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破殼而出到首次遷徙,小布丁一直活躍在我們的鏡頭下,它是黑頸鶴群體中的一員,它的成長歷程更是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生存智慧的真實寫照。

2024年3月,我發起創立“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自然影像團隊。這是一個由科學家、攝影師、志愿者組成的群體,大家扎根青藏高原腹地,致力于通過影像記錄、生態科研、自然教育等方式,呼吁更多人加入到保護高原生態和野生動物的行列。
充滿敬畏地、規律地對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態進行觀察記錄,是團隊的核心工作。遷徙物種是我們重點記錄的對象,它們能敏銳感知地球磁場,對自然環境有著出色適應能力。每年,它們都會在固定時間啟程,歷經長途跋涉抵達適合生存、繁殖的棲息地。
黑頸鶴是青藏高原重要的遷徙鳥類,在“喜馬拉雅生靈的朋友”正式成立之前,團隊就已經開始了對它們的觀察和記錄。從2023年至2025年,我們對黑頸鶴進行追蹤拍攝,從追求愛情、組建家庭,到孕育寶寶,再到完成遷徙,它們的生活軌跡都被記錄在鏡頭中,我們甚至會為這些可愛的生命取上好聽的名字,然后像介紹朋友一般,認真耐心地將它們介紹給更多人。這其中,一只名為小布丁的黑頸鶴,是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朋友”。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地區的鶴類,有著高貴、唯美的形象與氣質。在《格薩爾王史詩》中,黑頸鶴被描述為珠牡王妃的神魂鳥,曾三次解救王妃脫離困境,成為藏族人心中的“神鳥”。藏族唐卡藝術中,也常常出現黑頸鶴的形象,被視為吉祥的化身。這種充滿神話色彩的鳥,不僅因為優雅飄逸的體態令人喜愛,更因為對愛情的真摯與忠貞讓人感動。
每年三四月份,在即將從越冬地飛往繁殖地的前夕或是遷徙途中,黑頸鶴便開始求偶。雄鶴們會展開激烈爭斗,用舞姿與歌聲贏得雌鶴的傾心:它們伸長脖頸上下舞動,展示自己曼妙的身姿,發出高亢動聽的鳴叫,再展開雙翼翩翩起舞。彼此心儀的黑頸鶴,會通過歌聲與舞姿交相呼應,盡情地表達愛意。
小布丁的生命序章,就源于一場浪漫的求偶之舞。那是在黑頸鶴群從西藏拉薩市林周縣遷徙到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途中,小布丁的爸爸媽媽被彼此的舞姿與歌聲吸引,琴瑟和鳴間相互傾心,最終比翼雙飛。
在動物界,黑頸鶴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典范,若一方意外離世,另一方往往會選擇以最決絕的方式結束生命:高高地飛向天空,然后猛地扎向地面,折頸而亡。一位野保員朋友曾觀察到一只母鶴意外去世,公鶴用自戕的方式追隨她而去。這樣的舉動,著實讓人震撼并深感痛惜。由此我們也深知,保護好一只黑頸鶴,就是保護好它背后的家庭。





當黑頸鶴夫婦結束長途遷徙,抵達棲息地之后,稍作休息便開始筑巢產卵,黑頸鶴每窩產卵1~2枚,由父母共同進行撫育。
筑巢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程。
黑頸鶴通常將巢穴建在水域周邊的草叢中,巢穴地勢過高,幼崽上下會舉步維艱;地勢過低,則容易被上漲的水流淹沒;離水太近,巢穴容易坍塌;離水太遠,又容易遭到流浪狗和狐貍的侵襲。我們曾記錄到兩顆即將破殼的黑頸鶴卵在夜間被一只藏狼吃掉的過程,所以非常理解為什么黑頸鶴父母對于巢穴的選擇會如此謹慎。6月12日,一個晴朗的上午,小布丁在爸爸媽媽精心建造的溫暖安全的家中誕生了。
沖破蛋殼是小布丁跨入這個世界的第一道“門檻”。
起初,小布丁試探性地用稚嫩的小嘴輕輕觸碰蛋殼內壁,接著鼓足勇氣,一下又一下啄擊蛋殼,隨著時間推移,小布丁的動作越來越有力,越來越急促,小小的身軀爆發出無窮的生命力。蛋殼上,漸漸出現細微的裂痕,生命的曙光一點點滲透進去,小布丁迎著光繼續奮力啄擊,蛋殼上的裂痕不斷擴大、蔓延,就像一張生命的網在逐漸編織成形……終于,經過漫長艱苦的努力,蛋殼“咔嚓”一聲破裂開來,一道明亮的光線瞬間射進殼中小小的世界。
就這樣,小布丁安然地破殼而出!它張開肉紅色的小嘴,大口大口地呼吸著新鮮空氣,發出第一聲微弱卻充滿力量的啼叫。
這段時間,鶴爸爸和鶴媽媽始終處于高度緊張和警覺狀態,既要時刻防范其他動物前來偷蛋,又要憂心寶寶能否順利破殼,因為長時間無法破殼而出的小家伙,極有可能會窒息而亡。萬幸的是,小布丁的妹妹也在不久后破殼而出,而一旦走出蛋殼這扇門,小鶴們便要直面嚴酷的自然環境,一次次迎接生存的挑戰。
在同齡的黑頸鶴中,小布丁是一個活潑調皮、充滿好奇與勇氣的“小男孩”。剛剛出生,它就用強有力的腿,迫不及待地在巢穴中邁出生命中的第一步,沒想到竟出奇地穩健。可行走只是開始,對于小布丁來講,青藏高原不僅是一所關乎生活與生存的“大學”,更是一處“戰場”。一只幼鶴要想存活下來,難度之大超乎想象。


從幼年到成年,小布丁可能會遭遇各種挑戰:惡劣的天氣、食物的短缺、其他鳥類的猛烈攻擊……即便存活下來,成年后又會面臨新的問題。求偶時,要比拼顏值、較量歌唱。結婚后,必須背負更大責任:要足夠厲害,能捕捉到足夠的食物;要足夠細致,能悉心照顧好下一代;要足夠貼心,能為另一半排憂解難……
當人類的孩子詢問父母什么是死亡的時候,父母大多會委婉、詩意地進行闡釋,而生活在高原環境中的鶴爸爸與鶴媽媽,卻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小鶴——死亡隨時會降臨。在小布丁的成長歷程中,父母始終在教導它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教會它各種生存技能,這個過程甚至是極為嚴苛的,因為在弱肉強食的野性大地上,倘若小布丁無法適應高原環境,父母只能眼睜睜看著死神將它無情帶走。
黑頸鶴是雜食動物,食物來源比較多元,主要以水生植物根莖、小型魚類和昆蟲為食,有時甚至會捕食其他鳥類和地鼠。鶴媽媽帶著小布丁訓練完游泳后,便引領它學習捕食。小布丁模仿媽媽的樣子,在濕地上捕捉小蟲。初來乍到的它盡管什么也沒找到,但還是仰著小脖子,期待著被夸贊。溫柔的媽媽將自己捉到的小蟲放到它面前,以示獎勵。小布丁從小就愛吃魚,等再長大一些,鶴喙更具力量時,鶴爸爸就會帶著它下水捕魚。而它也急切地等待著絨毛褪去,成為一名勇敢英俊的高原舞者。
黑頸鶴幼鳥生性好斗,小布丁就熱衷于和妹妹在濕地里或是巢穴中嬉戲打鬧。但令人惋惜的是,小布丁的妹妹因為身體孱弱,出生未滿兩個月便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也成為小布丁生命中的第一次永別。此時的小布丁已然長出灰色羽毛,身體越發健壯,它每日攝入足夠的食物補充體能,為即將開啟的遷徙做好充分準備。
十月下旬,當第一場暴雪來臨之前,小布丁一家三口從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程,開始返回西藏拉薩市林周縣過冬。它們與其他家庭結成隊伍,整齊地朝著目的地飛行。這是小布丁的第一次遠行,它在豐收的青稞田上展翅翱翔,也在惡劣的冰雹天氣中迎難而上,一路既為高原湖泊的壯麗驚嘆,也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雪感到恐懼。
在遷徙途中,有著讓小布丁不安的經歷:一位小伙伴由于經驗不足,被刺眼的陽光晃花眼睛后,撞上高聳的電線,頸椎折斷,摔落在地氣絕身亡,慘烈的死狀讓小布丁十分驚恐,許久才發出一聲凄厲的鳴叫,那聲音既像是在為遇難的同伴哀悼,又像是在控訴命運的無常。幸好小布丁的父母始終在它身旁,教它如何辨別方向和保持飛行節奏,以及在途中集體停歇時怎樣保證安全,它認真地學習著這些常識,因為來年再長大一些,它就要獨立面對遷徙中的困難了。
小布丁一家飛越一座座高聳的雪山,在歷經艱辛后最終抵達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終于得以享受冬日暖陽。在日光之城拉薩市林周縣的虎頭山水庫,它們很快融入了從各地遷徙而來的大集體。在這一帶越冬的黑頸鶴,白天主要在農田里覓食,尋找散落的青稞等食物,每當日暮,上千只鳥同時歸巢,它們與落霞齊舞,與江河共鳴,場面無比壯觀。
在江邊,小布丁一家與斑頭雁、赤麻鴨交朋友,共享棲息地。回想在夏天的時候,斑頭雁曾與黑頸鶴爭奪領地,以“空投”糞便的方式發起攻擊,但如今大家冰釋前嫌。月光下,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的合奏曲格外動聽,小布丁也從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 編輯 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