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前行,中國機器人產業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已完成了跨越式發展。
走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人亦創國際會展中心,165厘米的LimX Oli人形機器人流暢地完成了一套太極動作,關節扭轉如真人般自然;而在它身旁,雙臂負載50千克的工業機器人正輕松搬運著標準周轉箱,金屬關節發出低沉的運轉聲……2025年8月8日-12日,以“讓機器人更智慧,讓具身體更智能”為主題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辦。
觀摩大載重工業機器人、仿生蜜蜂等尖端成果;見證人形機器人嫻熟疊衣、分揀、搬運;探尋核心零部件集群,揭示機器人“底層密碼”……穿梭在大會展館中,來自全球的一場“機器人總動員”,正用最炫酷的方式,為人們領略科技前沿、展望產業前景打開一扇窗口。
作為機器人產業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研討最深的行業盛會,世界機器人大會自2015年首屆舉辦至今,已成為機器人行業展示前沿科技、未來走向的重要窗口,成為推動全球機器人產業和技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同時,它也見證了我國機器人產業“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機器人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僅連續12年穩居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更躍升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生產國。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
走進四川成都科創生態島,仿佛推開未來世界的大門:水下機器人潛入興隆湖,監測水底生態;搭載大模型的無人駕駛觀光車,帶領游客在園區參觀;數字講解員承擔智能咨詢、迎賓接待等任務;咖啡機器人通過亞毫米級精控系統,復刻出大師級拉花手藝……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崛起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一大亮點。從技術突破到市場普及,從國內需求到全球布局,中國機器人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世界科技格局。
2025年7月14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出口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二,2025年上半年出口額同比增長61.5%。這一成績不僅打破了外資品牌長期主導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格局,更標志著中國從“工業機器人使用大國”向“出口強國”的跨越。
這一成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全球制造業智能化浪潮中,中國機器人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從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中游的本體制造,到下游的系統集成和應用服務,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全面提升。
2025年8月2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出席發布會并介紹了10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
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不斷實現創新突破。在科技創新突破方面,2024年我國機器人專利申請量占全球機器人專利申請總量的2/3。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驅動器、智能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由10年前的嚴重依賴進口,到如今已形成豐富的自有產品譜系。機器人大模型、智能協同控制、人機交互、多模態感知等核心技術不斷突破,運動能力顯著增強,通過AI控制算法的優化,國產機器人可實現毫秒級動作響應,穩定性、靈活性、連貫性持續提升。
在產業發展方面,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機器人生產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由2015年的3.3萬套增長至2024年的55.6萬套,服務機器人產量為1051.9萬套,同比增長34.3%。
北京、上海分別成立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廣東、浙江、安徽、四川、湖北等地均成立省級機器人創新中心,集聚區域產業優勢力量,推動技術共享與聯合攻關。機器人整機企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零部件企業配套發展,形成大中小協同、上下游聯動的良好生態。
機器人應用場景從工業領域不斷向生產生活等領域延伸。工業機器人應用已覆蓋國民經濟71個行業大類、236個行業中類,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已躍升至全球第三位。
在工業領域,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達36.93萬臺,同比增長35.6%。一些頭部企業訂單已排期至2025年11月,訂單量同比增長40%以上。
服務機器人在家用服務、倉儲物流、商用服務、養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的滲透率顯著提升。
在深圳某養老社區,智能科技正為銀發生活注入暖意:智能護理臂輕穩托起老人,使其從容完成晨間洗漱;一聲語音指令響起,搭載柔性機械臂的護理床便自動調節至舒適角度;若獨居老人凝望屏幕稍久,情感交互機器人會立刻開啟專屬陪伴對話……這些藏著傳感器的“鋼鐵助手”,正悄悄重塑老人們的日常。
在目前的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中國廠商主導全球市場的格局凸顯,頭部企業持續領跑市場。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廠商在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出貨量占比高達84.7%,規模優勢明顯。對于為何中國廠商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問題,IDC方面稱:“憑借在產品性能、智能化水平、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持續提升,中國廠商在全球市場中展現出卓越的綜合競爭力與技術引領力。”
作為跨場景的形態創新代表,人形機器人也進入量產元年。優必選Walker S1已“成建制”進入吉利極氪5G智慧工廠,2025年上半年完成超200臺實訓部署,除完成物料搬運,還能化身質檢員對車標、車燈進行毫米級檢測。智元機器人中標中國移動的人形機器人訂單后,首批50臺機器人于2025年5月在通信機房上崗;宇樹科技的G1人形機器人2025年上半年出貨量達5000臺,走進大型商場完成引導、表演等服務。
核心技術突破 構筑競爭壁壘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推動了大模型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顯著提升了機器人的自主決策能力和環境交互水平。從能夠負重登山、執行垃圾清運任務的“機器狗”,到進入汽車制造企業完成零部件安裝和高精度操作的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機器人已然進入大眾視野。
傳統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化水平較低的設備早已在制造業領域廣泛應用,其本質是“固定程序”與“機械臂本體”的組合,而具身智能機器人則在于其“多模態感知”與“大腦決策”的進一步迭代。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機器人的能力邊界,我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的創新成果尤為顯著。
2025年3月12日,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支持多本體多場景應用的通用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在北京發布,填補具身智能領域通用軟件系統的空白,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速。
“實現從任務理解到執行的全流程智能化,是‘慧思開物’的最大亮點。它既能‘一腦多能’——具備處理多場景復雜任務的泛化能力,又能‘一腦多機’——實現單個軟件系統在機械臂、輪式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多構型本體上的兼容。”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技術官唐劍說。
同一個月里,魔法原子(magiclab)正式發布“原子萬象大模型”。
作為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大模型能提升人形機器人復雜場景理解和長序列任務自主規劃等方面的能力。魔法原子創新性地融合動作專家系統與多模態大模型,構建“原子萬象大模型”快慢雙模協同架構。基于動作專家模型的“快系統”能夠快速響應環境變化,保障機器人各個部位快速適應環境;基于多模態大模型的“慢系統”負責理解復雜環境,并規劃長期任務。快慢雙模協同架構實現人形機器人在空間智能、語言智能和行為智能的有機統一,并率先在場景中落地應用。
技術是產業發展的根基,2025年上半年機器人技術突破,為產業注入“加速度”。感知與環境認知、運動控制與執行、人工智能與決策等核心領域進展顯著,打破性能瓶頸,提升機器人場景適配能力。
走進蘇州綠的諧波傳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只見機械臂從操作箱內取出一個個原料,加工、檢測、清洗、涂油,制成諧波減速器中的柔輪。
諧波減速器被稱為機器人的“關節”,對技術、工藝的要求極高,曾長期被國外壟斷。這家“小巨人”企業持續攻克材料選型、柔性軸承等技術難題,將傳動誤差控制在10弧秒以內。綠的諧波總經理張雨文說,企業正瞄準具身智能新趨勢,研發一體化機器人關節,為構建更復雜的機器人系統提供支撐。
從國產突破到國產替代,如今,國產諧波減速器在國內市場份額已經超過40%。
不只是減速器,在機器人伺服系統、控制系統領域同樣深耕突破。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對機器人全產業的強鏈補鏈:摸清薄弱環節,圍繞加強核心技術攻關等作出系統部署;面向行業前沿領域、重點環節啟動“揭榜掛帥”“張榜求賢”;從科技企業孵化器,到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推廣應用支持政策,打通產學研用,集產業合力攻產業短板。
一個個點上的突破有力增強了鏈上的韌性,伴隨著關鍵環節國產化進程的加快,中國“鋼鐵俠”有了更堅實的支撐。
區域協同培育創新生態
近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實現了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工業機器人中的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驅動器、智能控制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如今已形成豐富的產品譜系,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能力大幅提升,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表示。
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已從單項冠軍成長為全能高手,形成了一條從核心零部件到機器人本體、再到系統集成的完整產業鏈。根據相關上市公司公告,新松機器人、埃斯頓、埃夫特、邁赫股份、瑞松科技等多家機器人企業密集收獲汽車自動化生產線重大訂單,綠的諧波、雙環傳動、匯川技術、雷賽智能等公司生產的核心零部件也進入全球頭部企業供應鏈體系。
與此同時,產業集群也在加速形成。目前已形成了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為核心的機器人發展產業集群。這些區域內,產業發展基礎深厚,機器人產業生態體系亦最為完善,已構建起規模化產業發展模式,并釋放出顯著的集聚效應。
廣東省憑借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鏈配套,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2023年廣東機器人產業規模占全國近30%,擁有工業機器人龍頭埃斯頓、服務機器人標桿企業優必選等一批領軍企業。未來5年,廣東將重點突破核心零部件瓶頸,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企業集團,打造\"研發-制造-應用\"全鏈條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江蘇省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優勢突出,匯集了埃夫特、新松等國內領先企業,在機器人用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領域也擁有多家“隱形冠軍”。江蘇的發展策略是強化細分領域優勢,在焊接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等專業品類上形成不可替代的競爭力。
北京市則立足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定位,重點布局人形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前沿領域。依托清華、北航等高校科研實力,以及小米、京東等科技企業的應用場景,北京有望在機器人原創技術和高端應用上實現突破。預計到2030年,北京機器人產業規模將進入全國前三,其中人形機器人占比超過40%。
企業類型方面,中國機器人產業呈現出“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格局。既有如新松、埃斯頓等年營收超過百億元的行業巨頭,也有數以萬計的專注于細分領域的中小型創新企業。這種多元化的產業結構,使得中國機器人產業能夠同時滿足大規模標準化需求和個性化定制需求。
智能化催生新質生產力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等關鍵詞納入國家戰略,標志著我國正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從鋼鐵冶煉的智能轉型到人形機器人的量產落地,從城市治理的“云端之眼”到家庭生活的智慧助手,“人工智能+”正以燎原之勢重構產業生態,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澎湃動能。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當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產邏輯,推動制造業加速步入“智造時代”。這既是技術賦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制造業本身發展的大勢所趨。
在比亞迪工廠的實際應用中,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與Wali瓦力工業移動機器人T3000、L4級無人物流車Chitu赤兔無縫協作,實現了從分揀、搬運到配送的室內外一體化的全自動流程,這也是行業首個人形機器人與無人物流車、工業移動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統(MES)協同作業的應用案例,在應用創新和實現難度上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
在半導體制造領域,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同樣取得了突破。真空機械手是芯片制造過程中,負責不同工位之間晶圓傳輸的關鍵設備,在尖端工藝制程中重復定位精度要求達到了0.02毫米,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直徑的1/5,該設備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是名副其實的“卡脖子”技術。新松公司自主攻克新一代真空機械手技術,新研發的真空機械手不僅性能指標對標國際頂尖產品,更實現了在中國最先進芯片制造工廠的批量應用。
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470臺,龐大的制造業體量為產業應用提供豐富場景。特別是近年來,以“新三樣”為代表的優勢產業壯大,產業鏈話語權提升,帶動一批國產機器人“上崗”應用,市場的歷練加速推動國內供應商成長。
服務領域同樣是智能機器人的重要戰場。機器人技術在服務領域的應用正在從簡單的重復性勞動向更復雜、更智能的服務場景拓展。
在醫療領域,近年來,手術機器人技術的迭代與優化為外科醫學帶來了新突破,在其輔助下的醫療手術精準度和穩定性顯著提升。這一技術正在加速拓展醫療邊界,隨著它的廣泛應用,數字醫療將在深度融合與創新方面實現更多突破。研究表明,現代手術機器人能夠實時分析手術過程中的數據,幫助外科醫生作出更精準的決策。例如,通過深度學習模型,機器人能夠識別解剖結構并提供實時反饋,從而降低手術風險并提高成功率。
商用服務機器人也在不斷創新應用,通過搭載機械臂打造具身服務機器人,實現按電梯按鈕、抓取、收拾整理等動作任務,以滿足全球化服務全場景的需求。在特種領域,特種機器人憑借其復雜環境適應能力,在深海探測、空間探索、緊急救援、防恐防暴等危險、惡劣環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能夠勝任定位、導航、避障、跟蹤、場景感知識別、行為預測等復雜工作,隨著仿生新材料、剛柔耦合結構、柔性傳感器等新型技術的發展,特種機器人的外在形態和制動方式不斷進步,應用范圍也進一步拓寬。
“我國已形成覆蓋上下游各領域的機器人全產業鏈布局,自主化率、產品競爭力、重點行業滲透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國投招商先進制造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宋洪軍說,雖然當前仍面臨運動控制算法、高精度傳感器等瓶頸,一些環節“卡脖子”尚未根本解決,但政策與市場的協同效應推動產業鏈向深布局。“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零件組裝’到‘智慧共生’的質變。”
從技術追趕到標準制定
摩根士丹利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和制造中心,正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期。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已達470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40%,預計到2028年將增至108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3%。
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國家戰略的前瞻性布局和政策支持體系的有力保障。
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2024版)》等文件,引導行業高質量發展,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中國技術和標準走向世界,提升了在全球機器人產業中的話語權。
多地相繼出臺機器人產業發展相關政策,規劃發展目標,并圍繞提升基礎創新能力、加快“機器人+”創新示范應用、推動經營主體加速集聚等方面細化舉措,加快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
杭州發布《杭州市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24-2029年)》。重慶、南京、四川天府新區等地也相繼發布促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立足各地區產業發展現狀和優勢,推進機器人產業進一步發展。
不僅如此,一攬子“真金白銀”的支持舉措,將推動經營主體加速集聚,產業加速創新發展。
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財政部設立了規模高達600億元的國家人工智能基金,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企業與項目注入了強大的資金動力。
地方政府也紛紛加大投入,廣東、江蘇、上海等地配套資金超過500億元。以上海為例。2025年3月25日,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發布《2025重點產業布局圖》,宣布投入500億元產業基金,打造“AI+機器人”千億級產業集群,全面覆蓋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等10大領域,力爭年內形成4大萬億級產業集群。
展望未來,我國機器人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賽迪研究院發布報告預計,“十五五”時期,我國工業機器人滲透率將大幅提升,服務機器人不斷進化,人形機器人由資源拉動轉為市場驅動。
“一邊是新技術提速產業迭代,一邊是制造業、服務業轉型締造巨大空間,國內機器人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期。”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宋曉剛說。
中國機器人產業不僅在國內市場快速發展,更已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以大疆、極智嘉、宇樹科技和石頭科技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已分別在無人機、物流機器人、四足機器人、掃地機器人四大賽道,完成了從追趕到領跑的全球站位切換。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中國機器人企業正在全球市場拓展版圖。例如,海康機器人已實現東南亞市場全覆蓋,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印尼等5大重點市場都組建了本地化的服務團隊。
專家預測,未來3年中國機器人出海將呈現“技術協同化”和“模式升級”兩大趨勢。
全球市場對中國機器人的“上癮”現象愈發明顯。從韓國街頭隨處可見的送餐機器人,到德國家庭中使用的掃地機器人,再到美國消費者對中國無人機的青睞,中國機器人正逐漸成為全球消費者的“新寵”。
在經歷了技術突破、市場拓展和全球影響力的提升后,中國機器人產業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升級和全球市場的深度布局,中國機器人有望在全球科技舞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引領新一輪的科技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