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山即今日頤和園萬壽山的前身,相傳有老人鑿石得甕而得名。清前期,甕山腳下曾有一內務府上駟院管轄的馬廄,太監獲罪后,會被罰至該馬廄鍘草喂馬,這種處罰,史稱“甕山鍘草”。
清沿明制,順治朝設御馬監,后稱阿敦衙門。康熙十六年,復改稱上駟院,設監管事務大臣。上駟院是清代內務府所屬的三院之一,專門掌管宮廷用馬。轄下有京城十八馬廄,其中紫禁城內三廄,東安門五廄,西安門三廄,南苑六廄,甕山一廄。十八廄分別設廄長、廄副、廄丁、管領下披甲人、草夫等員役。康熙時甕山馬廄養駑馬二百四十匹,有草夫二十四人。乾隆十五年,因擴建甕山泊,“芟葦茭之叢雜,浚沙泥之隘塞,匯西湖之水,都為一區……新湖之廓與深兩倍于舊”,故“移甕山馬廄于安河”。而原設于馬廄內的太監監獄,則遷至南苑的吳甸,改稱“吳甸鍘草”。
這種以做苦力懲罰太監的形式,始于何時呢?《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載:“順治十八年奏準,內監有罪,由上駟院拘禁。康熙三十年奉旨,有罪拘禁內監,著發往新設甕山馬廄鍘草。”可知,甕山監獄始建于康熙三十年,因甕山馬廄歸上駟院管轄,故“內監有罪,由上駟院拘禁”。目前,史料中所見最早記錄犯事太監于甕山鍘草事例,是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內務府總管奏準,令太監劉二”至甕山鍘草。其后的康熙朝犯事太監,有的發甕山鍘草,如康熙五十一年十二月,內務府議奏“請將亂用節省銀之總管等議罪折”,朱批:“鞭百,給甕山鍘草處。”但還有很多太監并不被發遣到甕山鍘草,而是僅以枷號鞭責了事。如康熙三十六年閏三月,啟祥宮太監邢金鐘偷竊銀碟被抓,結果“枷號三月、鞭一百”。同年十一月,太監于騰云和王金功假傳圣旨、勒索太醫院大夫,又被“枷號三月、鞭一百”。康熙五十六年五月,欽安殿樂班太監崔子路逃走被抓回,也是“枷號三月、鞭一百”。這些犯事太監均未被發遣到甕山,而被發遣到甕山鍘草的太監也未規定監禁年限,這說明康熙朝尚未形成完整的太監囚禁制度。
雍正年間,“甕山鍘草”的監管進一步完善。雍正五年,上諭:“發往甕山鍘草人犯,皆極惡之徒。該管人員不行嚴加管束,怠忽從事,以致犯罪內監近有脫逃者,不可無專管稽察之人。嗣后,著內務府總管稽察。如果有遵法(太監)改過自新者,即著寬免。怙終不悛者,再加懲治。若廄長、廄副等仍然怠忽,不嚴行管束者,亦加懲治。”同時,鑒于太監大都無家室,常借外出吃飯之機逃脫不歸。內務府又奏準:“甕山拘禁內監等,亦照慎刑司監犯之例,由上駟院日給官飯。”雍正六年,再奏準:“甕山鍘草內監等,每年春季,各給粗藍布袷襖一件、單褲一條;冬季,各給粗藍布棉襖一件、棉褲一條、棉襪一雙。三年一次,冬給老羊皮袍一件,均呈堂移咨廣儲司支領。”但值得注意的是,雍正一朝,三山五園地區除甕山監禁太監之外,在掛甲屯和六郎莊等地,也有關押太監的監獄。
乾隆繼位以后,一方面規定宮廷所用太監的總數為三千三百名,并形成定期的查核制度;另一方面則對“甕山鍘草”的太監監獄進行整頓。首先,是建立不定期奏報制度,如乾隆元年七月,顧命大臣訥親奏報,甕山囚禁太監牛大等所犯之罪及姓名折。其次,是根據犯事太監罪責的輕重,分別有甕山鍘草一年、甕山鍘草二年,或發往甕山永遠鍘草,以及一般鍘草和帶鎖鍘草等不同的懲罰力度。其三,是鍘草太監關押到期后,“該廄長于將滿之前呈報,該司仍照舊例奏請釋放。如緣罪發往鍘草,不定以年限者,每年查明數目呈司,于歲終聲明情罪奏聞”。
另外,鑒于不甘受虐而出逃的太監日漸增多,清廷又規定了拿獲出逃太監的嚴懲條例。如“乾隆八年奏準,將拿獲逃走二次之內監,定為鞭一百,發往甕山永遠鍘草”。乾隆十年,復議奏:“內監初次逃走被獲,仍照例發往甕山鍘草。一年期滿,內廷行走者,交暢春園當差,不許出門。掌儀司、營造司所屬者,交該司當差。其二次逃走被獲者,改為發甕山帶鎖鍘草。三年后,均交掌儀司嚴加管束,充當苦差。其三次逃走被獲者,比照刑部督捕則例,三次逃走發寧古塔、黑龍江之例,發往打牲烏拉充當苦差。”同時,因甕山監獄“地敞墻低,惟廄長、廄副二三人,稽察難周,不免疏縱”,又諭命:“將內監等現在居住房屋墻垣,交與該處酌量修整,務令住宿一處。”并“增委內務府領催一名,馬甲五名,嚴加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