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以中國DeepSeek等為代表的部分創新力量正展現出顯著的發展加速度,個別領域的技術迭代頻率甚至已接近“周更”節奏。技術演進如高鐵般疾馳向前,但創新生態的軌道系統尚未完全校準——科技突破、產業轉化、人才儲備與資本配置之間仍存在結構性錯配。這種系統性耦合不足正成為創新動能充分釋放的核心掣肘。要確保技術創新的列車持續高速前行,必須打通這些堵點,解決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實現科技、產業、人才與資金的高效協同,從而加速知識轉化、優化資源配置,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系統性支持。
如同40年前價格體制改革撬動經濟改革,當前創新經濟的關鍵突破點正是建立技術定價機制。然而,現實困境在于,應如何為知識與創造定價?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到亞當·斯密的“成本價值論”,再到門格爾的“效用價值論”,傳統理論在衡量創造力產生的技術成果價值時存在局限。顯然,相同勞動時間與資本投入下,不同創造力個體產出的技術成果差異顯著。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等主流估值方法亦難以全面評估無形資產價值:技術具有高度創造性與復雜性,獨立復用或嵌入商品服務時呈現零邊際成本特性,且價值實現過程伴隨顯著風險與不確定性。由于存在上述創新性與復雜性,傳統理論與方法不足以提供技術供需雙方共同認可的定價基準與依據,這嚴重制約無形資產的流通效率,進而影響科技創新的轉移與轉化。
為突破這一關鍵理論困境,我與研究團隊設計構建了“技術價值效用”(VEST)理論框架。該理論突破傳統效用價值理論框架,創新性地納入技術特性與人類創造力維度,提出技術價值的五維評估體系——功能效用性、市場需求規模、技術成熟度、配套環境完備度及團隊實現能力,首次將無形資產價值結構化量化,并解決無營收項目難以估值的行業難題。基于VEST理論框架,研究團隊進一步實現了方法論與技術工程化的雙重突破:創新性地融合大語言模型(LLM)、自監督學習(SSL)和可解釋人工智能(XAI)等前沿技術,成功研發全球首個AI賦能的技術估值引擎——牛津智能技術估值引擎。為將VEST理論創新與上述技術突破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牛津智能(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牛津智能”)作為牛津大學技術衍生企業,于2024年正式成立,標志著AI賦能的技術估值研究完成“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重要跨越。
針對傳統技術估值方法的局限性,牛津智能技術估值引擎實現了三大核心突破。第一,計算效能革新:采用邊緣計算架構,實現“分鐘級”近實時分析,顯著提升估值效率,突破傳統人工建模周期長、更新慢的局限。第二,數據質量優化:通過智能采集與動態清洗技術,確保數據時效性與準確性,解決傳統方法中數據滯后、偏差大、主觀性強等問題。第三,行業適配深化:已構建覆蓋機械制造、生物醫藥等八大領域的27套專業算法模型,實現多場景精準估值,彌補傳統方法對新興及復雜行業特性適配不足的問題。
牛津智能技術估值引擎的突破不僅是一次技術升級,更預示著一場具備范式躍遷潛力的效率革命與治理創新——AI賦能的技術估值引擎(以下簡稱為“AI估值引擎”)提供更快捷、更科學、更公允、更經濟有效的技術估值服務,從而將顯著增強技術供需雙方的交易信心與意愿,強力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切實破解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更重要的是,AI估值引擎不只是一個工具,更代表了一種以數據為基礎,以公平、準確資源配置為目標的創新治理新范式,其制度化發展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而持續的創新動能。
AI估值引擎可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多維度的變革性影響。首先,技術效能的跨越式提升不僅使估值準確率實現質的飛躍,更將大幅縮短評估周期,同時有效降低估值成本。以牛津智能技術估值引擎為例,其估值準確率為90%以上,遠超行業21%的平均準確率;同時,將傳統兩到三個月的評估周期縮短至分鐘級,單次估值成本也從百萬級別降至中小企業可輕松負擔的范圍。AI估值引擎將顯著提升市場包容性,使得長期受限于專業估值門檻過高的創新團隊和科技初創企業能夠平等獲取高質量估值服務,有效解決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普通投資者也能獲得參與創新投資的機會。AI估值引擎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有力激活了創新市場活力。
其次,AI估值引擎帶來的更深遠的影響還在于其開創了技術價值評估范式。與傳統方法不同,AI賦能的技術估值引擎基于技術內在價值而非短期市場表現進行評估,解決了創新領域長期存在的“收入悖論”問題,即使是當下沒有營業收入的新興技術,只要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就能獲得合理估值。這種聚焦技術本質的評估機制,為科研人員和創新者構建了更公平、透明的發展環境。其客觀性來源于覆蓋垂直行業的專業數據訓練,而廣泛的適用性則體現在它能精準識別各類技術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核心價值。
最后,AI估值引擎的應用價值輻射創新生態系統的各個關鍵節點。其服務對象既涵蓋創新主體——科研人員、研發團隊和高校院所,也覆蓋創新服務機構——技術交易所、科創中心、產業園區、孵化器、IP咨詢機構,以及提供專業服務的律所和會計師事務所。對政府部門而言,AI估值引擎為科技、人才、項目等管理部門提供了高效精準的評估工具,大幅提升了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的客觀性。在企業應用層面,該技術通過建立透明化的估值體系,為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投資決策提供了可靠的價值錨點。一方面使技術交易定價擺脫傳統的主觀性和滯后性,另一方面讓資源配置突破信息不對稱的桎梏。
總而言之,AI估值引擎的核心突破在于構建了跨領域、全鏈條的公允定價系統,從根本上解決了創新要素流動中最關鍵的“價格-價值”背離難題。通過實現技術內在價值的客觀量化,該系統有效實現“技、產、才、融”的高效匹配,打通創新生態鏈的“最后一公里”,推動創新生態實現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范式轉型。
目前,AI估值引擎已應用于科技—資金—人才—產業創新鏈的貫通實踐,展現出變革性的成效。
在技術轉移轉化領域,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普遍面臨市場活躍度不足的困境,其根源在于缺乏市場化定價機制。AI估值引擎通過實時建模與量化分析,構建了買賣雙方認可的定價基準,有效破解了這一核心難題。在應用層面,此類系統能夠深度賦能技術交易平臺,基于智能估值體系的部署攻克定價瓶頸,顯著提升交易效率,從而全面激活技術交易市場活力。
AI估值引擎通過解決結構性融資困境、實現全過程金融風控、強化安全與欺詐識別三大功能,構建起“科技金融智能化轉型”的完整價值鏈,系統實現從資源匹配、流程優化到風險管控的遞進價值,從而為科技創新與金融安全提供強勁支撐。
在融資方面,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作為國家“五篇大文章”的戰略重點,在實踐中卻面臨“看不準、不敢投、難放貸”的突出矛盾。由于專業壁壘的存在,金融機構往往陷入“看不懂技術、判不準價值”的困境,導致大量優質項目錯失融資機會。AI估值引擎能以客觀量化的方式呈現技術項目的內在價值,為金融機構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不論是VC/PE的股權投資決策,還是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評估,AI估值引擎都能顯著提升資金配置效率,讓真正具有創新潛力的企業獲得匹配的金融支持。
AI估值引擎在風險管理方面的應用價值亦尤為突出。當前,牛津智能技術估值引擎等AI估值引擎已深度嵌入決策全流程,在投前盡職調查、投后價值評估、貸前風控篩查和貸后資產監控等環節實現標準化應用。更值得關注的是,AI估值引擎能夠深度賦能投資管理全流程,覆蓋項目初篩、組合動態優化、投后價值追蹤及退出時機研判等關鍵環節,為金融機構提供貫穿全周期的實時、精準、量化的決策支持。
AI估值引擎在金融安全領域同樣具有重要應用價值,能有效防范欺詐行為。典型案例是2014年曝光的硅谷Theranos血液檢測欺詐案:一位斯坦福學生通過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故事騙取了90億美元投資。經牛津智能創新研發的AI驅動型“專利投資欺詐智能識別方法”回溯驗證,若在2004年投資決策階段部署該類技術,可準確識別出:估值存在嚴重泡沫(高估達30倍);核心技術指標與宣稱的商業價值匹配度不足50%。目前,以牛津智能技術估值引擎為代表的智能系統已在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浙商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實現商業化應用,為其提供高效、客觀、精準的投融資決策支持。
此外,AI估值引擎還為人才價值評估提供了革命性的方法論創新。智能系統通過三大核心機制重構人才評價體系。首先是實現評估維度從“經驗判斷”到“數據驅動”的范式轉換;其次是建立動態追蹤模型,突破傳統靜態評價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構建“評估—培育—配置”的全周期管理閉環。目前,該類引擎已應用于長三角多個城市的“數字人才大腦”建設,通過量化人才的技術商業化潛力、創新成果轉化價值等核心指標,顯著提升了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精準度和產才匹配效率。
在產業規劃與治理層面,AI估值系統正在重塑傳統決策范式,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多維度的智能決策支持。基于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技術,AI估值引擎能夠為地方政府精準量化技術要素的價值流動路徑,構建產業創新圖譜;動態追蹤產業鏈價值分布,實現從“規模統計”到“價值映射”的產業診斷升級;通過模擬推演和政策效果預評估,推動產業政策制定從“經驗推斷”向“數據驅動”的范式轉變。在2024年的杭州全球數博會上,牛津智能發布了《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價值創造白皮書》。該研究突破了傳統產業報告僅關注融資規模、企業數量等表層指標的局限,創新性地構建并推出AI產業價值評估體系。這一體系不僅首次實現了對AI初創企業創新要素轉化效率的精準量化,更通過開創性地運用技術價值成長曲線模型,為發現下一個“DeepSeek級企業”的誕生領域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技術能力不斷突破的基礎上,構建制度化的應用機制,是推動AI估值引擎從技術工具發展為國家創新治理底層架構的關鍵。當前,智能估值系統在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評價與產業規劃等領域的系統性價值已得到初步驗證。下一步,應當從“試點嵌入”到“制度嵌入”加快推進,打造科技—產業—人才—資金高效協同的制度閉環。
建議將AI估值引擎納入科技與人才項目評審體系試點,作為對傳統專家打分機制的重要補充,以提升項目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效率和持續優化能力。目前,純人工評審機制面臨四大核心痛點。第一,專家資源稀缺。高水平、跨學科的評估專家數量有限,尤其是在新興領域和交叉學科,難以匹配項目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利益回避原則進一步壓縮可用專家池,嚴重制約了評估的廣度與深度。第二,主觀性強。人工評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專家的個人經驗和判斷標準,容易受到認知偏差、利益關聯或評估情境變化的影響,導致結果缺乏一致性與可重復性。第三,耗時耗力。從組織評審到收集反饋再到形成結論,人工評估往往周期較長,流程繁瑣,協調成本高卻效率低下,難以適應成果轉化和“產才引育”日益增長的數量與節奏需求。第四,評估系統單一。傳統評估模式常依賴文字材料和會議評審,缺乏多源頭、多模態數據驅動和動態追蹤能力,難以實現對科技成果與“產才引育”全生命周期的量化評估與風險識別。
AI估值引擎能精準回應并破解政府及高校科研機構在項目評審與產才引進中的核心難題,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實現全鏈條深度應用。以牛津智能技術估值引擎為例,該系統已成功應用于高校成果轉化、專利決策、技術定價、科技項目評估及結項評審等多個關鍵場景,推動行業向“精準、高效、智能”方向轉型升級。同時,憑借開創性的AI人才評價系統,牛津智能已與多地政府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人才高地建設新范式。在杭州蕭山區旗艦產才引進項目 “5213計劃”中,牛津智能技術估值系統利用智能決策模型、數據驅動評估、流程自動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科學性、客觀性、高效性和前瞻性四個維度實現顯著突破,樹立了產才引進智能化轉型的新標桿。這一標桿也將進一步實現創新資源的精準配置——“先發識別”具有高成長性的“六小龍”項目并重點培育,“動態預警”潛在風險項目并快速監管,構建起產業發展中“識別—培育—預警—響應”的智能預判系統,驅動地方產業有序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建議聯合科技部、商務部、國資委、財政部、人民銀行、證監會等部委,共建“無形資產估值透明化”標準體系,通過統一數據標準、確立公信機制和界定使用邊界,提升估值結果的制度性可信度。該體系不僅能規范國內治理,更將破解無形資產跨境交易中的定價困境與交易抑制,為推動形成全球認可的無形資產估值框架和重塑國際交易規則貢獻中國方案。此外,還應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重點實驗室、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中推進智能估值系統的嵌入式使用,將其作為“可用、可信、可評”的基礎設施加以推廣。對于中小企業,應通過技術開放、政策補貼、平臺接入等方式提升估值服務的普惠性與可及性,降低創新創業門檻。這不僅是解決無形資產估值難題的技術路徑,更是破解從實驗室到市場“最后一公里”制度障礙的治理路徑。AI估值引擎不只是一個工具,更代表著一種以數據為基礎,以公平、準確資源配置為目標的創新治理新范式,其制度化發展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續的創新動能。
在技術創新浪潮下,以專利為核心的無形資產正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據聯合國《2025年技術與創新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前沿技術貿易額達2.5萬億美元,自2003年起,無形資產投資額已超過有形資產。然而,創新領域存在著“死亡谷”現象——技術在從實驗室研發到產業落地的高風險過渡期,常因資金斷檔、技術與市場脫節、人才與產業需求錯配、政策與生態支持不足等關鍵瓶頸而夭折。如何開創性地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對技術等無形資產進行精準估值,為彌合從創新到產業應用的“死亡谷”提供解決方案,使“科技—產業—人才—資金”的創新生態鏈高效運轉?

當下人工智能發展或將呈現三大演進方向。首先是人機協同決策系統的深化,通過融合人類經驗與AI算力,構建動態優化的決策機制。其次是智能平臺的普及化,基于邊緣計算實現的實時分析能力,將重塑包括投資評估、技術轉移在內的全流程線上化體系,顯著降低創新投資門檻。最后是算力革命的突破,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的結合將催生新一代大模型,推動科技產業范式變革。這一演進路徑本質上是讓人工智能成為增強人類決策能力的“戰略伙伴”而非替代者——既為專業機構提供精準分析工具,也讓社會資本得以更公平地參與創新價值分配。
2025年6月9日,國務院以“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主題,進行第十四次專題學習。國務院總理李強在聽取講解和交流發言后指出,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最后一公里”,能催生新產業、新動能,形成新質生產力。他要求統籌創新資源,深化機制改革,暢通供需對接,以更大成效推動科創與產業創新融合。這恰恰詮釋了牛津智能等新一代AI估值引擎的核心使命與存在價值:通過技術創新將復雜挑戰轉化為可量化、可解決的命題。科技進步的終極目標應當是確保每個創新者獲得公平機會,每項優質技術實現應有價值。構建客觀透明、普惠可及的估值體系,能顯著降低創新主體的評估成本,提升資本配置效率,最終形成“技術突破—價值實現—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