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正深刻推動著語文課程的發展與創新,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素養與關鍵能力,已成為關乎語文教學品質提升與長遠發展的核心關切與戰略命題。在此背景下,“一字立骨法”作為一種蘊含深厚教學智慧與內涵策略的方法,逐漸凸顯其在語文教學方法論體系中的獨特價值與顯著優勢。“一字立骨法”是中國古人在文學創作中構思文本的一種重要方法,最早見于晉代陸機的《文賦》。明末文學批評家金圣嘆將其歸結為“一字之復,功莫大焉”。清代李扶九將其在《古文筆法百篇》中命名為“一字立骨法”:“一字立骨,是指一首詩或一篇文章,用一個字或一個詞把全篇主腦展現出來。這個字(詞)便是全篇之骨。”[1]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一字立骨法”,可以為教學流程的優化與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創新性路徑。教師以文本的核心立骨字為教學切入點與主線,能夠有效簡化教學內容的復雜性,以提綱挈領的方式引導學生快速把握文本的核心脈絡與主旨內涵,達成“綱舉目張”的教學效果。通過立骨字展開文本解讀、問題探究、小組討論等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在自主與合作的學習情境中,深人挖掘文本的多重意義與文化底蘊,培育批判性思維與文學鑒賞能力,從而實現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文以統編語文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談一談“一字立骨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一字立骨法”的教學原則
(一)緊扣文本,深度挖掘
“一字立骨法”的核心在于對文本進行深入透徹的解讀以及精準的把握。在確定立骨之字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將自身的思考與分析深度扎根于文本的字里行間,不能闡述脫離文本實際且與文本主旨和內涵毫無關聯的信息。在精準擇取文本“文眼”的關鍵字(詞)后,以此為不可動搖的軸心,層層剝繭,深入肌理,實現解讀的聚焦與升華。其深度挖掘的關鍵,在于讓這個立骨之字真正“活”在文本的血肉之中,而非懸空的概念。因此,在進行“一字立骨法”教學時,教師要沉潛文本,以字為綱,細察其如何滲透于字里行間,如何勾連起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的經緯,最終洞見文本深藏的靈魂。這一過程既是嚴謹的文本細讀,亦是充滿洞察力的創造性闡釋,緊扣文本是根基,深度挖掘是目標,兩者皆基于對立骨之字與文本各要素間緊密聯系的敏銳捕捉與深刻剖析,立骨之字才能成為撬動文本豐厚意蘊的堅實支點。
(二)適配學情,因材施教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一字立骨法”時,教師要充分且全面地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理解水平,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由于學生在理解問題的方式、學習能力、知識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教師要敏銳感知學生的反饋,動態調整立骨之字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程度高低、理解能力強弱等不同,可以設置具有梯度的問題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逐層理解立骨之字,通過進階性、層次性的立骨教學策略,充分激發學生對詩歌背后所潛藏的豐富文化內涵以及思想價值進行深人探究的濃厚興趣與強烈好奇心,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發揮其作為學習主體的關鍵作用,從而提升他們對古代文化的深人認知與理解能力,促進其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高。
(三)區分文體,因體立骨
在運用“一字立骨法”教學時,文體的差異性必然要求“立骨”策略的調整。不同體裁的文章有著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結構形式等,其立骨之字的呈現也存在較大區別,因此,教師需要緊扣文體,避免所立之“骨”浮于形式。針對小說等敘事性文體,其“骨”需要聚焦推動敘事發展的關鍵點,抓住能同時反應人物、情節、主題等的字(詞),使其既能串聯起文本的敘事脈絡,又能揭示文本的主旨深意。針對詩歌、散文等抒情性文體,其“骨”則需要深入意象與情感的核心,找準統攝意象群落或情感張力的立骨之字,透過隱喻、象征等文本語言表達,抵達文本情感的核心。針對議論性文體,其“骨”需要鎖定核心論點,通過貫穿論證始終的核心概念、邏輯勾連、價值支點等具有思辨力的立骨之字,清晰錨定論證靶心,輻射論點和分論點,體現文本的價值立場。
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字立骨法”教學設計
(一)化繁為簡,突出重點
優秀的語文教師應具備將繁雜文本簡化的能力,運用直抵核心的方法,實現化繁為簡、突出重點的效果。教師可以使用“一字”布局整個教學內容,使其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破”字貫穿全詩的主旨,涵蓋了整篇詩歌的情感和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破”字展開教學,通過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之中,讓語文課堂活躍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破”字深入學生腦海,使學生領會文章深意,真正把握文章主旨和內涵。此外,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落實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建構骨架,層層深入
由于“一字立骨法”是文本創作的一種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一字”展開,抓住文本的核心,摸清文本的層次結構和行文思路,由此建構教學的骨架。在解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們可以以杜甫筆下獨特的“破”字為切入點展開深人剖析,以此進行教學構思和教學設計。
首先,秋風破屋。屋頂的茅草被狂風猛地掀起,有的瞬間消失在天際,不知所終;有的則掛在高高的樹梢之上。這一“破”,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大自然力量的強大無比以及詩人生活處境的艱難困厄。其次,群童破茅。那些頑皮的群童,瞧見被風吹落的茅草,竟一窩蜂地跑來搶奪。他們絲毫不顧及詩人的艱難困苦,嬉笑地追逐著、爭搶著,將詩人費盡心思收集的茅草抱走。這一“破”,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損失,更是對人心冷暖的生動映照。再者,嬌兒破被。嬌弱的孩子竟然把被子都蹬破了,這一“破”,極為鮮明地凸顯出詩人家庭的貧困與孩子所遭受的困苦。最后,喪亂破家。彼時正處于動蕩不安的喪亂時期,詩人的家也在這亂世之中慘遭重創。這一“破”,將詩人個人的困境與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這四層以“破”為核心的架構,有效梳理了文章的結構脈絡,成功地建構起整首詩的堅實骨架,為課堂教學提供思路和線索。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文本,進行深度的文本解讀,才能夠準確地找出串聯起文本和教學的立骨之“字”。這就需要教師在前期準備時,不斷更新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理念和方法,切實地發揮“一字立骨法”的教學效果。
(三)線索立骨,深入探究
文章的線索有單線、雙線、明線、暗線之分,它們皆貫穿全文,教師運用“一字立骨法”能有效梳理文章,總結統領全篇的線索,遴選出與文章主旨最為契合的立骨之字,從而深度探究并解讀文章的主題思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整首詩圍繞“破”字來展開,“破”是貫穿全詩的主線。在杜甫的筆下,從環境之破的角度直接點明秋風破屋,而后仔細探究文章的主題可知,作者不僅僅是從美學意義上表達秋風破屋,結合詩歌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詩人正在避亂,生活窮困潦倒,詩歌開始寫的是秋風破屋,隨后是群童欺我,當面破茅,當詩人回到屋內,又發現被子已破,窘境層出不窮,從而生發了“破”的第二重境界,即生活之“破”。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攜家遷徙至成都。公元761年8月,安史之亂未息、國家動蕩之際,詩人百感交集,遂成此傳世佳作,由此又生發了“破”的第三重境界,即國家之“破”,其更深一層感慨了國破之苦。通過立骨之字進行文本分析和線索梳理,教師能有效地把課堂教學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條理落到實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使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和嚴密的邏輯,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字立骨法”教學實踐
(一)一字立骨,“板塊式”教學
在進行“一字立骨法”教學時,教師可初步借助立骨之字對文本內容進行層次劃分,進而將這些層次歸類至各個教學板塊之中,以此為基礎構建出整節課的教學框架[2]。這種方法有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學思路更加清晰,確保教學活動有序開展,增強教學的邏輯性和深度。
在進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堂教學時,根據“破”的對象的多樣性,教師可以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三個板塊。第一板塊,茅屋的“破”。“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可見這是一場猛烈的秋風,直接將屋頂好幾層茅草卷走。第二板塊,家境的“破”。“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塌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如此破敗的情景—破敗的茅屋,破敗的生活,作者寫出了家境的破敗。第三板塊,感嘆家國的“破”。“自經喪亂少睡眠”,自安史之亂以來,作者的生活一片黑暗。“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作者不是孤立單純地描寫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本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而作者先人后己的博大胸襟、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感也表達得淋漓盡致。由此,將教學分為三個板塊,使學生明確詩人嘆現狀的窘迫不易、家境破敗,嘆命運的顛沛流離、跌宕起伏,嘆世事的民不聊生、國都淪陷。
(二)依“骨”設問,循序展開
在確定“一字”后,還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梳理出骨架,教師可以圍繞立骨之字逐層展開設問,以此作為教學的主線。
在進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時,教師圍繞“破”字展開層層設問,比如:“作者為什么要描寫秋風吹茅屋?茅屋被秋風吹后有多破?作者是通過哪些字、詞和語句來表現秋風吹破茅屋的?詩歌描寫茅屋被吹破,其目的是什么?是單純地描寫秋天之景,還是另有深意?破的只有茅屋嗎?‘破’給詩人帶來了什么困境?詩人是如何面對茅屋之破的?”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茅屋的破落并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明確指出狂暴的秋風是導致茅屋破落的直接原因。八月的秋風呼嘯而來,其力量之猛,竟能卷走屋上的多層茅草,展現出了大自然的無情和強大。然而,茅屋之破又不僅僅是因為自然界的秋風。杜甫當時處于顛沛流離、生活困苦的境地,“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這句詩描繪出被子多年未換,冰冷堅硬,孩子睡相不好將其蹬破的情景,從側面反映出詩人生活的艱難,連基本的生活物資都極度匱乏,從更深層次來看,這也是詩人貧困生活的寫照。然而,盡管面臨如此艱難的處境,詩人卻以一種堅韌和豁達的態度來面對。他沒有沉浸在自身的痛苦之中,而是發出了悲憫天下的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希望能有寬敞高大的房屋,普遍地庇護天下間貧寒的人,自己孤苦寒冷也在所不辭。這種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胸懷,展現了詩人超越個人困境的高尚情操。
在由淺到深、層層遞進的提問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文章的表層和深層含義,避免停留在淺層的知識灌輸層面,使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思維品質,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尋“字”延伸,深化主題
古代詩歌內涵豐富,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于文字表面的意思,還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結合作者經歷、創作背景等進一步探究詩歌的深層內涵。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內涵豐富,也引發了無數讀者對詩人和國家遭遇的惋惜。杜甫年少也曾意氣風發,為何會寫出如此凄切的詩作呢?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深人分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當時的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國家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困苦。杜甫經歷了多年的漂泊流離,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3]。然而,好景不長,就在這年八月,一場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接著又下起了大雨,屋內到處漏雨,無處安身。從時代背景來看,安史之亂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經濟衰退,民不聊生。杜甫親眼自睹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苦難,他的內心充滿了憂憤和同情。在個人境遇方面,杜甫一直懷才不遇,仕途坎坷。他雖有報國之志,卻無法施展才華,只能在亂世中艱難求生。這座茅屋是他在困境中的一點慰藉,但秋風的破壞讓他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然而,杜甫的偉大之處在于,即使自己身處困境,他仍然心系天下蒼生。因此,“破”不僅僅是為自己的遭遇而悲嘆,更是借自己的不幸,反映廣大百姓的痛苦。這種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他在艱難的生活中始終堅守的精神支柱,體現了“破”的深層含義。
綜上可見,“一字立骨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在教學時,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文本的不同特點,分析并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靈活應用。同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文本深入解讀后,選擇或創設一個立骨之字(詞或語句),圍繞其進行教學,以邏輯清晰、層層遞進的問題統領課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不斷深入對于立骨之字含義的理解,從而在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文本內涵主旨,不斷提升語言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陳芳.一字立骨,骨立課生—“一字立骨”教學法及課例研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19).
[2]余映潮.簡說“板塊式”教學思路[J].中學語文教學,2014(02) .
[3]李秋林.仰望杜甫[J].成才之路,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