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兒子要復讀
Q:為了追隨心儀女孩,原本可以上“211”大學的兒子報了一所普通大學。結果剛拿到錄取通知書,兩人就鬧矛盾分手了。兒子很郁悶,吵著要復讀,但我們覺得他不適合復讀。該怎么說服他?
A:任何家長遇到這種事都會很焦慮,但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說服孩子不復讀,而是先穩住他的心神。
青春期大腦前額葉皮質尚未完全成熟,在強烈的情感驅動下容易作出高估當下、低估后果的決定。孩子想復讀,就是這種不成熟性在應激反應下的體現,父母千萬不要急著否定,應先承認他情緒的正當性,這樣孩子才能打開心扉。
接下來,父母和孩子一起理性評估復讀的動機:核心驅動力是強烈的求知欲、對“211”大學的渴望,還是為了逃離當下的痛苦?如果孩子想逃避失戀的痛苦,等到沖動消退,動力也隨之枯竭,復讀后的高考結果可能更糟。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復讀一年的風險成本,不僅時間、精力和經濟成本巨大,承受的心理壓力也可能呈幾何級增長。加上高考政策、自身狀態都存在變數,其結果不一定會“理所當然”地更好。
家長還要和孩子一起考慮沉沒成本的陷阱。孩子之所以痛苦,是覺得自己已付出巨大的沉沒成本(既往投入且不可回收的資源,如已支付的費用、消耗的時間)。但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沉沒成本并不影響未來決策。復讀是試圖在過去的“錯誤”上投入更多去彌補,而接受現實即去普通大學努力,則是把資源投向未來。哪個更為明智呢?相信孩子最終能作出明智選擇。
在這個關鍵時刻,家長應該成為孩子情緒風暴中的錨,幫助他轉換視角,將挫折轉化為成長的養分。孩子將會在這次血與淚的蛻變中,慢慢學習選擇與承擔,對自我成長產生深刻的領悟。
再婚家庭的考驗
Q:半年前,我帶著7歲女兒,他帶著2歲兒子,組成了一個再婚家庭。他的孩子很可愛,依賴我,我將他視如己出;老公也對我女兒非常疼愛。但女兒最近老說我偏心,甚至還偷偷揍弟弟,在繼父面前又裝得很乖。我該怎么跟女兒溝通呢?
A:重組家庭在發展初期的確會面臨諸多考驗。7歲孩子的心智發展處在對父母的身份認同階段,而重組家庭又存在對愛敏感且需要確認的階段。媽媽眼中的“視如己出”,在女兒看來是把原本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分了一大塊給新來的小家伙。她的所有“不當”行為,都源自內心安全感受到“威脅”;她在繼父面前偽裝的“雙重行為”模式是生存本能,也是對媽媽的試探,因為她知道在繼父面前“乖”,正是媽媽希望的,她也會因此得到媽媽更多的愛;她偷偷揍弟弟,讓小家伙成為自己負面情緒的出口,是因為內心無法表達的憤怒和嫉妒。她這么做并不是本質“壞”,僅僅是在呼喚媽媽的關注和愛。
媽媽理解了女兒的行為后,再著手重建她專屬的安全感。首先,為女兒創造“專屬時光”。每天固定安排一段只屬于母女倆的相處時間,同時把這個決定告訴丈夫,可能的話邀請他主動創造和女兒的“特別時光”,比如帶她做喜歡的活動,讓女兒感受到在這個家里,不僅有媽媽的愛,還有爸爸和弟弟的愛。其次,媽媽要接納女兒的情緒感受,不指責她的情緒化語言,比如她抱怨媽媽對弟弟好時,不是著急解釋“弟弟還小”,而是鼓勵她說出內心的委屈,讓她覺得媽媽多花時間照顧了弟弟,但對自己的愛并未變少。
當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疏解,安全感重新建立,打弟弟的行為就會消失,也不會刻意在繼父面前裝乖。但安全感重建非一日之功,媽媽要繼續用愛和智慧,把這次的問題變成加深母女聯結、穩固新家庭的契機。