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西省洛川縣馮家村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毛澤東作了重要報告。他著重指出:盧溝橋事件是大規模全國性戰爭的開始,由于日本和中國各方面的情況,就決定了我們最基本的方針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持久戰的結果是中國取得勝利。我們的總任務就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會議通過的《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強調:“應該看到這一抗戰是艱苦的持久戰。”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是一個重要事件。這個事件,對蔣介石、對毛澤東,震動都很大。此時從七七事變算起,僅僅4個月,中國北方就幾乎全部落入日軍之手,南方一線,日軍進軍迅速,中國軍隊處處被動。蔣介石受震動之后是情緒消沉,對抗戰勝利失去信心,開始尋找妥協之路;而毛澤東受震動之余,則通過深入思考進一步發現了持久抗戰的規律,他把目光投向了全國,開始考慮抗戰全局問題。他通過對日軍在進攻中已經在許多地方與國民黨軍隊呈相互攻防狀態這些基本事實,對于自己早就形成的抗戰持久戰總戰略更加堅信。基于這一認識,他向國民黨當局提出了一個全面戰略部署的完整方案。
蔣介石沒有采納毛澤東的建議。這使蔣介石失去了在黃河以北地區展開兵力,與敵互有攻防,從而對日軍進行持久抗戰的機會。日軍一路南下,攻占了中國大半領土。但是,國民黨軍隊畢竟數量多,又陸續將主力撤至西南,而西南地區山多路險,易守難攻,日軍打下武漢后,再也難以組織起有力的攻勢去攻打中國的西南地區。日軍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滅亡中國,已經成為事實,證明了毛澤東的預見是準確的。
1938年5月19日,日軍占領徐州。此時,抗日戰爭已經進行了10個月,各種矛盾已經充分暴露。這個時候,毛澤東分析時局變化,研究全國軍事局勢,對抗日持久戰進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5月底,毛澤東在簡陋的窯洞中動筆寫自己考慮成熟的抗戰總戰略。他在寫作時,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分析,一層層地剖析,逐步深入,最后寫成數萬字的《論持久戰》。初稿完成后又做了反復修改。5月26日至6月3日,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開會。毛澤東用了近十天時間講演了《論持久戰》的基本內容。毛澤東講演后,陳云提議公開發表。7月,《論持久戰》最先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上發表。
毛澤東在這部著作中開門見山地說:我就是講抗日戰爭持久戰的,“和持久戰這個題目有關的問題,我都準備說到”。毛澤東在這部著作中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后,得出的結論是:抗日戰爭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但抗日戰爭不能速勝,而是持久戰。毛澤東論述了持久戰的三個階段。他說:“這種持久戰,將具體地表現于三個階段之中。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不能預斷,但依目前條件來看,戰爭趨勢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觀現實的行程將是異常豐富和曲折變化的,誰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戰爭的‘流年’來;然而給戰爭趨勢描畫一個輪廓,卻為戰略指導所必需。”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論述了實現持久戰的總方針。這個總方針把重點放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上。毛澤東指出: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而第三階段中,則是戰略反攻戰,主要任務是收復失地。收復失地,主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但也須依靠國際力量和敵國內部變化的援助。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回答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對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有了一個清楚的描述,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總戰略的正式形成。它的發表,不光堅定了人們堅持抗戰的信念,而且產生了一個連毛澤東也事先沒有想到的一個結果:毛澤東在共產黨內、在中國人民中、在包括國民黨高官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中,贏得了廣泛的欽佩和尊重。連在理論上好挑別人“毛病”的王明,也不得不說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水平高。據鄧力群回憶,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使人有豁然開朗之感,大家都感到,毛澤東英明、高明。程思遠先生在回憶中就談到了《論持久戰》在國民黨上層的影響。他說:“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贊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后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雖然白崇禧對毛澤東抗戰總戰略的解說,純粹是誤讀,但從另外的角度上看,也說明國民黨高級軍官們對《論持久戰》中的觀點十分信服。國民黨據此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抗戰部署,制定基本軍事方針。
毛澤東制定抗戰持久戰總戰略,為抗日戰爭提供了最高的也是最正確的戰略指導。
科學謀劃開辟敵后戰場戰略布局
從1937年淞滬會戰,到南京會戰,再到武漢會戰,國民黨一再敗退;11月8日,北方重鎮太原也失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打得太拉胯,蔣介石躲到四川峨眉山,日寇也逼近四川。密切關注抗戰局勢的毛澤東認識到,國民黨正面戰場靠不住,共產黨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持久戰。
共產黨怎樣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持久戰?毛澤東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形成的初步認識是:共產黨必須深入到敵后去,開辟敵后戰場,領導敵后人民實行全面抗戰,由此造成戰爭的持久性。就在太原失守的當天,毛澤東在致周恩來等人的電報中說:“八路軍將成為全山西游擊戰爭之主體。應該在統一戰線之原則下,放手發動群眾,擴大自己,征集給養,收編散兵,應照每師擴大三個團之方針,不靠國民黨發餉,而自己籌集供給之。”
毛澤東看到,日本是小國,兵力有限,中國是大國,幅員遼闊。日寇雖然侵占了北方主要城鎮,但它在向南進攻中,必然集中兵力于南方戰場,這樣,就在北方特別是北方農村,留下了許多空白地方。這是共產黨在北方開辟抗日根據地的良好條件。共產黨的主力部隊應該深入到敵后去,在日寇留下的廣大空白地帶,發動群眾,組織廣泛的游擊戰。第一步就是把山西全省的大多數鄉村化為游擊根據地,然后在北方廣大地方開辟更多抗日根據地,用游擊戰的方式,牽制日寇。
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游擊戰和國民黨正面戰場作戰形成了敵后和正面兩個抗日戰場;兩個戰場相互配合作戰,就是中國對日作戰的基本方針。按照毛澤東這個對日作戰基本方針,國民黨雖然在正面戰場上打得拉胯,但只要它不投降,步步抵抗,就會吸引日本許多兵力。而共產黨在敵后開展廣泛的游擊戰,既能牽制和消滅日寇很多兵力,又能破壞日寇的交通和補給線,消減日寇對中國正面戰場的進攻力量。這樣,一個在前邊頂,一個在后邊拉,必將使日寇顧此失彼,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由此造成日寇不能速勝,而中國則在持久抗戰中消耗敵人最終戰勝敵人的態勢。
毛澤東寫完《論持久戰》不久,在同美國記者斯諾的一次談話中,就講明白了中國這個對日作戰基本方針。他先講了正面戰場應該怎樣打。他認為像國民黨這樣打是不行的。正面戰場要想真正頂住日寇進攻,必須打大規模的運動戰,為此,在正面戰場上的抗日部隊,戰線不能太短,不能固守一城一地,而應該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由此造成抗日戰場的廣闊性,中國軍隊要在廣闊的戰場上開展大規模的運動戰。毛澤東當時用了“高度”的運動戰來形容這種大規模運動戰。具體怎么打?毛澤東也說明白了。這就是,抗日軍隊要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毛澤東不贊成國民黨當時打的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御工事的陣地戰。他說,對我有利的軍事地點,條件允許,也可以打一點陣地戰。但是,抗日正面戰場主要的是打運動戰,這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接著,毛澤東講了敵后戰場應該怎樣打。他說,主要的是發動和組織農民。要在農民中組織很多抗日游擊隊。中國農民是仇恨日寇的,共產黨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農民中就會爆發出抗日的很大“潛伏力”。開辟和擴大敵后抗日戰場,“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于奔命”。
毛澤東從抗戰大局出發,直接給蔣介石寫信提出,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要采取大規模運動作戰,將內線防御和外線進攻結合起來,具體做法應該是:在日寇進攻時,我方在內線防御時又部署足夠兵力于外線,配合內線作戰,增加敵人的困難,減少自己的困難,造成有利于持久抗戰之軍事政治形勢。毛澤東稱:這就是“攻勢防御”。蔣介石只將毛澤東提出的作戰方針交給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考慮,并未完全接受毛澤東的方針,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總體作戰中,也偏離了毛澤東的這個作戰方針,因此國民黨主導的正面戰場一敗再敗。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敵后戰場廣泛發動群眾,擴大人民武裝力量,開辟了廣大的抗日根據地,發展廣泛的游擊戰爭,牽制日寇,承擔起了抗日中流砥柱作用。
按照毛澤東制定的對日作戰方針,到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在正面戰場未能突破憑借云貴川險要地勢防守的國民黨軍隊防線,戰局陷入膠著狀態。而在敵后戰場,日寇則頻遭八路軍、新四軍運動戰、游擊戰的打擊,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日本最后戰敗投降。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制定的對日作戰基本方針,為中華民族最終戰勝日寇,取得全面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